原標題:
龍門建強鄉土人才隊伍推進鄉村振興
重點培育8類人才隊伍
“我從14歲開始跟著我父親炒茶,沒想到種茶、制茶還能拿獎。通過‘綠青改紅’的方法后,既保留原有品質又消除入口苦感,毛茶更受歡迎了。”今年4月,南昆山第二屆毛茶文化旅游節在南昆山毛茶文化體驗營開幕,對張偉良、張偉輝等一批匠心種茶人和制茶傳承人進行了表彰。
此舉是龍門縣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以鄉土人才培育為主線,發揮好人才創新引領作用,破解基層人才短缺難題的有力舉措之一。記者日前從龍門縣委組織部了解到,自2023年8月出臺實施《龍門縣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若干措施》以來,龍門縣通過以產引才、以賽育才、以才引才的方式,建強鄉土人才隊伍,在人才流動、培養孵化、平臺打造、環境優化等方面量體裁衣,優化鄉村人才政策,為龍門推動鄉村振興、賦能“百千萬工程”注入一劑強心劑。
劉俊鵬獲評龍門首批“鄉村振興文旅致富帶頭人”。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龍門縣南昆山毛茶制作技藝非遺項目傳承人張偉輝近期獲制茶傳承人表彰;葜萑請笥浾邷搴 攝
院士工作站進企業助力農產品提質增收
2023年1月,龍門縣首個廣東省院士工作站在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惠州興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成立,通過改善胡須雞品種黑腹率,提升龍門胡須雞的品質,2023年實現增收約3500萬元;推動麻榨鎮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柔性引才,針對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產品麻榨楊桃,提供NFC鮮榨楊桃果汁的中試加工技術服務,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藍田瑤族鄉聚焦種苗科研攻關,與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等4所研究院合作,打造首個“鄉村實驗室”,共同研發脫毒組培技術,成功培育黃金百香果1號脫毒種苗,每年可育苗13萬株以上……
近年來,龍門縣堅持重點培育農業創業創新帶頭人、農業農村科技推廣人才、鄉村工匠、農村電商人才、鄉村衛生人才、鄉村教師、優秀鄉土人才、鄉鎮黨政人才等8類人才隊伍,引導人才入縣下鄉,進一步壯大鄉村人才規模,提高人才素質、優化人才結構,構建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振興新格局。
針對優勢產業發展人才需求,龍門縣聚焦“一帶一主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升蜜、米、雞、花、菜、果等特色優勢行業人才競爭力,通過項目合作、兼職服務、周末專家等柔性引才方式,引進符合龍門農業產業發展的戰略型、創新型人才。
以賽代訓培育技能人才
全牛宴、辣椒鴨、平陵肉丸、黃沙腐竹、雙蒸魚、平陵水糕……日前,平陵街道的廚師們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力爭在“平陵味·來”平陵街道第一屆非遺展演暨“鄉村振興·消費幫扶”美食節中拔得頭籌。
“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更多人直觀地了解平陵美食文化,打響平陵廚師的品牌,大大提高了平陵師傅創新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逼搅昝麖N張師傅說。
平陵街道借助舉辦平陵美食節慶的契機,以賽代訓、以賽育才,開展“平陵味·來”平陵好師傅培育項目,率先選拔一批在廚師行業中“響當當”的人才,繼承和發揚平陵美食文化,用創新融合來助力“粵菜師傅”工程向縱深發展,逐漸形成“培育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鄉土人才發展的工作格局。
為深入落實黨管人才原則,龍門縣制定《龍門縣實施人才工作主體責任制評價方案》,縣委書記示范帶動31個黨委(黨組)書記打造年度人才工作項目,打造“一鎮街一特色”。結合“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舉辦龍門縣首屆水泥建材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打造平陵街道“平陵味·來”平陵好師傅、龍城街道“城西建筑工匠村”技能人才精品工程,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庫和專家人才信息庫,入庫人才1.1萬名。
重點人才招引推動打響更多龍門品牌
“小禾苗”承載“大夢想”。談到龍門絲苗米的未來,龍門縣云鵬雙豐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俊鵬臉上洋溢起驕傲的笑容。在國外留學畢業后,劉俊鵬選擇回到家鄉扎根稻田,將原來的家庭式小作坊企業,發展壯大成龍門縣云鵬雙豐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7年時間,他從最初的“學院派”變成了大米種植加工的行家里手,他及帶領的公司獲得國家級榮譽2項,申請專利18項。
“我覺得能夠把龍門大米推向全國,讓更多消費者品嘗到好的產品,對我的人生來說意義非凡,我感到非常自豪!眲⒖※i表示。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劉俊鵬成為龍門首批“鄉村振興文旅致富帶頭人”帶領農民走出一條科技發展之路,還吸引6名大學畢業生回鄉發展。
近年來,通過人才的牽引和帶動,龍門縣建成院士工作站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打造區域公用品牌7個、“粵字號”品牌22個、“二品一標”認證產品38個。引進嘉義莊旅游綜合體、夢想豬豬旅游度假區等14個文旅項目,獲評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條,新增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省鄉村旅游自駕游線路2條;全縣有鄉村工匠民間美術(繪畫)正高級工程師4人、副高級別畫家7人,獲得各類國家級文藝類獎項1項、廣東省級文藝類獎項4項、市級文藝類獎項35項;2021~2024年龍門農民畫共獲得省級以上(含省級)獎項37項,人才聚集賦能“百千萬工程”成效越來越顯著。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鐘琦 姚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