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育秧播種全自動 農耕研學也受寵
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圍繞種業做文章,既賣秧苗又賣服務
觀察一粒種子的變化過程、體驗插秧的快樂……近日,在位于龍門縣龍田鎮鄔村村的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內,隨著一群孩子的到來,田間地頭升騰起一片歡聲笑語。
作為惠州首家引入全自動化育秧播種流水線的企業,近年來,該公司圍繞“種業”做文章,大力培育推廣優質稻種,帶動農戶增產增收,同時積極拓展延伸產業鏈,讓小小的種子萌發出農耕研學“新芽”,通過傳播農耕文化,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一條龍體驗從工廠育秧到餐桌“干飯”
“小朋友們,這是我們的稻種,這是我們培育秧苗的機器。我們把空秧盤放在機器上,機器會自動撒底肥、種子、面肥,完成后就可以出盤,種子會在兩到三天內發芽,緊接著送到大棚里培育……”在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育秧工廠內,該公司副總經理鐘敏怡化身講解員,耐心地為孩子們講解育苗方法、插秧方法、水稻成長過程等。孩子們把她團團包圍,興致勃勃地聆聽、“消化”知識。
為了讓孩子們切身感受“種子”成長的歷程,鐘敏怡和老師們一起帶領隊伍穿過種植基地大棚,浩浩蕩蕩地去往稻田。孩子們手握秧苗,光著腳丫踏進水田,將綠油油的秧苗插入水田。“知道了農民伯伯原來是這樣種田的”“第一次播種,好開心”……獨特的播種體驗給孩子們帶來了收獲。
幼兒園的孩子們到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研學。
“通過學習實踐,讓孩子們了解一粒種子是如何變成一粒米飯的。”鐘敏怡介紹,自去年組織開展自然科普教育研學活動以來,已吸引幼兒園、中小學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約2000人參與。他們還推出了“水稻認種”計劃,從育秧工廠培育出秧苗、進行插秧體驗,到收成時體驗收割,最終加工成的大米還可帶回家品嘗。此外,通過開辦農莊,讓大家品嘗當地出產的細軟、可口大米,實現從工廠育秧到餐桌“干飯”“一條龍”體驗。通過系列活動,讓大家更好地體會中國農耕文化里飽含的勤勞和智慧,涵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
培育推廣優質稻種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挽起褲腿,雙腿沾滿泥水,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鄔寶華在稻田里指導孩子插秧,忙個不停。扎根農業多年的他,心里始終有一個種業夢。
自2016年牽頭成立龍門首家有資質的種子經營企業以來,鄔寶華積極引入全自動化育秧播種流水線,目前公司有4條全自動育秧生產線,可以一次性完成秧盤鋪底土、灑水、播種、細土覆蓋等多道作業工序。“四條生產線同時生產,一天可以育秧大約500畝,比傳統人工培育效率高10倍。”鄔寶華告訴記者,工廠化育秧采用專業的水稻育秧機制,秧苗無菌安全、生長健壯,按照訂單式生產,不受天氣影響,不誤農時。今年早造已生產銷售秧苗一萬多畝,主要供給龍門本地及惠東、惠城、河源等地種植大戶。
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種植基地。
鄔村村種植戶鄔世賢從前年開始種植育秧工廠出產的秧苗,他切身體會到了工廠化育秧的好處。“水稻抗病能力比較強,還能實現穩產增產。每畝可產800斤以上干稻谷,相比原來增產大概200~300斤。”他表示,自己目前種了100多畝,接下來想把種植面積擴大到250畝左右。
鄔寶華介紹,近年來,他們已推廣南晶香占、美香占2號、野香優莉絲、聚香絲苗、軟華優金絲等一批優良水稻品種;去年還成功試種了兩米多高、畝產達1800斤的“巨型稻”,邀請了近20個家庭前來體驗收割“巨型稻”。今年還將繼續采用鴨稻共作、魚稻共作的方式推廣種植“巨型稻”。
工廠化育秧借助科技力量,為實現水稻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糧食安全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鄔寶華表示,工廠化育秧還能帶動農戶每畝增產增收約10%。接下來,他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繼續引進新品種、先進技術、優秀人才,不斷壯大公司隊伍,助力打造龍門縣種業強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
文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游璇鈺 實習生田瀅
圖 惠州日報記者哈鵬 羅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