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魚兒“健身”又“養生”
龍門麻榨約坑村依托生態優勢養殖瘦身魚
在青山綠水環繞中,一尾尾生猛的魚兒在“泳池”中“沖浪”,好不歡快。在龍門縣麻榨鎮約坑村,一個瘦身魚養殖基地正逐步“游”上軌道,醞釀著一個鄉村產業振興新亮點。
當前,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約坑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憑借生態優勢,約坑村正大力推動特色種養產業發展,同時,依托當地歷史人文資源稟賦,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魚兒“游”出致富路
山下,一個個圓形養殖池整齊排列,池中水流呈漩渦式循環流動,魚兒在水池中“沖浪”,工作人員將網伸入水池深處,動作絲滑地撈起一網魚,魚兒活蹦亂跳,水花四濺。
“在滿產狀態下,我們這里一個魚池能產出約3000斤瘦身魚。”云溪谷泉瘦身魚養殖基地經理王仕輝說,基地占地20多畝,前期開發了約4畝,共建設32個魚池,主要養殖四大家魚。
據王仕輝介紹,“瘦身魚”一般需要吊水約2個月時間。
與傳統養殖相比,瘦身魚養殖具有更高的品質和經濟效益,近年來,瘦身魚養殖成為水產養殖提質增效的新模式。
王仕輝介紹,瘦身魚也稱吊水魚、生態魚,瘦身魚養殖就是將常規池塘養殖的腹部肥厚的商品魚,放入流動的潔凈水源中饑餓處理,實現體重下降的過程。商品魚在循環水池養殖一段時間后,泥腥味、肚子脂肪都會減少,如果之前的養殖戶使用過一些消毒藥等,經過“瘦身”后,大部分藥殘也會被排出。“一斤魚瘦一兩多,采用這種方式養出來的魚,沒有土腥味、無藥殘、口感好。”
要養出好魚,好水是關鍵。“水質必須無污染,我們從山上引來源頭山泉水,還有地下巖層水。同時,還要把水放到蓄水池里進行培水,調節好酸堿度。”王仕輝說。另外,為了提升品質和口感,瘦身魚不僅要“健身”,還得“養生”。瘦身魚要在水池中“沖浪”約兩個月,養殖過程中被投喂含有紅棗、枸杞等中草藥的養料,如此一來,魚肉便會更鮮甜且帶有芬芳香氣。
經過“瘦身”后的魚,能去除魚腥味、無藥殘、口感更加細滑緊實。
“目前我們已經有10多個池投產了,處于試養、試銷的階段,還在不斷地改進養殖技術,必須把品質穩定好、業務逐步培養成熟,緊接著加大力度推出市場。”王仕輝介紹,瘦身魚肉質嫩滑、味道鮮甜,符合廣東消費者飲食習慣。為推動產業發展,目前正在東莞建設一個配送中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打通商品銷售流通環節。“預計生產和銷售業務步入正軌后,一個月有十萬斤銷量。后續產業發展起來了,我們計劃再養殖一些高端的魚類品種。”
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養殖場離家近,在這里工作主要是換換水、喂喂魚,多一份收入,挺好的。”約坑村村民藍山河說。
自去年惠州市中天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落戶約坑村,大力推進瘦身魚養殖基地建設,發展特色水產養殖以來,至今已帶動近20名當地村民增收。更重要的是,養殖場的瘦身魚主要從麻榨、永漢、龍華等相鄰鄉鎮的村民魚塘采購而來,后續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將更有效地實現聯農帶農,引領當地村民增收。
一條魚“激活”一池春水。約坑村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逐漸浮出水面。
“企業進村發展瘦身魚養殖、沉香種植,有效地帶動了我們的村集體經濟增長。”約坑村第一書記王俊斌說。通過發展特色種養,延伸產業鏈,將有力推動當地農旅融合發展,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約坑村就憑借獨特的水文景觀、生物生態景觀、特色建筑、民俗特色文化、鄉土美食特產等,入選廣東省鄉村旅游開發資源目錄(第一批),在農旅融合發展方面有著天然稟賦。
王俊斌介紹,約坑村內有古廟、古祠堂、百年古榕樹、白灰屋客家圍龍屋等,還種植了楊桃、年桔等特色水果,發展鄉村旅游很有前景。“每逢節假日,就有不少游客慕名進村來游玩。”
如今,乘著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實施的東風,在駐鎮扶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約坑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愈發整潔美觀,進村游玩的游客也多了起來。王俊斌表示,接下來,將努力引入并引導企業發展鄉村民宿旅游,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種養、開展采摘體驗等,讓村民不用外出就有工作,產出的農產品不出村就能賣出去,通過走農旅融合發展的道路,推動實現鄉村美、產業興、百姓富。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