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龍門以文明創建為筆繪就宜居宜業新圖景
城鄉從“面子”美到“里子”
七月的龍門驕陽似火,比天氣更火熱的,是這里處處洋溢的文明氣息。大街小巷干凈整潔,志愿服務溫暖人心,文明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絢爛綻放。近日,龍門縣再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對龍門多年來堅持創建為民、利民惠民的最好褒獎。近年來,龍門縣以文明創建為抓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龍門縣城風光旖旎。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運用城市美學為城鎮建設注入新活力
清晨,陽光灑在龍門縣城的大街小巷,早起晨練的市民沿著干凈整潔的道路漫步,路旁綠樹成蔭,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在縣城游龍公園,老人們悠閑地打著太極,孩子們在一旁嬉笑玩耍,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映入眼簾。“這幾年,龍門的變化太大了,道路更寬了,環境更美了,生活在這里,幸福感滿滿。”市民黃先生說,現在大家都會默默地保護城市環境,“就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用心,每個人都是城市文明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文明,讓生活更美好。近年來,龍門縣堅持將文明創建作為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運用城市美學為城鎮建設注入新活力,讓文明成果轉化為美的種子播撒在龍門大地。
針對老舊街區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老舊等短板,龍門縣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市政道路,緩解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住得更加舒心;改造閑置的城市“邊角料”,變成功能多元的“口袋公園”。如今,漫步在龍門縣城,隨處可見“文化味”“煙火氣”并存的現代化城市設施和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傳遞著城市的溫度與關懷。
生態一直都是龍門最大的優勢和最亮的底色。在文明創建中,讓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生活在詩意里是龍門一直追尋的目標。多年來,龍門縣堅持提前謀劃、多方統籌縣鎮村綠化美化工作,持續提升鄉村“四旁”“五邊”品質,并實施黨建帶林建,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積極發動企業、群眾參與,推動形成以縣、鎮、村為主體,政府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機制,共同為龍門大地增添新綠。
如今,“推窗見綠、滿城綠色”已成為這座城市鮮明的文明印記,也是龍門市民真實的生活寫照,一幅幅宜居宜業的美麗新圖景正在龍門各地徐徐鋪開,龍門正以全新姿態煥發出新的精氣神。
一村一策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文明城市創建,不僅關乎城市的“面子”,更在于提升群眾生活的“里子”。在龍門縣,這一理念得到了生動詮釋。漫步于各個鄉鎮村居,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村居宣傳欄里,文明公約等內容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居民的行為習慣;各村志愿者活動頻繁,關愛孤寡老人、宣傳文明知識等活動蔚然成風,文明的種子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在龍城街道城西社區,志愿者們定期上門看望獨居老人,為他們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天解悶,讓老人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正如張奶奶所言:“志愿者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龍門縣積極構建“縣中心—鄉鎮所—村(社區)站”三級聯動體系,推動“15分鐘文明實踐圈”鎮村覆蓋率達80%。目前全縣已建成1個縣級中心、11個鄉鎮(街道、旅游區)實踐所、180個村(社區)實踐站,實現陣地全域覆蓋。依托這一網絡,龍門縣近五年來廣泛開展理論宣講、科普教育、文化惠民等活動,惠及群眾超40萬人次,讓文明之花在龍門大地絢麗綻放。
在文明創建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龍門縣還深入實施“一村一策”戰略,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通過聚焦陣地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如永漢鎮低冚村通過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典型鎮,帶動周邊村莊環境整治。同時,依托本土資源,龍門縣構建“金牌基層宣講員”“優秀百姓宣講員”選培管用全鏈條機制,依托“1+10+N”“宣講一線行”等宣講矩陣,通過主題宣講,激發群眾積極參與“百千萬工程”建設的熱情。
在鄉村振興方面,龍門縣優化“一村一品”產業布局,麻榨鎮下龍村通過“楊桃節”等活動推動生態鏈、文化鏈、人才鏈“多鏈融通”;地派鎮古洞村則發展茶產業,建立區域品牌,成為致富“密碼”。此外,龍門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移風易俗,開展“舞火狗”等特色文化活動,增強村民歸屬感。
今日的龍門,正以文明為筆、生態為墨續寫文明新篇章。從城市街巷的細微改造到鄉村沃野的文明浸潤,從“一村一策”的精準施策到全民參與的共建共享,龍門縣以文明創建為紐帶,將生態之美、人文之韻、發展之力編織成一幅幅動人的時代畫卷。站在新的起點,龍門縣將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讓文明之花在龍門大地常開,讓幸福生活成為每一個龍門人的真實寫照。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