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市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實踐匯聚前行力量
文明給惠州鋪上溫暖底色
踏入2023年的門檻,回望2022年……
這一年,我們擔起責任、傳遞善良,用平凡的力量跨過生活千重浪;這一年,我們繼續與文明為伴,匯聚前行的力量……
這一年,一個個惠州人,依舊是這座文明城市最溫暖的底色。
“女俠”溫偉蓮。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朱傳寶在獻血中。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護士溫偉蓮奮勇救人的視頻被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華社微博、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視頻號等眾多媒體報道,火爆全網,被大家盛贊為“女俠”;Rh陰性稀有血型(即“熊貓血”)獻血志愿者、惠陽區看守所教導員朱傳寶23年來累計獻出血液10000多毫升……
志愿者在撿跑。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志愿者在服務游客。
為愛彎腰、快樂撿跑。從2022年上半年開始,每天清晨傍晚,在惠州各大公園景區,你總能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紅色志愿者服裝,手里拎著小桶或垃圾袋,一邊跑步一邊不時彎腰將地上的垃圾撿起,默默為惠州的生態環境和文明發展貢獻力量。
文明實踐站派發退燒藥。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通訊員廖詠琳 攝
“謝謝鄰居送來的布洛芬!薄凹依镉袔装雇此,需要的可以說聲。”“我放了一些止痛散和藿香正氣水在小區保安室,有需要的鄰居自取。 薄谒幤饭⿷獣簳r性短缺時,惠州市文明辦發起“有余藥請分享,你需‘藥’大家幫”公益活動,鄰居之間慷慨解囊,退燒藥、抗原試劑、體溫計……成為惠州寒冬里涌動的一股暖流。
惠州的“中國好人”、“廣東好人”、全國道德模范走進東江縱隊紀念館參觀學習。
他,她,他們……一張張平凡的面孔下,是惠州人民的溫暖善良、自強不息、砥礪奮進,是灼灼閃爍在這片熱土上不滅的微光。據統計,目前惠州共有“中國好人”40人、“廣東好人”90人、“惠州好人”1023人,全市注冊志愿者人數超133萬人。
志愿者在公園倡導健康文明生活。
車輛停放文明有序。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這一年,《惠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共二十七條,讓市民在社會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一把衡量標尺,也將促進市民的文明行為上升到法律層面。從惠州實際出發,《條例》引導著廣大市民以普通群眾的視角去做好每一處文明細節,讓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每一個個體的舉動和對文明細節的關注,也在潤物無聲中豐實著惠州的道德地標,肥沃著城市的文明土壤。
孩子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開心游戲。
這一年,惠州實現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全市各縣區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71個鄉鎮(街道)均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316個行政村(社區)均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并常態化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文明實踐活動。一場場帶著“泥土味”的理論宣講,一件件辦到百姓心坎里的實事,一個個送到群眾家門口的文化套餐……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泛吸引著市民參與,進一步形成人民群眾“共治理”“一起干”的生動局面。
文明市區。
這一年,惠州還探索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3個縣已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籌集資金7600余萬元;葜菔写壬瓶倳せ葜菔行聲r代文明實踐基金成立,該基金主要通過惠州市慈善總會吸引社會熱心人士廣泛參與,動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捐贈,匯集各類社會資源,資助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接下來,該基金將聚焦文明實踐本身,著眼于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孵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組織,根據群眾需求開展文明實踐活動,保障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常態長效。
數說亮點
(2022年)
●惠州共有“中國好人”40人、“廣東好人”90人、“惠州好人”1023人,全市注冊志愿者人數超133萬人。
●惠州71個鄉鎮(街道)均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316個行政村(社區)均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惠州3個縣已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籌集資金7600余萬元。
文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湯渝杭 張藝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