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首,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逾千年發展與沉淀的惠州,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民俗活動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在春節更是別有一番濃郁的氛圍。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惠州不同區縣慶祝春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今年春節,如果你留在惠州,不妨沿著各個地方的年俗品年味。
■汝湖舞草龍
時間:正月十四
地點:惠城區汝湖鎮上圍村、下圍村
汝湖舞草龍是惠城區汝湖鎮上圍村、下圍村民間傳統習俗之一。傳說龍能夠避邪魔、消災禍、保平安、奪豐收,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年的正月,或者村里發生旱澇等不太平時,村里都會組織“舞草龍”活動,以求驅災降瑞、吉祥安康。夜空里,由LED燈點亮的草龍耀眼明亮,或是龍身流水式轉動,或是蛇形原地盤旋,或是猛然翻越起來,煞是好看。
■橫瀝墨園搶吉祥水
時間:正月十五
地點: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
墨園村元宵民俗文化始于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每逢元宵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外出返鄉村民歡聚一堂,祈福、打醮、游神、巡村。往八卦葫蘆井搶“吉祥水”是墨園村鬧元宵活動最隆重的節目之一,該古井歷經數百年,至今仍清流汩汩。在元宵節這天,井水被人們賦予了平安好運的美好內涵,越先搶到水,福氣越多。
■水口萬盧“大王宮”出游
時間:正月十二
地點:惠城區水口萬盧村
這一天,水口萬盧村數百名村民將守護盧家人的神靈“大王宮”請出,隨后牌匾彩旗開道,麒麟蒲扇狂舞,村道兩側更是鑼鼓喧天。游行隊伍在村內游走,讓“大王宮”從村里所有的盧姓家門前巡視而過,為其家人祈福。巡游在萬盧村的祠堂前進入了高潮,村里家家戶戶都趕來這里上香跪拜,拜祭臺綿延百余米。這一天,村子里每家每戶要大擺筵席招待親友,氣氛越熱鬧,代表著來年日子過得越紅火。
博羅龍華大鼓敲打起來場面熱鬧非凡。
■惠環“抬龍轎”
時間:正月十二
地點: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中星居委會
根據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中星居委會中洞村《鐘氏族譜》記載,鐘氏家族遷徙至惠環有600多年,“抬龍轎”——“繆藐大王”巡游風俗從遷徙至此就一直傳承,從未間斷。“繆藐大王”是村里的保護神,正月十二是他的生日。“繆藐大王”在穿過大街小巷期間,每戶人家都會放鞭炮迎接巡游隊伍,并拿著香火奉拜,祈禱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早生貴子、老少平安。巡游結束后,龍轎會被抬回鐘氏祠堂。
■吉隆舞龍
時間:正月十五
地點:惠東縣吉隆鎮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吉隆舞龍有著400多年歷史。當地傳唱著一首童謠:“正月十五驚雷響,祥龍飛降吉隆上。保佑今年好年景,月月年年福安康。”這一民俗世代相傳,成為吉隆一年中最盛大的民俗活動,人們在元宵節舞龍,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每到元宵節,圩鎮就有大型的舞龍競技,多時有二三十條舞龍隊穿街走巷。
■永漢上燈
時間:正月十二、十三
地點:龍門縣永漢鎮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組、永漢鎮鶴湖村等村
每年農歷正月十二、十三,都會在古村祠堂進行上燈儀式。永漢虎頭花燈是由3個大小不同的花燈構成的圓形花燈,花燈的竹篾間還要貼上圓形的紙片,外圍有30多條彩色燈帶、多盞油燈,高度約6米、寬度約1.2米,“上燈”“升燈”“喜燈”外寓意著父帶子,子帶孫,子子孫孫傳承下去。村民上燈、點燈、祭祀、慶賀等一系列儀式之繁復之完整和花燈手工制作藝術的講究,倍受世人的關注。
惠陽區沙田鎮各村的舞麒麟活動,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田舞麒麟
時間:春節期間
地點:惠陽區沙田鎮
惠陽區沙田鎮各村的舞麒麟活動,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并已列入惠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麒麟有踩青、踏七星、過花橋、跌四角、舔鱗、靈兔玉獅等套路,舞麒麟之后是打拳、打棍、打耙頭、打銳針、打雙刀、兩人對練、四人對練等武術表演。舞麒麟時需要樂器伴奏,樂器主要是鼓,加上鑼、鈸,這樣的伴奏鑼鼓喧天,有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與快慢根據麒麟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置,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也十分講究。
■龍華大鼓
時間:正月初一到十五
地點:博羅縣龍華鎮寧和村、旭日村、鶴溪村等
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博羅龍華大鼓,敲打起來場面熱鬧非凡。每逢節假日,或者嫁女娶親、子女入學、添丁、喬遷新居等喜事,都會到祠堂前敲鑼打鼓慶賀一番。敲鑼打鼓有很多講究,不同場合有不同打法,每一次表演都有起鼓、跟拍、起伏、高潮、結尾等變化。特別是擊打的速度和力度最難控制,一位鼓手熟不熟練,功力如何,內行人一聽就能立判高下。
■姚夫人巡游
時間:正月初六
地點:博羅縣泰美車村
泰美鎮車村有一座姚夫人廟,據說,姚夫人廟建成于漢成帝河間元年,廟前有清朝石碑,姚夫人是北周追尊文帝宇文泰的妃嬪,明帝宇文毓的母親,品德貞淑。每年年初六,泰美車村就會為姚夫人舉行巡游活動,村里男女老少都主動報名參加“巡游”隊伍,遠近百姓自發前來迎春接福,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興旺,子孫孝順。“姚夫人巡游”隊伍由行宮隊、錦旗隊、醒獅隊、禮炮隊、鼓樂隊及民眾自發加入的隊伍組成。
文 東江時報記者劉乙端
圖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