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社稷之本,農業安則天下安。2022年惠州經濟成績單近日出爐,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29.96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70.78萬畝,增長1.6%;糧食產量達61.95萬噸,增長1.7%,實現“四連增”,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
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要求。2022年,惠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城鄉資源,同步推進鄉村“五大振興”,著力推進惠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當前,惠州立足“五大振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全力推動惠州鄉村振興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列。
端牢飯碗
一系列舉措成功穩住糧食生產
空間廣闊資源豐富、產業齊全基礎扎實、鄉村美麗活力充沛……惠州有良好的農業農村基礎,是惠州在大灣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蔬菜、水產品、水資源自給率100%。目前,惠州形成絲苗米、甜玉米、馬鈴薯、荔枝、梅菜、鮮蔬、茶葉、花卉、南藥、三黃雞、金鮸魚等優勢特色產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具體到惠州,就是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當前要扎實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冬種生產擴面增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堅決完成省下達的糧食指標任務。
2022年2月中旬,全省春季農業生產暨農機鬧春耕現場會在惠州舉行,吹響了廣東春耕生產的號角。春耕時節,惠州全力以赴,將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全力以赴保障糧食生產。
去年晚稻收獲時節,我市實現撂荒鹽堿地種植水稻成功的先例,在惠東縣鐵涌鎮河潭村測得平均畝產719斤......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是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的一項重要舉措。惠州不斷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工作,并將該項工作納入糧食生產工作黨政同責任務范疇和全市鄉村振興“九大攻堅”行動,全面消滅連片15畝以上可復耕撂荒耕地。
惠州實現撂荒鹽堿地種植水稻成功的先例。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6月份出臺的《惠州市貫徹落實〈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方案》,提出健全完善糧食收益保障等政策。包括加快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出臺實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獎補、500畝以上水稻種植大戶獎補政策,積極落實涉農保險工作等,并強調做好農資保障供應。同時,市縣(區)成立農業科技專家組下鄉服務全市農業生產,提早落實防災減災等措施,確保糧食穩產豐收。
田間地頭農事忙,4月至7月初出現了持續強降雨等不利因素。所幸及時推出的一系列舉措,成功穩住糧食生產,糧食產量實現了“四連增”,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作為博羅縣絲苗米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的惠州伴永康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3000多戶農戶種植絲苗米超過5萬畝。該公司負責人謝永佳認為,由于農資和人工價格不斷上漲等,水稻種植成本增加,有關補貼政策提高了大家種糧的積極性。
三農向好
一大批涉農優質項目落戶惠州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全市涉農投資快速增長,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惠州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同比增長7.5%,跑贏了當地生產總值的增速。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發展機遇,著力推動惠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惠州于去年11月在深圳舉辦了鄉村振興項目招商對接會。現場簽約項目共22宗,投資總額約162億元,涉及種植、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涉農科研、農旅等多個領域,一系列投資合作項目成功簽約,一系列對外招商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招商對接成果豐碩。
“惠州有更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更高的經濟增長、更多的土地空間等,特別是惠州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今日的惠州,山海統籌,產業興旺,商機無限。”惠州市鵬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廣東省十大最美農村鄉土專家董平天說,該公司10多年前接受惠州的招商引資,把養殖基地落戶惠東縣,從此開始了飛速發展。
近年來,惠州經濟和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成為眾多企業家投資創業、愜意生活的理想之地。一大批加工、流通、科研等領域的涉農優質項目選擇落戶惠州,成為了推動惠州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為主動吸引企業和資本來惠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美鄉村,惠州去年有18類鄉村振興優惠政策,著重從產業發展、用地保障、金融支農等方面進行激勵扶持,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鄉村振興。另外,對引進培育高新企業給予補貼,規模以上的每家最高補貼300萬元,規模以下的每家最高補貼50萬元,全力保障項目順利落地。
工業農業齊頭并進,惠州在“三農”領域下力氣和真功夫。截至去年底,惠州擁有荔枝和三黃胡須雞2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創建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8個,榮獲國家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示范鎮2個、示范村3個,初步形成“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獲批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認定建設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形成了梯次發展格局。主導產業覆蓋絲苗米、蔬菜、南藥、馬鈴薯、胡須雞、生豬、肉雞蛋品、水產、花卉、茶葉、預制菜等惠州特色產品,為惠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鄉村美麗
一二三產融合釋放內生動力
春節期間,每天都有一撥撥游人前往博羅縣泰美鎮車村村,賞美景、品美食、尋古韻;在龍門南昆山,客人瀏覽觀音潭、石河奇觀和賞蘭花等,歡笑聲中鄉村年味別樣濃;在惠陽區平潭鎮新圩村,淮山農業公園節日氛圍濃厚,游客挖淮山、采青棗、圍爐煮茶、攀爬翻滾……近年來,惠州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詩意田園和現代都市交相輝映的惠州。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惠州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共享鄉村振興成果。記者了解到,全市1043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目前正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動全市859個行政村(80%以上)行政村向美麗宜居村邁進。
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釋放內生動力。惠東縣白盆珠鎮打造“山湖毓秀、康養休閑”鄉村振興示范帶,擁有白盆珠水庫、蓮花山自然風光、革命遺址、西來古剎、特色民宿、巖茶農業公園、溫泉等產業資源;博羅縣柏塘鎮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柏塘山茶”為主題,打造“百里茶香”,發展茶產業、茶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特色民宿,打造農業休閑觀光田園綜合體;“生態田園?恬美瑤鄉”橫跨龍門縣龍田鎮和藍田瑤族鄉,圍繞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區、宅基地改革、農業產業布局、鄉村風貌提升及融合鄉村旅游等進行連線連片打造......
惠州茶企大力發展“茶中貴族”巖茶,爭取未來在全國形成武夷巖茶、惠州巖茶“雙龍戲珠”的新業態。
為充分挖掘資源稟賦,推進美麗鄉村轉變為美麗經濟,惠州集中資源打造1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與此同時,惠州啟動建設了惠城汝湖、惠陽良井、惠東白盆珠、博羅柏塘、龍門龍田、博羅泰美、惠東梁化7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成為惠州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進行的有益嘗試和實踐。示范鎮通過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探索“生產在農戶、基地在鄉村、加工在鄉鎮、流通在縣城、增收在農民”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把圩鎮建設成為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和鄉村經濟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局將努力做好新時代新征程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立足惠州實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圖 惠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