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營商環境
去年全市實有市場主體比增7.87%
“過去,辦理企業開辦業務須攜帶紙質材料進行現場登記,不僅要排隊等待,還可能要跑好幾次,現在可以足不出戶辦理了。”2022年5月起,借助“惠州市企業開辦一網通辦自助服務平臺”的一體化后臺支撐,在惠州開辦企業可實現“一網通辦、一窗通取”,一站式服務贏得市民點贊。
近年來,惠州市市場監管局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營商環境,市場主體活力迸發。2022年,全市實有市場主體843815戶,同比增長7.87%。其中:企業293961戶,同比增長11.87%;個體工商戶546821戶,同比增長5.88%,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新設立企業最快4個小時可領取營業執照
在惠州辦企業更方便了:不需要場地證明,只要填好住所承諾書,資料齊全,4個小時內就能完成審批,辦好營業執照。
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惠州市市場監管局同步推動準入、準營、退出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創業活力。
在準入方面,持續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化水平,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窗通取”覆蓋全市,新設立企業僅需4個小時即可領取營業執照。
在準營方面,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出臺《惠州市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編制《中央層面設定的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改革清單(2021年惠州版)》《廣東省設定的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改革清單(2021年惠州版)》共525項,實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大力推進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
在退出方面,持續深化企業注銷便利度改革,開通“企業注銷網上服務專區”;取消企業向公司登記機關備案清算組的程序;將簡易注銷登記的公示時間由45天壓縮為20天;推行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制度和“審核合一、一人通辦”制度,減少辦事環節和時間,解決企業退出難問題。目前,企業注銷辦理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
通過“證照分離”和簡化審批,不僅大幅降低企業辦事負擔,還有利于拆掉“玻璃門”,砍掉“高門檻”,打破“黑匣子”,讓企業在公平、透明、便捷的環境中自主決策,進一步激發企業在惠州創新創業熱情。
據統計,2022年,全市實有市場主體843815戶,同比增長7.87%。其中:企業293961戶,同比增長11.87%;個體工商戶546821戶,同比增長5.88%。2022年,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35248戶,其中新登記企業63105戶,個體工商戶71895戶。
實現商事登記服務從線下大廳到指尖全覆蓋
“人不在惠州,只要上網或用手機進行一表填報,就可一次申請辦理多個事項,在異地也能申請在惠州開辦企業,很方便!”在廣州從事貿易工作的孫先生點贊道。
這是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帶來的便利,在惠申請開公司已經不受時間、地點約束。惠州持續提升商事登記便利化水平,通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臺應用推廣 提升商事登記網辦率的通知》,在各級行政服務中心及市場監督管理所全面推進“惠州市企業開辦一網通辦自助服務平臺”部署及“粵商通”APP推廣應用工作,實現商事登記服務從線下大廳到指尖全覆蓋。
與此同時,通過推進商事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改革,推行住所(經營場所)自主承諾申報制度,進一步細化“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條件,并允許住宅用作住所或經營場所登記,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更多場地資源。實行市場主體遷移“省內通辦”,解決了市場主體省內遷移“多地跑”“折返跑”等問題。
市市場監管局還不斷優化企業名稱自主申報服務,延長企業名稱保留期,由原來的30日延長為2個月,涉及前置審批事項的企業名稱保留期由3個月延長為1年,涉及前置審批事項的名稱申報實現全程網辦。
柔性執法引導市場主體自覺守法
為讓惠州營商環境更有溫度,惠州市探索市場監管領域柔性監管方式,發布《惠州市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對違法情節輕微且未造成違法后果的違法行為免予行政處罰,通過柔性執法來引導市場主體自覺守法、自我糾錯。
“避免市場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因輕微違法被行政處罰后在社會商譽、資格認定、優惠政策等方面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導致因小過失而貽誤大發展。”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惠州市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對市場監管領域13個方面66種輕微違法行為規定了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廣泛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警示告誡、指導約談等柔性執法方式,努力做到寬嚴相濟、法理相融、罰教結合。
據了解,市市場監管局是全市首個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對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的市直部門,在營商環境評價、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等工作中走在前列。
2022年10月,《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印發,提出依法全面規范履行法定職責、完善與創新創造相適應的包容審慎監管方式、綜合施策防止“一刀切”執法、促進行政權力規范透明運行等工作舉措,進一步創新包容審慎監管新型監管方式,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做好“管”的加法,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放”得開,還要“管”得住,讓違規違法無處遁形,讓市場環境天朗氣清。市市場監管局持續加強收費治理,深入治理供水、供電、供氣、通訊、有線電視等公用事業行業收費亂象。
根據國家和省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部署,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各縣(區)局主要落實供水供電供氣供暖行業收費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決查處沒有合法有效政策依據的收費項目。以5G基站為切入點,繼續對產業園區、寫字樓、商業綜合體物業等轉供電價格開展檢查;重點落實水電氣階段性降價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緩解企業用水用電用氣成本壓力;關注已納入定價成本的相關收費,重點關注企業利用壟斷地位,對在工程竣工后繼續巧立名目收取所謂“試驗費、驗收費、開通費、增容費、運營管理費”等費用的問題進行檢查。
據統計,在去年開展的專項整治工作中,共出動檢查人員178人次,檢查了水電氣等公用事業單位67家,查處違規案件10宗,已結案6宗,退還多收價款66.91萬元,實行經濟制裁金額140.94萬元。
同時,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工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市場,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競爭執法專項行動,并將核查后的相關問題線索上報;會同市發展和改革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做好重點領域“一事一議”政策文件公平競爭專項抽查工作,合計抽查了282份文件。
提高集成辦理效率,降低企業開辦成本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023年,市市場監管局將按照省、市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市場監管部門職能作用,強化擔當作為,助力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著重推動市場主體持續健康發展。”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堅持把穩經濟穩市場主體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完善市場監管領域助企紓困措施,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市場主體準入、準營、退出便利化改革,優化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通辦”服務模式,提高集成辦理效率,切實降低企業開辦制度成本、時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做大市場主體總量。
在價格監管上,梳理當地供水、供電、供氣、通訊、有線電視等公用事業服務行業現行價格政策文件,建立本市相關收費單位臺賬,摸清各環節收費主體收費情況。針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研究治理思路和對策,督促被查單位整改到位,確保我市供電、供氣、通訊、有線電視等公用事業服務行業專項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同時,大力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加強重點企業與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溝通交流,暢通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渠道。在我市“2+1”現代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參與制定一批國家標準,提高我市制定標準的話語權。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