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春運的結束,惠州相關交通數據陸續出爐,加上前一段時間公布的經濟數據,對惠州多個領域的工作進行了總結。
一堆看似枯燥的數據背后,其實隱藏著大量鮮活的經濟信號,也給今年惠州的經濟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如何解讀?
贛深高鐵劍潭東江特大橋。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看消費
春江水暖,西湖先知
先看莞惠城際發布的信息:今年大年初一、初二,位于惠州西湖東站的客流量為全線最大,甚至超過了日常客流量最大的東莞西平西站。據統計,西湖東站在春節假期有6天每天的客流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高位,較平常客流增長約330%。
西湖東站就在惠州西湖邊上,每逢節假日該站客流通常都會大漲。而西湖是惠州僅有的兩個5A級景區之一,且位于市區,交通非常便利。無疑,旅游流成為該站假期客流的絕對主力。
同樣是文旅市場,大年初一開始恢復的惠州東江游項目提供了另一個佐證。這一項目在過年期間尤其火爆,網絡平臺能買的票經常是排到了若干天以后,還有不少人為了一張票在現場排隊排到很晚,以至于初二晚上不得不加開一趟航班。即使是現在,東江游的船票也常常緊俏。這讓運營公司負責人大感意外,也給公司的發展提振了信心。
文旅消費因涉及多個領域,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道理很簡單,旅客過來要乘坐交通工具,要進景區,要吃飯購物,甚至要住酒店,可以輻射帶動的行業非常廣泛。
在疫情逐漸退去之后的第一個春節,莞惠城際西湖西站330%的客流增長,以及東江游項目的火爆,都發出了惠州文旅市場復蘇的信號。這背后不僅反映了文旅消費的潛力巨大,而且為今年經濟復蘇的潛在路徑提供了一些線索指向。
看需求
提高收入是關鍵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考慮,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而在當前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外貿增長面臨較大考驗。
以惠州為例,其實從去年的統計中就能看出端倪。2022年,惠州外貿進出口3091.0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出口2045.1億元,下降4.1%;進口1045.8億元,增長13.3%。
這樣一來,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所承載的期待就更大了。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提上2023年經濟工作的首位,并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特別是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對惠州而言,要如何擴大需求和消費?這后面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還是看數據,國家統計局惠州調查隊發布的《2022年惠州居民收支情況分析》顯示,2022年惠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為44890元,比全國水平高8007元,但比全省水平低2175元。低于全省水平,說明惠州在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還要加一把勁。
收入是消費的保障,尤其是對于中低收入群體,他們在消費時有更多考慮。比如,就業是否穩定?家庭收入是否可持續?今后潛在的風險有多大?如果答案不夠樂觀,即使他們手頭有一些儲蓄也有需求,恐怕也不敢放著膽去消費。當然,這樣的考慮不僅是中低收入群體才有,所有人都會考慮,企業也會充分地評估當前環境和綜合環境的走勢。
其實,這就是當前面臨的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既然問題很明了,那么破題的路徑也在于此,穩投資、穩就業、穩預期成為當務之急。
惠州經濟社會發展是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底氣。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看投資
積蓄經濟發展后勁
除了消費,投資也很重要。投資不僅是直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路徑之一,而且可以促進就業,保障居民有穩定的收入,可以間接促進居民消費,同樣達到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穩預期不僅需要國家宏觀政策的加持,也需要一系列的“組合拳”,以實際行動讓居民吃一顆“定心丸”。只有對今后的發展有良好的預期,居民消費才會更加大膽、從容。
從惠州的相關數據來看,2022年惠州不僅GDP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8.8%的增速也是全省第一。2023年,惠州列入省重點項目建設計劃達179宗,總投資近700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超過1000億元,排名全省第三,僅次于廣州、深圳。無疑,這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強大的后勁。
同樣可以側面印證的是惠州火車站的一組數據,該站今年春運共發送旅客274176人,創近五年來的新高。也就是說,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春節還要高。其中,返程旅客以春節探親流、務工流、旅游流、學生流為主。
人是經濟活動中最基本、最活躍的要素,離開了人,經濟發展無從談起,人流量大、人員流動頻繁,會進一步激發經濟的活力。顯然,這些最新的數據也給今年惠州經濟復蘇帶來了明顯的信號。惠州要及時看到這些信號,拿出一套針對性的措施乘勢而上,則今年經濟有望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
南方日報惠州觀察評論員 劉光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