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在惠作關于人工智能的主題報告
人工智能賦能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
人物名片
陳俊龍,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海外杰出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在控制論、智能系統與控制、計算智能、數據科學等方面有著杰出的貢獻,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0多篇,榮獲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約瑟夫·沃爾終身成就獎、“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貢獻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
近日,惠州日報社虛擬主播惠小禎與火爆全網的ChatGPT進行了一場對話,ChatGPT稱贊惠州是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還為美麗的惠州西湖賦詩一首,引起市民熱議。
ChatGPT是怎么實現智能化的?元宇宙與人工智能可以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惠州該如何抓住人工智能的風口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發展?2月23日下午,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學習會暨惠州西湖科學講壇(第十七講)在豐湖書院澄觀樓舉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以“數據、算法、算力與場景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演進及元宇宙與ChatGPT應用的探討”為主題作專題報告。他深入淺出地分享了元宇宙、ChatGPT、人工智能等數字化領域熱門的技術與應用,探討了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了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前景,并接受惠州日報記者專訪暢談惠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
陳俊龍在作報告。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人工智能大幅度提升生產力和創新能力
無論是元宇宙還是ChatGPT,均是目前人工智能學界的前沿應用。在陳俊龍的人工智能公開課上,這兩者也成為其重點解析的話題。
“元宇宙可以理解為創造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人造虛擬空間,承載用戶社交娛樂、創作娛樂、經濟交易等一切活動。”陳俊龍以衛視晚會上應用元宇宙的概念進行觀眾互動為案例,向在座聽眾講述了它為人類拓寬無限生活空間的可能性。
“生活在元宇宙中的虛擬人,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其中包括AI智能創作、AI肢體動作表達以及AI實時手語等。”陳俊龍介紹,元宇宙的落地場景接下來還有更多可能性,比如模擬醫學、社交體驗、沉浸式商務、房地產、現場音樂等。這對于相關產業發展和革新是大有裨益的。
針對美國硅谷頂尖AI實驗室OpenAI最新研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陳俊龍則通過豐富翔實的理論講解和饒有趣味的視頻分享,給大家帶來了一次難得的視聽盛宴。視頻中,ChatGPT不僅能對許多問題對答如流,還能幫忙寫代碼、修bug、潤色文字、續寫小說,創作詩詞的能力也不在話下。
“ChatGPT通過四階段學習過程,從而不斷完善自身模型,以至于能夠在教育、人力、設計等領域和產業帶給人類全方位的幫助。”陳俊龍分享道,ChatGPT是典型的“生成式AI模型”。該模型強調學習歸納后進行演繹創造,生產出全新的內容,本質是對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創造,不僅變得更快更高效,而且比以前更完美更有創意。
陳俊龍介紹,ChatGPT火熱之后,全球有不少知名IT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AI模型”,包括百度推出的文心大模型。
未來,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AI模型”會對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推動哪些產業發展?陳俊龍認為,這類AI模型的推出會產生思維、時間、空間上的變革,它將改變人類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還會重塑各行業生態;它的快速交易、快速完成等速度性,會讓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巨大變化;它實時與全世界溝通的空間性,會讓社會和商業產生連鎖效應。
未來,“生成式AI模型”將會廣泛應用于程序開發、數據分析處理、文字圖像語音輸出、藥物研發、客戶服務等領域,從而實現智能編程、智能客服、智能翻譯、智能文案等功能。
但陳俊龍也強調,ChatGPT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提質增效的同時,由于數據來源于公開互聯網,可能會帶來知識產權糾紛等風險。
“三算”需求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布局發展
人工智能現在最新的進展方向之一是人機混合的增強智能。過去,人工智能大部分都是在單一個體運行,現在正向機器與人“混合”運行演變。當前,人工智能的三算(算法、算力、數據)與場景運用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陳俊龍介紹,有了算法、算力、數據的支撐就可以實現AI大模型,從而把這類型人工智能很好地應用到各種產業的場景中去。譬如在智慧醫療領域,可以實現患者、醫務人員以及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在智能制造領域,能夠通過硬件資源和軟件服務的高效結合,來提高產品競爭力等。
“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三個高潮階段,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應用飛速發展,都需要三算能力的提升,這些離不開數據中心的建設。”陳俊龍分享道,放眼全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在積極規劃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目前,我國已經布局了八大算力樞紐,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數據中心布局在韶關市。“我們在做的‘東數西算’工程,讓東部產生的數據流動到西部進行計算,這既不違背‘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要求,也能夠將西部的土地資源和清潔能源高效利用起來。”
“數據中心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當地上下游產業鏈的協作與配合。”陳俊龍認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在這些服務領域的不斷深入,對三算能力需求將不斷擴大,建立數據中心成為了題中之義。
專訪
通過人工智能加速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提升
講座結束后,陳俊龍接受了惠州日報記者專訪,為惠州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產業創新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提出意見建議。
記者: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惠州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
陳俊龍:對于電子信息產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軟件去實現設計的功能,包括芯片結構和零件配置優化等。在軟件方面,能夠通過智能設計構造出藍圖。同時可以進行相關功能的模擬等。在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運用到石化工業產品的配方設計上,可以加速這一過程,提高設計、生產效率。除了設計之外,在制造環節,通過人工智能的運用,還可以加速企業的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帶動產業結構全面轉型升級。
記者:惠州在數據中心方面可否進行布局?
陳俊龍:數據中心的建立能夠讓當地更多民營企業接入進來,以享受人工智能所帶來的便利,勢必會拉動更多下游企業參與到產業鏈的形成和協作中,從而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惠州在這方面可以進行積極探索,利用自身產業優勢進行布局,但也要考慮到背后的經濟價值。在惠州建立數據中心的成本,與帶來的產業鏈的產值,要做一個可行性分析。
記者: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越發廣泛,例如媒體行業惠州日報社推出了惠小禎。當前不少媒體正嘗試虛擬人技術,請問虛擬人未來應用場景會如何擴展?
陳俊龍:虛擬人在媒體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這個場景下,可以實現AI出鏡、語音播報等功能。今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不妨進行更加多元化的嘗試,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去完成文稿撰寫、腳本設計、無人采編等,把“人工智能+新聞”應用場景擴展到媒體采編全流程之中,這也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相成 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