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客家涼帽為何又叫“朝云帽”
非遺傳承人講述客家涼帽的制作及其文化內涵演變
近日,“夜郎對縛婁的問候——黔西南古代文物惠州特展”在惠州市博物館舉行,夜郎國文物在此展出。夜郎王從竹子出生,這一傳說在貴州地區廣為流傳,折射了當地人對竹的崇拜。關于縛婁國的記載有限,而縛婁所在的惠州地區也有竹崇拜,同樣源遠流長。
惠陽區舞蹈家協會到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傳承基地采風。
客家涼帽在竹笠基礎上發展而來
竹子在惠州地區比較常見,與老百姓生活非常密切,蘇東坡寓惠期間在《記嶺南竹》感嘆:“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竹在中國文化中常與龍有關,蘇軾有詩,“鄰里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在惠州地區,竹子也多與龍聯系起來。在古代,龍往往在祈雨儀式中出現。在博羅龍華鎮陳孝女祠的歷史記載中,“攻激”龍潭是祈雨的一種儀式。龍華鎮的祈雨儀式,女性、竹笠、龍,集中了民間祈雨的三大元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祈雨儀式在今天已不可見。竹笠不再是儀式道具,而是追求遮陽避雨的實用性,向審美的方向發展,并不斷改造成為了客家涼帽。“客家涼帽在竹笠基礎上發展起來,制作材料一直采用惠州本地的竹子,這與草帽區別開來。”惠陽區“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區級傳承人陳瑾瑜介紹,它突出女性元素,造型美觀、花樣別致,成為客家女子的身份標志。
客家涼帽又稱為“蘇公笠”。相傳蘇東坡寓居惠州時,有一天見愛妾王朝云頂著烈日在花園打理花草,他就在當地竹笠的基礎上,中間開一孔以適應愛妾發髻,成了后世的客家涼帽。客家涼帽又叫“朝云帽”,王朝云成為了客家涼帽的代言人。蘇東坡、王朝云的愛情故事,讓后世的客家涼帽也成為愛情的象征。在客家民歌中,客家涼帽成為男女之間表達情意的意象。
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目錄
在今年惠州多彩非遺鬧元宵大巡游活動現場中,客家涼帽與惠陽皆歌聯袂上場。客家涼帽的元素不斷融入文藝表演內容,尤以涼帽舞為人所熟知。
2013年,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這一省級非遺的地位,讓客家涼帽吸引來了世人的眼光。“涼帽熱”帶動了人們對于客家涼帽的傳承的關注。陳瑾瑜在2010年接過母親創辦的涼帽作坊,成立了惠陽淡水信宇涼帽廠,在2017年掛牌為“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傳承基地”。近年來她攜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進入學校、社區、景點,讓更多的人認識客家涼帽。今年“嶺南書院·豐湖書院春節主題系列活動”、惠陽區首屆麒麟文化節,2022年惠州市“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惠陽區“非遺進校園”宣傳展示等系列活動,均能看到這一省級非遺文化的身影。
雖然社會興起了“涼帽熱”,客家涼帽制作工藝的傳承、發展卻面臨不少困難,如市場銷量少以及制作技藝多達20多道工序的復雜性是年輕一代擇業的“攔路虎”。陳瑾瑜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原因導致從事客家涼帽制作的人少之又少,“為了不讓這門傳統技藝斷層,我還會繼續堅持。”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