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最近表現挺好的。我有陣子沒打開手機銀行看產品凈值了,今天一看累計收益率已經達到4%以上了。去年最差的時候一度掉到2%以下,幾乎天天在虧錢。”90后投資者小孟看到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很是感慨。
經歷“贖回潮”“破凈潮”考驗后,銀行理財市場漸漸回暖,迎來了久違的量價齊升。尤其在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近期收益逐步回暖的理財產品優勢開始凸顯。業內人士提醒,對于銀行的理財產品,要避免炒股票那樣的高拋低吸思維,樹立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尊重市場規律,避免追漲殺跌。
近來銀行理財市場漸漸回暖。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理財產品凈值逐步企穩
“我買的銀行理財終于‘翻紅’了!”市民周女士感慨道,她去年購買理財產品,沒想到遇到了破凈。“最多時,我的理財產品虧了4000多元,當時覺得很著急,甚至對理財很失望。”她說,“沒想到從今年春節后,我的理財產品數字一天天向上變動,現在不但翻紅,還有了1000多元的盈利,真的太開心了。”
從虧損到如今的收益回正,周女士的感受正是銀行理財市場逐漸回暖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不少理財產品的凈值得到持續修復,曾經的虧損加速“回血”,理財收益也在不斷上升。記者登錄某銀行APP查詢發現,該行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中已有多款產品收益以“4”開頭,一款7天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為4.46%,另一款30天型的理財產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為4.91%。
已經公開的數據也說明了銀行理財收益的不斷上升。4月,12家主流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管理規模單月回升近1.2萬億元,與當月住戶存款減少金額大致相當。這是自去年12月“贖回潮”后,銀行理財規模首次止跌回升。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市場共新發了7197款理財產品,環比增加742款,其中692款為開放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91%,環比上漲0.04個百分點。而單從4月數據來看,銀行理財實際收益率已經高于4%,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4.43%,環比上漲0.47個百分點。
華安證券數據也顯示,截至5月15日,銀行理財破凈率降至2.24%,較4月下降0.36個百分點。自去年12月中旬以來,銀行理財破凈率已連續5個月下降,表明去年四季度發生的銀行理財大面積虧損的情況持續好轉。
低風險理財產品搶手
理財產品加速“回血”,與經濟穩健復蘇、股債市場行情整體回暖密不可分。在經歷沖擊后,多數銀行理財公司開始調整定位,主打低波穩健投資策略。
記者梳理發現,自去年11月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以來,工銀理財、中銀理財、交銀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紛紛推出主打低波穩健、獲取“穩穩幸福”的理財產品,同時對估值方法作出調整,推出攤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的理財產品,進一步平緩凈值波動,增強投資者信心。
從市場看,盡管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凈值走勢已恢復常態,但多數投資者還是持保守態度,低風險理財產品成為投資者心頭好。我市某國有銀行理財師介紹,該行目前主推風險等級為PR1(低風險)的同業存單及存款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產品,流動性為T+1,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在2.5%左右。對于流動性要求不高的客戶,該行重點推薦保險理財,主打附加萬能賬戶的兩全保險和增額終身壽險,銷售火爆。
“想要獲取較高收益,固收類理財產品是不錯的選擇。”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像我們在售的這款固收封閉式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年化)3.6%,屬于穩利低波動款產品,產品期限377天。”在另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推薦了一款類似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3.5%~3.7%,投資期限為一年半。
招商證券研報數據,5月上半月,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財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0%、4.6%與3.5%。截至5月15日,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財平均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7%、4.1%和3.2%,近三個月理財凈值大幅回升。固收類理財收益已連續5個月保持較高水平,理財正反饋進行中,理財規模顯著回升。
高拋低吸不如長期持有
銀行理財產品快速“回血”,但“回血”過后一個新問題也擺在了投資者面前:銀行理財回本后,要立馬贖回還是繼續持有?
業內人士表示,從底層資產來看,現在大多數投資者買的銀行理財都是固定收益類,如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再配置少量的權益、商品衍生品等資產,這一類的資產組合從長期來看,整體表現還是比較穩健的。在此情況下,對于銀行的理財產品,要避免炒股票那樣的高拋低吸思維。因為銀行理財產品中主流的配置方向是債券,持有債券的投資者一般都是為了到期獲得利息,凈值上漲就買入、下跌就拋售的模式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了,特別是在市場環境比較好的情況下,盲目高拋低吸不如堅持長期持有。
那么,面對存款利率持續下調,以及理財市場回暖,居民該如何布局理財投資呢?
“對于喜歡低波動、穩健型產品的投資者而言,可以考慮國債、結構性存款、年金和定額終身壽險這幾類產品。”我市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建議,存款利率進入“2時代”,要基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理財需求,做好多元化的資產配置。短期有流動性要求的,可以選擇銀行現金管理類工具;長期投資可以考慮加大對保險和基金產品的配置力度,國債、定期也可搭配購買。其中,國債是國家給公民發行的債券,信用度極高,而且可以靠檔計息,即便不到期取出也會按照一定的利率給付;結構性存款這類產品一般都有保底利率,掛鉤的資產如果測算成功會達到比較高的收益;作為保險產品的年金和定額終身壽險,現階段3.5%復利馬上將成歷史,如果想要給自己做養老金和給孩子做教育金可以關注。
普益標準研究員提醒,投資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面對短期波動,投資者首先需要主動了解各類型產品的基本風險收益特征,減少非理性的收益預期;其次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風險偏好、明確投資需求,規避盲目跟風情況的發生,并在投資需求與風險偏好出現偏離時迅速調整投資方案;最后需要理性看待理財產品的短期凈值波動,樹立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尊重市場規律,避免追漲殺跌。
相關鏈接
貸款資金禁止用于投資理財
二季度以來,理財市場暖風不斷,收益率顯著提高,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4”字頭,與此同時,銀行個人貸款利率不斷下調,最低已到“3”開頭。有投資者起了心思:是否能向銀行貸款去買理財,還能有得賺呢?對此,銀行提醒,貸款資金禁止用于投資理財。利率倒掛套利空間微薄,收益很不穩定,且涉及違法違規,對投資者來說得不償失。
當前,部分金融機構的個人消費貸款、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貸款年利率已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其中,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的利率最低可達3.55%,經營貸款的利率最低可至3.5%,抵押貸最低利率3.45%。而因銀行理財市場逐漸回暖,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已回歸4%以上。
面對銀行貸款利率與理財收益率之間的差距,部分投資者萌生了套利的想法:假設某企業主使用3.45%的最優利率貸款100萬元,將其投資一款預期收益為4.5%的理財產品,一年后則可獲得1.05萬元的“利差”。
然而,真的可以這樣操作嗎?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明確表示,從市場整體來看,這種“倒掛”僅存在部分產品,且貸款最低利率僅面向少數特定群體,較難引發資金空轉套利。從實際操作層面看,利率較低的小微企業貸款期限基本為一年內,而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多為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長期產品,套利操作難度大。
“銀行理財收益凈值是波動的,收益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不要鉆空子去做這種嘗試。”我市一國有銀行個金部負責人表示,資管新規明確規定: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由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通過企業經營貸、個人消費貸等方式申請到的資金,必須按貸款條款規定的用途使用,如生產經營或生活消費等。對貸款后的資金流向銀行也有核查機制,一旦被查出貸款違規使用,將被立即收回款項或凍結授權額度,甚至還會被罰息,從而影響到個人征信。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