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市區新開河橋頭附近的“荷香園”花開滿園,荷花詩詞拉滿夏日氛圍感;橋東新民街“三榕園”三棵大榕樹撐起綠蔭,老城居民閑坐聊家常“好他條”;上排龍豐公園舊貌換新顏,周邊居民健身鍛煉、吹拉彈唱,好不熱鬧;華燈初上,仲愷大道旁的中星公園里,樂團現場演奏交響樂,居民坐在草地上聆聽,幸福感蹭蹭上漲……
要問時下惠州百姓最容易直達健康、快樂的“真香”體驗之一是什么,莫過于走進家門口的口袋公園。散落在惠州的口袋公園,讓老百姓樂游綠色共享空間。
當前,全國各地“卷”起了口袋公園建設潮,利用社區“邊角料”、城市“邊角地”,花式“變廢為寶”,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讓許多被遺忘的角落“活”了起來。惠州的口袋公園在持續上新,與此同時,一道課題也擺在了眼前:口袋公園,如何建好成為群眾的“心頭愛”?如何管好用好令其“常綠”“常鮮”?
(一)
走出家門幾分鐘,轉角遇見口袋公園。
在高樓之間,一個個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園,猶如城市里的新“綠洲”。在這里,老人休憩鍛煉,小孩子盡情撒歡,鄰里談天說地,好不愜意。
近兩年,口袋公園為何突然涌現,成了城市建設的“爆款”?
究其原因,是城市老城區、人口密集區域等地方,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不足、分布不均衡。這時,小巧的口袋公園正好能補齊短板,推動公共空間建設“進階”。
口袋公園,顧名思義,規模較小,占地不大。相較于動輒數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容易選址,布局靈活;投入不大,卻能為城市顏值和氣質“加分”;功能多元,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于是乎,這些年全國各地興起建設口袋公園熱潮。
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提出,在2022年推進全國建設不少于1000個城市“口袋公園”,為群眾提供更多方便可達、管理規范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
緊接著,口袋公園建設按下了“加速鍵”,一個個“小口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去年,上海新增80個口袋公園,全市口袋公園數量達到390個;遼寧建了112個口袋公園,今年計劃再來100個……
著力打造優美花園城市的惠州,也下足了“繡花”“織補”功夫建設口袋公園。去年至今,惠城中心區建成10余個口袋公園,以“見縫插綠、增綠提質”的方式,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在惠州鄉鎮社區,也有不少閑置空地、衛生死角通過“微改造”變成口袋公園,成了群眾家門口的幸福樂園。
“公園+娛樂”“公園+健身”“公園+閱讀”“公園+停車”……各地口袋公園開啟空間混搭模式,對廣大群眾來說,既“對味”又走心。
在小小的口袋公園里挖呀挖呀挖,挖到大大的快樂笑開了花……口袋公園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觀賞、休閑、健身、娛樂樣樣行,周邊居民給出了大大的好評。
(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見縫插綠”建成10個以上口袋公園。怎樣讓口袋公園既建在群眾身邊,又建在群眾心頭上?
口袋公園“樁基”要打好。口袋公園建設需要考慮多方因素:選址規劃是否科學、布局設計是否合理、設施是否全齡友好……拿小朋友來說,口袋公園安不安全,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例如,場地視覺空間要通透,確保家長對兒童的監護“無死角”;種植的植物應避免劃傷、刺傷兒童;公園設施要有針對性地設置保護欄、柔軟地墊、警示牌,等等。
口袋公園要因地制宜、匹配不同需求。四川成都成華區在幼兒園旁建設口袋公園時,甚至預留了家長的“接送等待區”,最大程度上與周邊需求銜接起來;廣州海珠區將智能體檢機裝進了口袋公園,手機輕輕一掃,量身定制“運動處方”,讓居民戶外健身也能跟上智能科技時代潮。
口袋公園缺啥?得聽進百姓的心里話。例如,有惠州百姓反映,有的口袋公園靠近車流,應適當增加防護欄,為幼童筑一道安全屏障;有的口袋公園增加兒童游樂設施,對周邊住戶的孩子更友好;還有的口袋公園,要是能有多個遮陽地兒,大家在戶外也能更愉快地玩耍。
口袋公園還要融入巧思,豐富特色元素,顏值內涵并重,避免“千園一面”。當前,不少口袋公園自“出生”就帶著屬地IP,地域文化特色明顯,一躍成為網紅打卡點。如浙江溫州鹿城區以民俗景墻鑄魂;上海閔行區顓橋鎮融入剪紙文化;遼寧沈陽大東區打造鐵路文化主題等,不一而足。透過這些口袋公園,人們可以看到城市故事,感受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交相輝映,鄉愁記憶與現代時尚并存交融。惠州同樣可探索特色化、品牌化模式,通過打造不同主題的口袋公園,用文化為口袋公園賦能。
(三)
口袋公園建好后,怎樣才能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在線”?
常言道:三分建設,七分管理。
對于如何管好家門口的口袋公園,上海的秘訣是“精細化管理,一園一方案”。當地不僅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后期養護的便捷性、長效性,對不同苗木和花卉,都有個性化養護方案,細致到為每個不同品種的花配制調色劑,調整土壤的酸堿度,從而達到理想花色效果。
要想口袋公園“常綠”“常鮮”,還需要發動全民共同參與。
在湖北武漢江漢區,“市民園長”來“巡園”成了一道風景線。當地請周邊居民擔任口袋公園的“市民園長”,“市民園長”一邊散步,一邊揪問題、提意見建議,有效填補口袋公園的管理缺位。
與之相似的是,去年開始,惠州東江沙公園聘請經常到公園游憩的市民街坊、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為義務監督員。在他們的協助監督下,公園電動車亂停放、亂擺攤、遛狗不牽繩等現象少了許多。這種“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公園管理模式,同樣可以用到口袋公園中來。
口袋公園建好、管好,“終極目標”是要用好,不能成為“擺設”。
當下倡導全民健身、綠色社交,口袋公園恰好提供了新場地。鐘南山院士曾表示,如果有一天不去鍛煉的話,就會感覺少了什么。80多歲的鐘老尚且每天堅持鍛煉,我們也不妨呼朋喚友動起來,通過鍛煉建立起自身最強大的保護屏障。
可以說,口袋公園讓附近的居民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場所,也筑起了一方精神家園。
近年來,山東德州齊河縣建設了百余個口袋公園,由當地“護園志愿服務隊”帶動市民參與公園環境整治、文明宣傳,同時,借助公園開展傳統文化展演、群眾性小戲小劇活動,既活躍社區文化氛圍,又提升居民幸福感。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惠州完全可以將口袋公園的小“口袋”,打造成展現城市文明和溫度的大舞臺,通過開展各類接地氣、有活力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風尚落地生根,大力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城市精神。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