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出臺九大舉措加快制造服務業發展
力爭到2025年形成一批示范企業
日前,《惠州市加快制造服務業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正式發布,提到推出壯大制造服務業主體、提高技術研發供給能力、加快工業設計創新發展等九大舉措,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制造服務業。力爭到2025年,制造服務業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更加突出,重點領域制造服務業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國際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示范企業。《若干措施》有效期3年。
我市堅持制造業當家,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是惠州華星光電生產車間。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壯大制造服務業主體,支持新型服務平臺建設
制造服務業是面向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若干措施》提出,壯大制造服務業主體。鼓勵制造業企業剝離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檢驗檢測、創業孵化、計量測試、倉儲物流等非核心服務環節,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的制造服務。支持制造業企業在我市設立企業總部和獨立的研發、銷售等生產服務環節法人主體。推動制造服務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國內外制造服務業領先企業和優質資源,鼓勵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進口。
提高技術研發供給能力。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惠深創新中心、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資源,為企業提供各類技術服務,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鼓勵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加快工業設計創新發展。推動工業設計服務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支持工業設計企業發展輔助設計、系統仿真、智能控制等高端工業軟件,帶動配套、專業服務等產業協同發展。支持制造業企業工業設計向專業化、產業化、數智化發展,加強設計創新與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融合,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我市企業、科研院所參加或組織開展工業設計大賽等大型活動及各類展會,提升活動品牌效應。積極推動我市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打造高層次工業設計綜合服務平臺。
支持新型服務平臺建設。依托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領域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供應鏈上下游服務生態圈,建設基于產業服務的供應鏈管理平臺,鼓勵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入駐平臺,并通過平臺將閑置設備、廠房等共享出租。健全制造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穩步推進制造業智慧供應鏈體系,創新網絡和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制造業供應鏈向產業服務供應鏈轉型,支持新型產業鏈供應鏈服務平臺在我市落戶發展。鼓勵本地大型制造業、商業倉儲業設立本土貿易企業。
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支持制造服務業企業高成長
《若干措施》提出要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聚焦“2+1”現代產業集群,積極推進國產工業操作系統、中間件、工業APP、新型數據庫操作系統、基礎軟件應用。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開源鴻蒙系統,打造鴻蒙生態鏈,共同促進產業生態繁榮與發展。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面向制造業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集聚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集生產設計協同、生產管理優化、生產過程實時監測、質量控制以及節能減排等功能于一體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5G+工業互聯網”項目建成使用。
推進現代物流加快發展。加快建設港口、機場、鐵路等物流樞紐,有效聯結大灣區及內陸地區的物流設施。集聚干線、支線等物流服務資源,發展保稅、航空快遞、高端冷鏈和醫療器械等物流。優化物流產業空間布局,提升用地效率和集聚水平。鼓勵制造企業開展生產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物流機器人、智能倉儲、自動分揀等新型物流技術裝備,提高生產物流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強化綠色低碳循環支撐能力。強化節能環保服務對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推行環保服務總承包和環境治理特許經營,推進節能評估、節能技術改造咨詢、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發展節能環保咨詢、管理、投融資全周期綜合服務。發展回收與利用服務,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引導“3+7”產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并加強對工業固廢收集、轉運、處置的監督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有效擴大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規模。鼓勵發展大型設備、公用設施、生產線等領域的設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服務。推動金融機構推出適應制造服務業特點的創新信貸產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推動銀行機構開展首貸拓展專項行動,通過首(轉)貸服務中心、政銀企融資對接會等形式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服務業的投放力度。
支持制造服務業企業高成長。建立支持我市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制造服務業企業白名單。對年營業收入、年對地方財力貢獻增速均達10%以上(含)的規上制造服務業企業(含新上規企業),按當年營業收入新增量的0.2%給予一次性獎勵,最高不超過200萬元,鼓勵企業用于科技創新、市場推廣等專項用途。符合條件的同一企業、同一事項,同時符合我市其他同類扶持措施規定的,按照就高不就低且不重復原則予以支持。本獎補資金對企業實施差別化獎勵,獲得獎勵的涉稅支出由企業承擔。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