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招生季。截至6月19日,除龍門縣外,惠州其余6個縣區已公布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方案。今年惠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堅持“屬地管理、以學區為主”的原則,以戶籍地和實際居住地為依據,實行劃片區免試就近或相對就近入學。在整體招生政策平穩的前提下,惠州部分熱門學校試行住房學位鎖定,部分區域通過“大學區”招生等方式,縮小校際之間生源差距,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兩所市直學校
住房學位鎖定期3個學年
熱點學校的招生政策備受關注。今年起,惠州市第一中學南湖校區和市第八中學兩所市直學校試行住房學位鎖定。何為住房學位鎖定?即兩校所在的學區內,一套住房只能供一戶家庭(一對夫婦)的孩子申請學位,如果孩子入學申請通過,將對該住房的學位進行鎖定,鎖定期間不允許其他產權人使用該住房申請學位。
住房學位鎖定周期為3個學年,鎖定時間為起始年級入學報名審核確認當月至第三學年當年的1月1日,期間不允許其他產權人使用該住房申請學位。在試行住房學位鎖定的學區內,一套住房只能供一戶家庭(一對夫婦)的孩子申請學位,在產權未發生變更的前提下,只要是相同父母的孩子,都可以使用該房產申請學位,但學位鎖定期限會相應延長。
舉個例子:兄弟倆李一和李二,年齡相差1歲。哥哥李一在2023年秋季入讀了一中初一,因此其用于申請入學的房產的學位已被鎖定,鎖定期為2023年7月到2026年1月1日。到了2024年,弟弟李二也打算申請入讀一中初一,此時只要用于申請入學的房產的產權人依然是李一、李二的父母,那么李二就可以使用該房產申請入學;如果李二的入學審核通過,那該房產的學位鎖定結束時間將順延至李二入學第三學年當年的1月1日,即到2027年1月1日結束;如果李二的父母在李二入學報名前已經將房產賣給了其他人,那么李二就不能使用該房產申請一中入學;而該房產新的產權人也不能在房產學位鎖定期間(2023年7月到2026年1月1日)利用該房產申請一中入學。
惠州某學校招生工作負責人黎敏(化名)認為,“住房學位鎖定”的目的是限制熱點學校對口學區房的數量,延長熱點學校對口學區房的交易周期,進而達到減少符合入學條件新生的數量,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大校額”。實際上,“住房學位鎖定”政策并非惠州首次提出。根據政府公開信息,深圳、哈爾濱等城市都已推出住房學位鎖定政策。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福田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均實行學位申請住房鎖定政策。錄取到福田公辦小學一年級就讀的,學位申請住房將鎖定6年;錄取到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對口直升學校一年級就讀的,學位申請住房將鎖定9年。
對于住房學位鎖定這一政策,有的家長看好,認為此舉可以避免一套房重復申請多個學位的情況,為“擇校熱”降溫。不過,也有家長和網友認為,部分房源鎖定意味著學區內剩余房源減少,這可能導致片區剩余房源價格上漲,新政策能否為“擇校熱”降溫還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千圖網
業內人士表示
“大學區”各校不能差距大
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鞏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成果,各地要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原則,科學合理劃定學校招生片區。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的要求,今年惠東縣、大亞灣區兩地試行“大學區”,通過統籌學位安排,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繼去年開展“大學區”招生后,今年惠東縣繼續開展試點,將平山飛鵝中學和惠東縣蕉田學校(初中部)劃為一個大學區。同時,將泰園片區(銀基片區)和紅嶺片區劃為一個大學區,平山戶籍適齡兒童可自主選擇到平山第五小學、平山第八小學(含蕉田小學校區)或地質學校(小學部)入讀起始年級。
大亞灣也在局部探索“大學區”招生。根據地理位置相對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當、學校相對集中的要求,大亞灣對非大亞灣區戶籍適齡兒童實行大學區積分入學招生辦法。大亞灣在澳頭街道劃分2個大學區,在西區街道劃分4個大學區,非大亞灣區戶籍適齡兒童可申報2所學校:第一志愿申報1所大學區范圍的公辦學校;第二志愿申報1所非大學區范圍內的公辦學校。“以前只能選一個學校,實行大學區后選擇權多了。”在大亞灣工作多年的劉宇說,孩子以后讀書能有多一些選擇是一件好事。
“大學區”招生是很多城市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舉措,如何讓這一舉措達到預期效果?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相關負責人認為,推進“大學區”關鍵在合理劃定“大學區”的范圍。她表示,“大學區”的各個學校之間的差距不能太大,如果差距過大,家長仍會傾向于選擇更好的學校。“大學區”的各個學校最好是均衡的,但每個學校各具特色,家長在選擇學校時結合孩子特點、學校的特色來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除了探索“大學區”,還有的地方實行“單校劃片+多校劃片”的方式,縮小校際之間的生源差距,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龍門縣為例,2022年當地教育部門根據縣城區學校實際的布局情況,劃分城東學區和城西學區兩個學區,龍門縣城7所小學招生范圍覆蓋龍城街道中心區、城東城西學區以及多個村。通過統籌安排,7所小學采取“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的方式,對生源進行合理調配,滿足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觀察眼
用更有力舉措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6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政策,確保不同群體適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正值中小學招生季,“優質均衡”再次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也呼應了百姓心中對教育的渴望和期盼。
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由于學校與學校之間辦學質量高低不均,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機會,不少家長想方設法送孩子去更遠的學校,甚至不惜花高價購買學位房。因此,需要看到的是,家長擇校的主要原因并非距離,而是好學校在哪里。要緩解家長的擇校焦慮,就要以更有力舉措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才能緩解家長的擇校焦慮,為“擇校熱”降溫。
目前,各地實施的“大學區”“多校劃片”等措施,實際上是通過統籌調配資源,保障生源“入口”均衡,而要真正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僅僅通過生源均衡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教育投入上做到均衡,通過更加常態化、制度化的師資幫扶,縮小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辦學質量差距,讓每一所學校都朝著優質均衡的方向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在建設新學校時,除了要根據片區適齡學生人數,按照建設標準科學布局,還要從全局考慮均衡配置資源,以更堅定的決心、更硬核的行動,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資源,破解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讓每個家庭享受到“教育紅利”。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謝志清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