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守護生命中樞 不負性命相托
大腦是人體最高級的神經中樞,腦組織一旦受損,其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腦血管疾病患者日趨增多,腦卒中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為了更快速、有效地防治腦血管相關疾病,守護患者生命安全,提升生存生活質量,有一群“神內人”正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堅守著,隨時為患者打開生命之門,暢通“生命通道”。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于2011年從內科系統分出,成為獨立的專業科室,較早開展靜脈溶栓技術且技術成熟。2015年成為中國卒中中心聯盟成員單位,2016年獲中國卒中學會“卒中先鋒獎”,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卒中學會“優秀數據管理卒中中心”,2018年在縣級醫院神經內科領域率先開展了靜脈溶栓聯合介入取栓治療,2019年成為國家衛生健康委腦防委“示范防治卒中中心”……近年來該院不斷完善綠色通道,規范了卒中的救治和三級預防,在博羅乃至惠州地區廣受好評。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供圖
腦梗溶栓治療位居全國前列
2022年,該院神經內科電生理室開展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發泡實驗,作為一種無創、精準的檢查手段,為偏頭痛、頭暈、隱源性腦卒中提供了新的診療方法。在科室里,還有腦血管造影機(DSA)、1.5T核磁共振成像、64排CT等設備,可為患者提供及時確診和治療。
腦血管的診治是嚴謹的精細活,熟能生巧。此前,中國卒中學會與美國心臟病協會共同發起“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醫療質量改進研究(IMPROVE)項目”,2019年,該院獲評這一項目“溶栓治療時間質量改進最佳獎”。近年來,神經內科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在腦血管病的診治領域不斷沉淀:病房設有床位60余張,設有專門溶栓床,每年靜脈溶栓達百余例,近一年完成顱內外支架手術近50多臺。科室年均門診病人超2萬人次,住院病人超2200人次。神經內科在缺血性卒中的超急性期的溶栓及二級預防等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急性腦梗死的溶栓治療技術,位于全國前列。同時也開展了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療術,如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機械取栓術。科室曾為90多歲高齡的老人順利完成溶栓手術,并成功搶救多名危急疑難重癥腦卒中患者,幫助他們化險為夷。
該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光生是世界卒中組織(WSO)會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在腦卒中救治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介紹,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這種疾病發病急、進展迅速、后果嚴重,救治不及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肢體癱瘓、神志不清甚至腦死亡等癥狀。因此,腦卒中從發現到治療過程中,速度“快”很重要。
據悉,發生卒中后,80%以上是腦梗死,特別是大動脈閉塞,每分鐘大約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節約的每一分鐘,都會成為患者預后良好的基石。依托該院建設的卒中中心,神經內科團隊加強學科協作,完善腦卒中診療服務體系,暢通卒中急救“綠色通道”,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救治時間。神經內科團隊嚴格按照國家質控標準,加強人員培訓,優化救治流程,更好地為腦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織密縣域卒中高速救治網
腦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極強的時間依賴性,對于基層偏遠地區的患者,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尤其重要。在成為中國卒中中心聯盟單位的基礎上,該院還是華南地區缺血性卒中介入聯盟成員、惠州市卒中中心聯盟成員,依托聯盟效應盤活醫療資源,為博羅地區患者造福。2022年,由博羅縣域內24家醫療單位共同組成的博羅縣卒中聯盟成立,縣域卒中快速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為提高各鄉鎮衛生院對腦卒中的診治水平,提升區域卒中救治能力,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團隊通過培訓授課、病例分析、專家下沉等形式,為基層衛生院的腦卒中診治提供了寶貴經驗。在啟迪引導下,建立腦卒中“綠色通道”也成了各基層衛生院未來的重要工作之一。通過帶動幫扶,今年3月長寧鎮中心衛生院已開展了腦梗死溶栓治療。
為實現“大病不出縣”,作為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的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早已建立完善的急救體系,實行分級診療模式,并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設立分級診療轉診服務中心。依托分級診療平臺,從診療結果研判到搶救工作準備,從術前安排到術中監測,神經內科團隊加強聯動,從基層醫院上轉而來的腦卒中患者最快可實現10分鐘進入病房。
康復訓練是減少腦卒中后遺癥的關鍵,在科室醫護團隊的有效治療和精心護理下,患者積極開展后期康復訓練,出院時基本語言表達清晰,能自行行走。同時醫護團隊還積極做好卒中預后工作。神經內科在腦血管疾病的一站式管理水平倍受認可,榮獲中國卒中學會授予的首批“基層血管健康管理中心示范單位”。
健康公益助力快速識別“中風”
“血管就像水管,用久容易生銹,危險因素越多就銹得越快,時間長了就容易堵塞,甚至導致水管爆裂。”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陳光生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科普宣教。他表示,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腦卒中患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中風”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國內外研究資料早已證實,腦卒中是可以早期預防的,然而,由于民眾缺乏腦卒中防病治病知識,同時基層醫療機構對腦卒中識別能力有待提升,使得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常常導致嚴重后果。
作為中國卒中學會博羅縣人民醫院紅手環志愿者服務團負責人,陳光生經常用周末時間參與公益義診和科普宣教,讓群眾進一步了解患病危險因素,從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在學校、社區、公園廣場……不論嚴冬或是酷暑,近8年的時間里,幾乎每一場公益活動都有他披著白大褂的身影。
在陳光生的示范引領下,越來越多科室人員加入醫院紅手環志愿者服務團,目前已經發展到近百人的志愿者隊伍,團隊組織活動也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認可。從院內走向院外,從城市走到鄉村,在科普宣講的同時重點對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房顫、吸煙、肥胖等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日復一日,志愿者們孜孜不倦踐行健康公益,旨在引導群眾樹立“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良好意識,遠離腦卒中發生的危險,并快速識別身邊的腦卒中患者,節省搶救時間。
預防腦卒中,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離不開醫院、社會、個人的共同參與。“中國千縣萬鎮中風識別行動項目”在博羅落地,是當地百姓的福音。自博羅啟動“千縣萬鎮中風識別行動”以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借助縣醫共體平臺,爭取一切的力量提高宣傳覆蓋面,從縣到鎮到社區到村等,向更多群眾普及“中風”的防治知識。除健康宣教外,神經內科團隊還積極與基層衛生院醫療團隊聯動,開展區域腦卒中救治適宜技術推廣。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發生卒中,每6秒鐘就有1個人死于卒中,每6秒鐘就有1個人因卒中而殘疾。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將以卒中中心建設為抓手,專注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全方位提升診療技術水平,做人體“生命中樞”的守護者。
相關鏈接
學會“BE FAST”識別卒中早期癥狀
中國卒中學會發布的識別卒中早期癥狀的“BE FAST口訣”,前5個字母各代表一個早期癥狀,最后1個字母是提醒一旦發現卒中癥狀,就要馬上撥打急救電話,立刻就醫。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協調能力喪失,突然出現行走困難;
“E”-Eyes是指眼睛,突發的視力變化,視物困難;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對稱,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無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現在身體一側;
“S”-Speech是指語言,說話含混、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
“T”-Time是指時間,上述癥狀提示可能出現卒中,請勿等待癥狀自行消失,立即撥打120獲得醫療救助。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