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新聞發布廳舉行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
守護藍天碧水凈土 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
2022年,惠州市生態質量保持優良;惠州“無廢城市”建設今年將構建制度體系、技術體系、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等;惠州市生態環境部門堅持鐵腕治污、嚴格執法,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6月28日上午,惠州新聞發布廳舉行“守護藍天碧水凈土 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2022年惠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2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和“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情況,并就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和生態環境執法等情況答記者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
生態環境狀況
去年7個縣(區)空氣質量均有改善
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雷戰雄發布2022年惠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雷戰雄說,2022年,惠州市生態質量保持優良。他從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和生態質量等四個方面介紹我市的生態環境狀況。
城市空氣質量,2022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保持良好。六項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評價濃度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年評價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及以上;綜合指數為2.58,AQI達標率為93.7%,其中,優208天,良134天,輕度污染22天,中度污染1天,超標污染物均為臭氧。
與2021年相比,AQI達標率下降0.8個百分點;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下降37.5%、20.0%、17.5%和10.5%,一氧化碳和臭氧濃度分別上升14.3%和4.1%。
縣(區)方面,2022年,各縣(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評價濃度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年評價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及以上;各縣(區)AQI達標率范圍在91.8%~97.3%之間,綜合指數范圍在2.31~2.70之間;首要污染物主要為臭氧。
惠城風光。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2022年,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好到差依次排名為龍門縣、惠東縣、大亞灣區、惠陽區、惠城區、博羅縣、仲愷區。與上年同期相比,7個縣(區)空氣質量均有改善。
水環境質量方面,2022年,8個縣級以上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Ⅱ類,達標率為100%,水質長期保持穩定。與2021年相比,水質優良比例上升11.1個百分點,其中,淡澳河水質由輕度污染好轉為良好。2022年,11個國考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100%,劣Ⅴ類水質比例為0%;與2021年相比,斷面水質優良比例(Ⅰ~Ⅲ類)上升9.1個百分點。
聲環境質量方面,2022年,城市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54.4分貝,質量等級為二級,類別屬于較好;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加權平均等效聲級為67.3分貝,質量等級為好。
生態質量方面,2021年,惠州市區域生態質量指數(EQI)為72.0,生態質量為一類;其中惠城區、惠陽區生態質量為三類,其余為一類。與上年相比,惠州市生態質量變化基本穩定。
近年來,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無廢城市”建設
綠色制造名單數量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市生態環境局三級調研員陳天水通報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情況。2022年9月,《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印發,《實施方案》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及群眾獲得感共5個方面制定了56個具體指標、131項任務內容及28項工程建設項目。
在“無廢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強調突出惠州特色,在鞏固綠色高質量發展成果的同時,著力打造“無廢城市”惠州樣板,為綠美廣東建設作出貢獻。在工業固體廢物管控方面,全市已建成投產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13個,總經營規模為79.47萬噸/年,利用處置能力能夠較好保障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需求。全市先后建成惠州市光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水泥窯生產線技改循環經濟項目”、龍門綠富域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資源再生綜合利用等項目,促進我市進一步提高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率,保障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出路。在工業綠色發展方面,我市5家企業獲評國家綠色工廠,4家公司的40種產品獲評國家綠色設計產品。截至目前,惠州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27家,綠色產品286種,綠色園區2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綠色制造名單數量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在綠色生活方面,通過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周、開放垃圾分類科普館等方式“零距離”體驗垃圾分類魅力,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熱度,擴大生活垃圾分類影響力;“智慧城管”接入廣惠能源、博羅光大、惠東光大、龍門光大等四家生活垃圾處置企業,實現“運、處”環節信息化監管;全市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共5座,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100%無害化及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目標。
陳天水表示,接下來我市將進一步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固體廢物資源化水平,促進危險廢物源頭減量,構建全過程監管機制,完善固體廢物分類收集處置,發展綠色低碳農業,建立建筑垃圾減量化機制,健全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打造惠州“無廢城市”文化品牌,營造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新聞發布會現場。
典型案例
去年全年共處罰環境違法案件313宗
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執法支隊支隊長李霖坤通報2022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
記者了解到,2022年,惠州市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堅持鐵腕治污、嚴格執法,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年全市共處罰環境違法案件313宗(其中按日連續處罰1宗、查封扣押3宗、限產停產1宗、移送行政拘留9宗),處罰金額共計2920.85萬元。此外,還有11宗涉嫌污染環境犯罪線索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據悉,2022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包括惠州市長暉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出具虛假尾氣檢測報告案、惠州市順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噪聲超標案、惠州市金嘉輝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涉嫌環境犯罪案、廣東省博羅縣湘澧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環境保護設施驗收弄虛作假案,以及惠州市威帝卡化工有限公司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存在質量問題案等5個案例。
新聞發布會現場。
答記者問
治污攻堅關鍵指標實現歷史性躍升
問:近年來,惠州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答:近年來,惠州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概括來講,取得了“三個歷史性成效”:一是治污攻堅關鍵指標實現歷史性躍升。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多年來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今年1~5月在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4位;PM2.5年均濃度連續五年降低,2021年、2022年分別降至19、17微克/立方米(優于世衛組織Ⅱ級標準2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從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響之初的66.7%提升至2021年的90.9%和2022年的100%,今年1~5月繼續保持100%,劣V類斷面全面清零。二是重點區域污染整治實現歷史性轉折。潼湖等重點流域區域禽畜養殖污染整治成效明顯,淡水河、沙河等重污染河流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2021年入選廣東省美麗河湖。三是綠色發展重要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單位GDP能耗保持下降,2021年下降5.3%,2022年下降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1.67%,公交車電動化率達10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各年度重點工程減排任務均順利完成。2022年,我市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獲得省生態環境廳來信表揚。
接下來,惠州將深化拓展污染防治攻堅成效,持續提升惠州生態環境質量,讓老百姓更加切實感受到惠州的山綠、水清、天藍、景美。
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問: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營商環境,一流營商環境是最好的“梧桐樹”、最大的“吸鐵石”,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請介紹一下惠州生態環境系統構建一流營商環境的舉措和成效。
答:近年來,惠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做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兩篇文章,在2022年出臺實施《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研究制定印發《優化環評審批服務 助力高質量發展15條措施》,常態化、制度化提升生態環境領域高質量營商環境。
以優化環評審批服務為例,我市優化環評審批事項辦理流程,把前置的技術審查納入環評審批流程、總量審核并入內部流轉、下級預審改為上級征詢意見,將行政審批時間較法定辦理時限縮短了90%以上。持續推行正面清單管理,對占項目總數三分之一、已納入排污許可登記管理的10大類30小類行業豁免填報登記表;對環境影響總體可控、就業密集、與民生密切相關的17大類44小類行業、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此外,我們暢通環評審批“綠色通道”,積極為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重大產業布局等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前移關口,延伸服務,積極研究破解難點、堵點問題。
實施差異化監管實現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
問:4月7日上午,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規范化著裝儀式舉行。新制服展現新形象,新征程肩負新使命,請問惠州生態環境系統執法工作有哪些新舉措和計劃?
答:今年4月份,惠州市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換發了全國統一制式服裝,標志著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此次制式服裝換裝,絕不僅僅是“換個形式”,其目的是要通過統一服裝制式,進一步推進全市環境執法系統規范執法、文明執法,更好地體現執法工作的代表性、權威性,同時也是對執法人員的自我約束,要求其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為守護綠美惠州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貢獻力量。
新征程,新使命。2023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將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按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剛性底線要求,正確認識整體形勢,準確把握執法尺度。接下來,我市將實行嚴格執法與精準幫扶并重,針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專項細查,嚴厲打擊弄虛作假、逃避監管、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加大正面激勵力度,創新非現場監管方法,實施差異化監管,減少現場檢查頻次,實現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推行審慎包容執法,制定生態環境領域的包容免罰清單,給予企業適度的容錯改正空間。
惠州日報社對新聞發布會進行直播。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攝影: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視頻: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黃奕龍
更多精彩內容可觀看直播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