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新晉“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踏出“逐夢影視圈”第一步
惠州就是小廣東 廣東拍劇到惠州
6月29日,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原名《燦爛!燦爛!》)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黃金檔開播。這是首部由惠州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全程在惠州取景拍攝的青春勵志電視劇,引發了惠州市民和廣大網友的關注。
更令影視人關注的是,日前在首屆中國電視劇大會上,惠州憑借“六大優勢”(優越的自然稟賦、突出的區位優勢、舒適的工作環境、較低的生活成本、深厚的歷史沉淀、精準的服務保障)新晉成為“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這也是廣東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與拍古裝劇聞名的橫店、都市劇偏愛的上海等城市相比,惠州猶如一個剛剛出道的“小青年”,帶著“天然影棚”的魅力和不斷進取的努力,踏出了“逐夢影視圈”的第一步。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素有“小廣東”之稱。風口之下,惠州應如何順勢而為,打響“廣東拍劇到惠州”的名號,以影視化方式實現從“出鏡”到“出圈”,將“軟實力”轉化為“硬發展”,帶動城市經濟社會進步?
6月5日,首屆中國電視劇大會在廈門開幕,惠州被授予“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稱號。惠報全媒體記者 龔妍 通訊員 王書林 攝
優勢:“天然影棚”
到南方取景?惠州一站式搞定
關于惠州的地理位置,有一句話描述得很霸氣:“東接長汀,北連贛嶺,控潮梅之襟要,壯廣南之輔扆,大海橫陳,群山擁后”。坐落于珠江東岸的惠州,面朝大海,中北部有重巒疊嶂,山、湖、海、江、島一應俱全,活脫脫就是廣東的縮影。
“顏值”抗打的同時,惠州還是多元文化的匯聚地。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這里交匯,不斷地碰撞、融合,進而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形成別具一格的惠州特色。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多元的文化色彩匯聚一地,山海湖泉、古城老街、圍屋村落、名勝古跡、客家風情、現代都市等場景,滿足了影視多元化的拍攝需求。可以說是“劇組取景南方不用到處跑”,到惠州一站式搞定。
惠州的取景優勢也收獲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
惠州的取景優勢獲得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
“惠州是天然影棚!”談及對惠州的印象,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制片人、完美世界影視李崢工作室制片人吳志非連連點贊。《追光的日子》由韓天導演,蘇浩旗擔任聯合導演,郭京飛、任敏領銜主演,是一部原創青春勵志劇,全部在惠州取景。該劇6月29日在CCTV-1黃金檔開播。
“我們劇組此前也到海南、深圳、佛山等數個省內外城市考察拍攝點,但最終選定了惠州。”吳志非說,選定惠州的主要原因是惠州的景觀層次豐富。《追光的日子》一劇拍攝的散景超過1000個,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環境,而惠州老城區有生活氣息,新城區有現代摩登氣質,且山河湖海等自然景觀一應俱全,能夠滿足劇組立體豐富拍攝需求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免劇組往返不同城市湊景的成本。
厚重的歷史底蘊展現在影視劇里則是自帶濾鏡的拍攝質感。“惠州這座城市很有鏡頭感,我們拍攝的時候發現一些場景自帶時光濾鏡,生活氣息濃郁。”電視劇《要久久愛》的宣傳總監程放說,該劇講述的是一群年輕人一起走過青蔥歲月以及多年后重逢、再次感悟愛情與友情的故事,時間跨度較大。而惠州的傳統和現代元素兼容并包,很好滿足了劇組的拍攝需求。
惠州老城區有生活氣息,新城區具有現代摩登氣質。圖為惠州江北CBD。
作為唯二與全國兩座一線城市(深圳、廣州)交界的城市(另一座是與惠州相鄰的東莞),惠州還占盡地利——交通方便的同時,拍攝成本更低。
“相比一線大城市,同樣的場景在惠州拍攝,成本要低約30%。”深圳市新原野娛樂傳媒有限公司外聯制片周強說。因為工作的關系,他常年帶著劇組在廣東省內各地拍攝,橫向對比之下,惠州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以電視劇《要久久愛》為例,該劇組有300余人,每天的住宿、飲食、出行成本都非常大。與深圳、廣州等周邊城市相比,同樣的預算在惠州能夠得到更好的住宿條件,且惠州位處大灣區,坐擁高鐵、機場、高速公路等出行方式,可快速連接深圳、北京等城市,劇組需要抽調演員時也會方便很多。
據統計,2021年以來,共有60多部影視劇在惠取景拍攝,其中2022年就有32部。梳理2022年以來在惠州取景的影視劇發現,在惠拍攝的影視劇多為年代劇和都市劇。
惠州是天然影棚。圖為朝京門。
產業:“小荷已露尖尖角”
全市有80多家以影視冠名的注冊公司
在越來越多劇組來惠取景拍攝的同時,惠州影視相關企業也在悄然發展。
2019年,在佛山做了7年制片的藍偉雄回到家鄉惠州。“惠州的景很合適拍電影,但很多還沒有被影視劇開發過,我想著試一試,推一下家鄉的景。”藍偉雄說,除了天然場景,惠州的羅浮山影視文化產業基地有當時廣東第二大的專業攝影棚,這也給了他“一些底氣”,于是在第二年成立了惠州義合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義合影視的成立,實現惠州影視行業“地接”服務零的突破。藍偉雄介紹,該公司主要為劇組提供拍攝景地協調保障、群演、劇組用車租賃、酒店食宿、外聯人員跟組服務等影視協拍服務,目前已為《掃黑·決戰》和《發財日記》等10余部影視作品提供落地協拍服務。
在藍偉雄回到惠州的同一年,“被朋友帶入影視投資行業”的李劍秋注冊成立了秋言影視文化傳媒(惠州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秋言影視”)。“我們本來是沖著大熒幕電影市場去的,但受疫情影響,轉戰網劇和短劇。”李劍秋說,這幾年公司以一年七八部的頻率上新網劇和短劇,不少作品在市場上頗受好評,部分網絡電影分賬超千萬元。
2022年,看到“越來越多劇組到惠州取景,但專業攝影棚和協拍服務相對不足”的情況,“90”后陳升亮開始籌劃建設“影視生態綜合體”。
陳升亮是惠州本地人,職業攝影師,近年相繼成立了攝影工作室、大鵝宇宙(廣東)國際影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涉足商業宣傳片、影視制作等領域。他建設“影視生態綜合體”的設想也得到惠州市委宣傳部和惠州市電影家協會的支持,去年底,大鵝宇宙·惠州影視中心在惠州讀者文化園成立,這是惠州首個以影視服務生態為核心的“影視生態綜合體”。
“除了影棚,惠州影視中心還提供從拍攝到輸出的‘一條龍’服務。”大鵝宇宙·惠州影視中心負責人陳升亮說。
不僅惠州本地影視相關行業從業者嗅到發展“風向”,外地的行家們也開始涌入“惠州影視圈”。
2021年上半年,全國首個以影視為主題打造的維港灣1號度假公寓開業。公寓負責人郭一林是資深電視人,10年前因拍攝電視劇來到惠州海邊取景,由此愛上惠州并帶著家人到惠州定居,而后聯合圈內好友一起打造影視主題民宿。
該民宿位于惠東縣碧桂園維港灣,有25套主題民宿共60多間客房,均以《長歌行》《笑傲江湖》《情定愛琴海》等經典影視劇為設計主題,在吸引不少劇迷入住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劇組前來取景拍攝。去年1月,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青年特工》就來這里取景。“我們在設計和裝修過程中都有考慮影視拍攝機位的設置,民宿還可打造成25個不同風格的小型影視拍攝基地。”郭一林介紹。
“2018年以前,惠州很少專業影視公司和外聯服務公司,也沒有院線大作的專業導演,以及能為惠州影視發展開出良方的影視專家。”市委宣傳部出版(版權)電影管理科科長王書林說,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積淀,惠州共有80多家以影視冠名的注冊公司,一部分公司以制作宣傳片、微電影和網絡電影為主,一部分則主要為影視拍攝提供服務,可以說“小荷已露尖尖角”。
服務:“店小二”式協拍
政府出臺工作指引提供協拍服務
影視產業悄然發展的背后是相關部門付出的努力。
在國家提振文化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背景下,惠州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采取一系列措施規范引導和大力推動影視產業發展。
“2020年開始,作為業務主管部門,市委宣傳部主動與惠州影視產業相關企業進行對接。”王書林說,經過走訪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和對惠州影視現狀進行摸底調查之后,他們發現,優越的拍攝環境、貼心的“地接”服務、當地政府的獎勵激勵政策是拉動地方影視發展的“三駕馬車”。
為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市委宣傳部高位推進,聚焦影視表達屬性,聚合公安、衛健、住建、教育等20個黨政機關成員單位,成立惠州市影視拍攝協調小組,并制定下發《惠州市影視拍攝協調小組及成員單位職責》,大家各司其職,通力保障影視劇項目在惠順利拍攝。
去年2月,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體局聯合印發《惠州市影視拍攝取景工作指引》,為劇組反映拍攝需求提供指引,并力求與劇組達成良性雙向配合模式。“我們主動對接劇組,根據其需求協調各方面拍攝事項,為來惠劇組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務與保障,同時希望劇組支持惠州城市形象、文化旅游及特色產品等方面的正面宣傳。”王書林說。
制度的落地讓前來拍攝的劇組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城市社區、鄉村、公路等場景的拍攝,特別需要當地政府的協助和支持。”《光明之戰》執行制片人王鴻說,今年劇組三次到博羅園洲鎮拍攝工廠、鄉村、公路等場景,期間得到惠州市委宣傳部以及當地公安、綜治、村委等多方的支持,過程非常順利。“我們在廣東多個城市取景,惠州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服務是最給力的。”
為進一步發揮影視行業組織的宣傳推介作用,去年,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旅體局積極與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接洽,積極推動惠州全域申報“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一年的努力日前有了回報。
“這個名譽是對惠州的一種肯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卓炬明說。目前,全國共有38家單位獲得“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這一榮譽,包括橫店、象山、車墩、鎮北堡等著名影視基地。
發展: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建議一:打造專業影棚和影視基地
目前我國影視產業仍處于高速發展的紅利期。惠州要如何抓住“紅利期”,實現從“出鏡”到“出圈”?
“這兩三年,我不時聽到圈內人推介‘到惠州拍現代劇’的聲音,尤其是惠州的海景,頗受劇組青睞。”青島東方影都集團副總經理胡根元近年多次到惠州了解影視資源,他坦言,目前惠州的影視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想進一步推動影視產業發展,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縱觀橫店、象山、青島等地的影視產業發展路徑,無不是從影視基地發展起來的。”胡根元說。惠州想要吸引更多劇組,發展影視產業,除了有“天然影棚”,還需要有專業影棚和影視基地,“除了外景,影視劇還有內景、實景等,這些都要在影棚或影視基地完成,有了基地,才能吸引專業人才過來。”
秋言影視負責人李劍秋也認為,惠州影視發展基地化建設“很有必要”。“作為惠州的影視企業,我們會選擇在惠州拍現代劇,但如果要拍古裝戲,只能‘飛到’橫店、象山拍,因為惠州沒有能拍古裝戲的影視基地。”李劍秋還特別提到,選擇橫店、象山等著名的影視基地,不光是看重那里的景,還因為影視基地有完善的配套服務和產業鏈條。
“譬如拍攝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燈泡壞了,在橫店半個小時內就能找到新的換上,若是在其他地方,可能還得從外地買回來,這一耽誤至少就是一兩天時間。”李劍秋還建議惠州影視產業發展可以嘗試走惠深聯動的路徑,“深圳影視產業高新技術發達、產業資本活躍、政策扶持力度大,惠州毗鄰深圳區位優越,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兩者若能加強聯動,可以有效帶動惠州影視產業發展。”
實際上,早在十多年前,惠州就已經邁出建設影視基地的第一步。2012年,坐落在博羅縣長寧鎮的羅浮山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動工建設,該項目總體規劃用地680余畝,預計總投資30億元,當時還被確定為“廣東省粵港澳影視產業合作基地”。2017年,該基地完成一期建設,包括演播廳、十三行文旅街、影視主題酒店、影視學校教學樓、名人體驗館等。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內3600平方米的專業攝影棚在省內也是少有的。
可惜的是,由于頂層設計和經營管理等各種原因,該影視基地的發展并不理想,目前二期開建仍在籌備之中。“我們正在積極引入資源、盤活資產,完善基地建設,但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該影視基地負責人張軍文說。
建議二:出臺扶持政策激發發展動能
如果說影視基地是影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支撐,那么扶持政策則是推動影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此,業內人士十分期盼惠州出臺促進影視行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希望政府給予相關影視制作方或配套服務方一定的稅收優惠、經濟獎勵等制度性支持。”義合影視負責人藍偉雄說,佛山、廈門通過返稅、進棚補貼等激勵劇組拍攝的方式,值得惠州借鑒。
“對于許多影視公司而言,哪里的扶持政策好,就會選擇去哪里備案。”李劍秋坦言,優質影視作品的制作成本一般比較高,政府“真金白銀”的支持對影視公司是很有吸引力的。另外,以前好些城市的影視扶持政策主要是面向取得播映權的影視作品,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城市不斷拓寬扶持范圍,可以說涵蓋了影視產業的全鏈條全業態,“這有助于激發影視產業的發展動能。”
“影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惠州可以結合實際,先出臺單一、精準的扶持政策。”胡根元認為,如可以先出臺一些吸引劇組來拍戲的獎補政策,等劇組數量上去了,再出臺其他相應的扶持政策,“先要解決‘有沒有’,再來討論‘好不好’‘夠不夠’。”
“扶持政策是建立長效機制的引擎。”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周懿瑾認為,政策的推出能釋放產業發展信號,吸引資本關注,同時輔以諸如設立影視產業基金、引入完片擔保公司等措施,為影視劇目制作提供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可有效驅動影視企業和相關企業的發展,并逐漸形成產業集聚。
“惠州影視長遠發展更需要政策、法規、制度的保障才能脫穎而出行穩致遠。”電影《穿過月亮的旅行》總制片張宇表示,高位謀劃、精耕細作、精準控制、公平公正的政府態度也是行業生態的重要保證。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