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看病、幫拿藥、代問診……近年來,陪診師作為一個新興職業出現,引發不少關注。原來在醫院當護士的“90后”鄭丹霞,也正是看到社會一些特殊群體有陪同就診的需求,轉而創業成為一名陪診師。
不過這一行業,并非只是陪人看病那么簡單,需要熟悉各大醫院的就醫流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如何正確應對突發情況、規避風險等。她相信,專業用心的陪診能溫暖求醫之路,這是值得好好去做的一份職業。
鄭丹霞陪同患者在醫院就診。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入行創業
從護士到陪診師
日前,鄭丹霞來到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門診大樓排隊取號。她到醫院來并不是為了自己看病,而是陪她的客戶——23歲的阿珊來就診。
鄭丹霞是一名陪診師,通俗來說就是專門陪有需要的人到醫院就診。最近幾個月來,從事電子商務工作的阿珊總覺得嘴巴苦澀,腸胃有時會感到不適,因父母在老家,她對醫院又不熟悉,便在網上下單找人陪診。
“這是我第一次到這家醫院來看病,要不是有陪診師,我一個人不會那么順利。”阿珊說,家人不在身邊的時候,有陪診師陪著,感覺安心點。
成為陪診師,對鄭丹霞來說,是轉型也是回歸。2013年,20歲的鄭丹霞從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在市區一家三甲醫院做了5年護士,而后選擇到一家月子中心工作。工作之余,她積極參與社區的防疫志愿服務。
2022年初,鄭丹霞接到一個任務:陪小金口街道一名83歲的長者到醫院去拿治療糖尿病的藥。當時,因為疫情原因,市民到醫院就診手續相對繁瑣,不善用智能手機、不熟悉就診流程的老年人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
鄭丹霞由此萌發了一個念頭:如果有專業的人員陪同就診,就能幫助這部分特殊群體。彼時,陪診服務已經在國內一些大城市里出現。深入了解后,鄭丹霞決定將陪診師作為創業方向。
此后的幾個月時間,鄭丹霞一有空就到市區的各大醫院去做陪診志愿服務。“既可以了解就診患者的需求和痛點,也能在實操中掌握各家醫院相關業務手續辦理的流程。”鄭丹霞說,她結合自己在醫院工作多年的經歷,將這幾個月的“踩點”經驗,整理成陪診服務實操課件,“這樣我心里就有底了。”
有了理論知識和實操經驗后,鄭丹霞也沒有急著接單。“既然是創業,我希望從一開始就合法、規范去運營。”鄭丹霞找了一位合伙人,于去年9月注冊成立一家公司,開展健康咨詢服務(不含診療服務)、病人陪護服務、遠程健康管理服務等。
陪診服務
陪伴就診服務特殊群體
公司開業后,鄭丹霞主要是通過微信、抖音、美團等平臺接單。“下單的主要是中青年,服務對象則以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為主。”鄭丹霞說,下單的人主要是因為自己在外地或工作忙,沒有時間陪親人去醫院,但又不放心親人單獨去就診。
前不久,陳先生因為3歲多的兒子突然發燒找了陪診。“當時我在外地出差,老婆單位離家遠,也忙得抽不開身,家里老人60多歲了,我們不放心她一個人帶小孩去醫院。”陳先生說,于是他就嘗試在網絡上找了陪診。
鄭丹霞接到這個單子后,馬上和老人聯系,約定碰頭的時間地點,然后帶著小孩去就診,最后詳細記下醫囑反饋給陳先生。“在特殊情況下,花100多元就能馬上找到陪診師幫忙解決問題,我認為還是值得的。”陳先生說。
不過,陪診畢竟是新興的行業,了解的人不多,目前訂單也有限。于是,鄭丹霞還努力拓展了一些企業客戶,如銀行、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機構等,“他們會給客戶送一些健康體檢的福利,我們可以作為第三方陪著這些客人去醫院體檢。”
同時,鄭丹霞還通過公益的方式幫助有就診需求的困難群體,讓更多人了解陪診。今年4月,鄭丹霞與惠州市慈航公益協會一起,上線支付寶“益起捐”——“困境人員就診求幫助”項目,陪伴失獨、空巢、殘障及留守兒童及時就醫,讓病痛中的困境人群感受到社會關愛的溫暖。
行業現狀
欠缺規范監管存在風險隱患
作為一個新興職業,鄭丹霞在實際工作中也明顯感覺到,目前陪診欠缺規范的行業監管,仍然存在一些風險隱患。
鄭丹霞說,有些人看到陪診師一天能賺三四百元,認為這個行業“有利可圖”,就會打著陪診師的名號在網上接單,“我們了解到,有個別所謂的陪診師,只是家政人員或者是全職媽媽,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服務質量難以保證。”
實際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9月發布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增加了158個新職業,但是“陪診師”這一職業并未被收錄在內。另外,陪診行業還沒有相關法規、政策規范,服務流程體系和收費標準也沒有統一要求,陪診師、患者、醫院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劃分尚不明確。
“陪診其實也是存在一定風險隱患的。”在鄭丹霞看來,陪診師并不只是陪人去就診那么簡單,還需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起碼要知道遇到突發情況該如何正確應對。”
為避免陪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隱患,鄭丹霞在接單前都會詳細了解就診者的身體情況,評估訂單的風險隱患,“如重大疾病、緊急疾病、傳染病等患者,我們是不接單的。”
同時,鄭丹霞還會與就診者或其家屬簽訂陪診協議書和免責協議書,明確雙方的責任。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醫院工作人員表示,公立醫院提供的是普惠性醫療服務,目前還無法配備足夠的人手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陪診。對于部分就診困難的患者來說,陪診師的確能幫上忙,而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個行業應該會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也需要對陪診服務進行規范,加強監管,保護患者的權益,營造良好的行業生態。”
鄭丹霞也盼望相關部門或行業協會能對陪診這一新興職業進行規范管理,“譬如制定陪診師培訓標準,給予陪診師相關職業資格認證等,提升從業者的素質,讓陪診行業更專業更規范,讓有需求的人可以放心購買陪診服務。”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