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安徽大學教授吳懷東受邀來惠州東坡紀念館講風景的發現與精神的魅力
“蘇軾的詩歌成為永恒的風景”
7月29日上午,惠州市博物館聯合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東坡文化(惠州)研究中心在惠州蘇東坡祠景區東坡紀念館二樓多功能展廳舉行東坡文化專題系列講座活動,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吳懷東應邀作“風景的發現與精神的魅力——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解讀”的專題講座。
吳懷東來惠州作專題講座。
吳懷東主要研究領域為“三曹”與魏晉文學、杜甫與唐宋文學研究,出版《詩史運動與作家創造——杜甫與六朝詩歌關系研究》等著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稱號,近年致力于經典名篇深度闡釋,并關注清代地域文學特別是桐城派與湖湘文學,以及語文與通識教育問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蘇軾的名作,創作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間。吳懷東以此詩入題,縱橫對比白居易、楊萬里等唐宋詩人題詠杭州西湖的詩歌,得出“蘇軾對杭州印象唯美,這里既有內心的靈動,還有風景的發現,更顯示出他隨遇而安的文化性格”的結論。
吳懷東認為,蘇軾出生于四川,一生足跡遍布華夏,各地的風土人情開闊了他的眼界和視野,塑造了他的人格,同時,他也通過他的創造和發現,提升了各地的文化品質。如在黃州,他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蘇軾寓居惠州兩年多,生活清苦而閑適,寄情山水,游覽羅浮山、白水山、湯泉、西湖等地,并創作587篇詩詞文章,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
吳懷東說,蘇東坡有著強烈的西湖情結,為什么蘇軾對杭州、對杭州“西子湖”印象特別深刻?可能還與一個杭州人有關,那就是王朝云。蘇軾與王朝云相識于杭州西湖,共患難二十多年,后王朝云隨東坡寓居惠州,宋紹圣三年(1096)病故惠州,時年三十四歲,蘇軾作《悼朝云》紀念。
“蘇軾在惠州的創作,與他的思想心態有關,與他在惠州的生活處境、狀態有關。在黃州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品,悲喜兩種情緒交戰,到了惠州,儒、釋、道真正融合,灑脫得多,生活化、審美化、平民化,如他在惠州作的‘和陶詩’。”吳懷東說,蘇軾創造了風景,蘇軾的詩歌也成為永恒的風景。人們今天游覽西湖,游覽惠州,想一想蘇軾的詩歌,可能有更深刻的感受,這是自然風景的魅力,也是精神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
這場文化惠民專題講座吸引了相關協會代表、師生、東坡文化愛好者等80余人參加,為市民朋友呈上了一場高質量的文化講堂。主講人的精彩發言引得現場陣陣掌聲。這也是東坡紀念館二樓多功能展廳近期投入使用以來舉行的首場學術講座,接下來,該館將邀請更多的專家學者、學術大家來此開展講座,以推動東坡文化傳承與發展,助力惠州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更好地“打造嶺南東坡文化中心”。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巧朋 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