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學畢業生進廠大有可為
惠州日報記者采訪三位“進廠”青年,聆聽他們在制造業企業的奮斗故事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進廠上班是無奈之選?是時候更新這個“傳統觀念”了!
制造業是廣東經濟的“頂梁柱”,更是穩定就業的核心力量。作為廣東第五工業大市,惠州制造業企業是容納年輕人就業、成長、發展的重要載體。隨著制造業不斷向高質量躍升,進廠的就業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崗位,正逐漸被人工智能、自動化設備所取代,由此,企業對員工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大學畢業生“進廠”,不再是簡單地進行流水線操作,而是從事技術、研發、管理等崗位,在“制造業當家”的大背景下,大學畢業生進廠上班,天地廣闊,一樣可以大有作為。
近日,記者走訪了三位“進廠”青年,聆聽他們在制造業企業上班的奮斗故事。
華星光電設備工程師鄭浩偉:
“與公司一同成長,很有成就感”
25歲的鄭浩偉,到惠州華星光電顯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星光電”)工作已經4年,目前是公司的設備工程師,主要負責設備的運轉和產品生產,并針對設備的產能提升和良率提升進行鉆研,攻克技術難點。
鄭浩偉
鄭浩偉大學時學的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他畢業前就做好了“要到工廠上班”的準備。但真到了工廠,起初還是有些不適應,“我的工作崗位在生產車間,日常工作要穿無塵衣、戴帽子,剛開始不太習慣。”鄭浩偉說,幸運的是廠里工作氛圍很好,同事之間沒有隔閡,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華星光電是一家專注于半導體顯示領域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全球各大電視機品牌及制造廠商均有合作,是全球半導體顯示龍頭企業之一。惠州華星光電的目標是打造成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模組研發及制造基地,這是吸引鄭浩偉到這里上班的主要原因。
大學畢業生進廠會被認為是去當藍領,但不管是藍領還是白領,鄭浩偉考慮更多的是企業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環境。“我們做的是先進面板,技術研發上投入很大,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與公司一同成長,很有成就感。”鄭浩偉說。
“進了制造業企業才更了解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我希望能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盡一份力。”鄭浩偉認為,隨著我國推進工業4.0升級,制造業企業越發先進,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能來這里上班的大多是高素質人才,“能在這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感到很榮幸很自豪。”
企業聲音
下足功夫讓青年人才留下來成長起來
“公司的人才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屯兵’校園。”TCL華星惠州基地人力資源負責人胡渝東說,當前,華星光電正在快速成長中,需要更多年輕、有熱情、高素質的學生。
近些年來,華星光電非常重視青年學生力量的引入和培養,對如何讓青年人才留下來、成長起來,成為企業的中流砥柱,公司下了很多功夫。如在前期人才引入上,公司和很多院校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設立訂單班,把企業專業知識前置到課程中,邀請學生來實訓,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適應工作崗位。
利元亨動畫設計工程師周曉冰:
“在工廠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2021年入職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元亨”)的周曉冰,是公司設計支持部的一名動畫設計工程師,負責制作企業產品展示的宣傳視頻。她大學的專業是人力資源管理,在跨領域進廠上班的過程中,她不斷學習、嘗試、挑戰,最后慢慢地喜歡、勝任了這個工作。
周曉冰
“一開始親戚朋友不太理解,為什么會進工廠上班,父母甚至為此感到憂慮。”周曉冰說,對她而言,全新未知的領域,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愿意去學習。”
利元亨是國內居于領先地位的高端智能裝備和工廠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作為全球鋰電池制造裝備行業領先企業之一,在自主研發、智能制造等方面具有雄厚實力。
周曉冰覺得在制造業企業工作生活和上大學有些像,“在飯堂吃飯,住集體宿舍,工作日基本是兩點一線”。周曉冰認為,雖然有些單調,但對于剛進入社會的學生來說是個好事,不但省錢,還可以迅速地適應,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融入。
周曉冰說,這兩年的工作經歷也讓她意識到,團隊交流與合作非常重要,遇到困難與挑戰,通過共同探討問題、分享經驗并尋求解決方案,可以更快解決問題,這些互動和交流對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我相信,只要具備良好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在工廠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企業聲音
完善的培訓體系可幫助員工快速成長
利元亨人才資源中心副總監劉愛介紹,技術創新是提升利元亨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公司希望擁有一批高素質、高技能追求的年輕人加入。今年,公司對于技術工種需求量很大,例如PLC編程、機械設備調試等崗位。此外,由于企業的快速發展,對管理、產品、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等其他各類型崗位的高素質人才也有一定需求。
新員工來到企業后,會提供一套完善的崗前培訓體系,有理論培訓和到場實操,確保能夠快速進入崗位。同時,還會為新員工匹配“一對一”管帶師傅,協助解決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億緯鋰能西坑工廠生產經理王鵬飛:
“在就業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平臺”
在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緯鋰能”)西坑工業園區,25歲的王鵬飛正管理著十多條生產線的運作。他于2020年通過校招進入億緯鋰能,剛進來的時候是技術崗位。后來經過對各崗位的深入了解,在公司的支持下,選擇了管理崗位,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生產一部的經理。
王鵬飛
王鵬飛說,剛進入企業,他也有過忐忑,但通過在入崗培訓中心學習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鋰電池基礎知識、企業文化等方面內容后,很快就適應了新崗位。
公司鼓勵年輕人參與項目日常運營,主導項目、管理項目,這讓王鵬飛漸漸積累了管理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3年過去,王鵬飛由一名技術人員晉升為西坑工廠生產部的經理,如今管理著60多人的團隊,“公司培養了我,讓我充滿了成就感,也對公司有了更強烈的歸屬感。”
“以前可能會覺得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了才進工廠,如今這種觀念正在慢慢發生改變。”王鵬飛說,以億緯鋰能為例,公司追求的是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零碳化的生產模式,產線在生產管理、品質要求、工藝要求、工程能力上都在不斷追求高水平。這也帶來了對高水平、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的需求。
王鵬飛認為,相對于白領而言,在制造業的高新技術企業中,藍領有著更加穩定的崗位和相對較高的薪資,他建議,“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平臺,無論工廠、企業還是機關單位,只有在好的平臺中不斷學習磨煉,才能更好更快成長起來。”
企業聲音
根據每位員工的特質制定成長路徑
億緯鋰能副總裁黃國民介紹,當前新能源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億緯鋰能一直保持在第一陣營,隨著銷售額翻倍增長,用工需求也不斷增加。目前公司有2.9萬多人,預計明年會達到4萬人。公司人才主要來源是校招,一方面是大學應屆畢業生;另一方面是跟高校合作定向培養的學生。
“人才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黃國民說,員工在職業發展上有2個晉升通道,一個是管理通道,從主管、經理,可以一直成長到總監、副總裁;另一個是技術通道,從助理工程師、工程師,成長到高級工程師、專家。“選擇哪條通道,要看個人的喜好和能力,同時,公司會盡可能根據每一位員工的特質來制定成長路徑,幫助他們成長為骨干。”
部門說法
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可享優惠政策
記者從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可享受優惠政策。
小微企業(勞務派遣單位除外)招用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可申請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每人最長可享受2年。用人單位招用2022屆及離校2年內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的16~24歲青年,簽訂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失業、工傷、職工養老保險費1個月以上,每招用1人,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不超過1500元(實際以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文件為準)。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除外)組織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或16~24歲失業青年參加就業見習并按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80%的標準對見習人員支付工作補貼,可申請就業見習補貼,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12個月。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香金群 駱國紅 通訊員王勝輝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