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杏林天使溫潤生命 妙手仁術驅除心霾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用愛澆灌患者心靈之花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醫學格言,精準地描述了心理醫生的職責。治愈是心理醫生的基本職責,他們通過不斷的幫助、安慰彰顯人性關懷,撫慰患者心靈之痛,點燃希望之光。
在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二院”),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揣著理想和抱負,踏上從醫之路;他們心懷大愛,時刻牢記用溫暖服務為患者驅散心中陰霾;他們堅守初心,克服工作中的荊棘與坎坷,將醫生這一職業視為一生的追求,為精神衛生事業默默奉獻。醫者仁心,大愛無疆,在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他們,聆聽醫者心聲。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劉向民
堅守崗位30載 守護優撫患者心靈健康
醫生世家成長,傳承醫者責任。市二院優撫病區主任劉向民出生于醫學家庭,父親和爺爺都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父輩的醫德醫術,在兩位醫生長輩的教導下成長,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從醫路。在優撫病區工作30載,劉向民始終不忘初心,帶領科室團隊以仁心仁術守護優撫患者的心靈健康,把溫暖送進每位患者的心田。
劉向民。
◆用心用情
為優撫患者康復和幸福努力
市二院優撫病區(十二區)位于紅花湖院區,是由原惠州市復員退伍軍人醫院在2021年與市二院合并后成立,以擁軍優撫為主的部門,主要收治惠州市及海陸豐伴有精神障礙的退役軍人。
“這里有的優撫軍人已經住了30多年,有些人還是越戰老兵。他們早已把這里當成了家。”劉向民告訴記者,原惠州市復員退伍軍人醫院于1974年成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朝夕相處,劉向民及科室的其他醫護人員已與這些優撫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勝似親人。
“你今天早餐吃了沒?”“昨晚睡得好不好?”“有沒有哪里覺得不舒服?”在查房的時候,劉向民及值班護士總是與患者們親切交流,在家長里短中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判斷他們的病情,及時疏導他們的情緒。“對于醫生而言,病人能夠痊愈,重新回歸家庭,重獲精彩人生,就是最大的幸福。”劉向民表示,部分優撫患者自控能力較差,給科室醫生的工作帶來不小挑戰,但優撫病區的醫護人員始終把關愛患者作為自己的追求,高質量保障優撫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這些受人尊敬的英雄,正一步步朝著康復和幸福的方向邁進。
“如今,這里能為優撫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就醫環境和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談及科室如今的發展,劉向民欣慰一笑。他表示,兩院融合后,優撫病區主要迎來三大變化:第一是科室管理更加精細化、系統化;第二是團隊整體實力得到提升,對于患者護理更加專業;第三是資源實現共享,科室可以依托市二院的中醫科、心理科以及特需門診等,讓優撫患者身心健康獲得更全面的保障。
◆寓治于樂
為患者康復注入“心”力量
在市二院優撫病區內,處處洋溢著尊重、關愛軍人的氛圍。為豐富優撫患者精神生活,該科室的醫護人員為服務對象打造了集學習、休閑、娛樂、療養于一體的專屬空間,讓服務對象“寓治于樂”,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享受溫馨的休閑娛樂生活。
在這里,優撫患者可體驗手工、繪畫、做菜、健身操等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助力康復治療。病區還設有專門的室外活動場地,可體驗乒乓球、羽毛球等文體生活。一項項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既為病區增添了歡樂氣息,又豐富了優撫患者的住院生活。讓他們在娛樂活動提升自知力,喚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有助于他們早日康復。伴隨紅花湖院區的建設按下快速鍵,他們的生活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和優化。
關注患者所需,提供特色服務。“我們科室將繼續提升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向優撫患者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特色治療的同時,也讓優撫患者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劉向民稱,今后優撫病區將繼續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加貼心的人文關懷,幫助患者重獲“有健康、有尊嚴、有價值、受尊重”的人生,為他們能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營造良好的康復環境。
醫生世家成長,傳承醫者責任。市二院優撫病區主任劉向民出生于醫學家庭,父親和爺爺都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父輩的醫德醫術,在兩位醫生長輩的教導下成長,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從醫路。在優撫病區工作30載,劉向民始終不忘初心,帶領科室團隊以仁心仁術守護優撫患者的心靈健康,把溫暖送進每位患者的心田。
李鵬輝
一諾一生 甘做特殊患者守護神
提起精神心理疾病,許多人談之色變,望而卻步。然而,在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卻有一群敢為人先,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他們在科室主任李鵬輝的帶領下,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甘做特殊患者的守護神,為千家萬戶的安寧、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奉獻著自己的汗水和青春。
“我們的團隊朝氣蓬勃、富有愛心,用精湛的技術治療患者,把患者當作親人般關心愛護,讓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急性干預中心主任李鵬輝如是說。
李鵬輝。
◆醫技精湛
治愈患者精神傷痛
急性干預中心是市二院于2017年成立的亞專科,主要收治的是急性發作的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包括新發病及復發的急性發作患者。在這里,全體醫護人員不畏艱難,堅持“仁心仁術、人文關懷”,對每一位患者采取個性化治療,努力促進其社會功能全面恢復。
“憂患者之憂,急患者所急”是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的服務宗旨,也是每一位醫護人員的行動指南。在市二院各項制度及規程的嚴格要求下,李鵬輝帶領全科醫生護士,以優質服務為目標,認真學習業務知識,反復操練各項技術,熟練和提高應急技能,提高醫療質量,提升病人滿意度。“目前科室共有7名醫生,其中2名為碩士研究生,聯系專家是惠州市名醫、主任醫師鄔德純。”李鵬輝告訴記者,作為醫院新成立的亞專科,該院黨委及院領導在各項工作上,均對科室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的醫療團隊實力相對較強。同時,急性干預中心的每一位醫護人員都牢記醫者誓言和使命,為科室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力量。
在專業技術能力方面,李鵬輝要求團隊緊跟醫學前沿,及時發現自身不足,通過外出進修及各種培訓、院內業務學習、科室業務學習、自學等,不斷提升醫護個人的業務水平。他說:“我跟團隊醫生都會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用心去幫助每一位患者,希望他們得享精神健康福祉,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以愛行醫
給予患者尊重和關心
作為急性干預科,時常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對此,科室團隊有一套處理準則。“無論是使用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尊重患者,都是前提條件。”李鵬輝告訴記者,之所以強調“尊重患者”,是因為社會上確實不少人歧視精神障礙患者,這些“另類的目光”,會讓患者滋生病恥感。
由于急性干預科患者的特殊性,他們經常會給醫護人員的工作帶來困擾和挑戰,但該科室的醫務人員總是能體諒和包容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醫者仁心。“在我眼里,精神障礙患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是一樣的。”李鵬輝表示,大多數患者很敏感,尤其需要尊重與關愛,科室醫護人員要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讓患者感受到尊重與關懷。
一個人得了精神疾病,往往會影響整個家庭。換言之,醫生治愈了一個精神疾病患者,便等于幫助了一個家庭。“如果家里有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內心其實特別煎熬,甚至絕望。”每次見到患者病情好轉,李鵬輝便由衷感到幸福,因為這意味著又一個家庭得到“救贖”。
在他看來,每個人選擇從醫的初衷各不一樣,有的源于熱愛,有的可能純屬偶然,但患者與家屬發自內心的一聲“謝謝”,卻是大多數醫者成就感和行動力的來源。“一旦選擇了醫學,會面臨許多的困難,但更多的是快樂與希望。醫生一諾,一諾一生,愿我們用一輩子的愛去堅守。”他說道。
提起精神心理疾病,許多人談之色變,望而卻步。然而,在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卻有一群敢為人先,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他們在科室主任李鵬輝的帶領下,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甘做特殊患者的守護神,為千家萬戶的安寧、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奉獻著自己的汗水和青春。
“我們的團隊朝氣蓬勃、富有愛心,用精湛的技術治療患者,把患者當作親人般關心愛護,讓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急性干預中心主任李鵬輝如是說。
羅小光
問診解“心結” 開方除病痛
在市二院有這樣一個特色科室——中醫科,它融合中醫和現代心理學進行系統診斷,通過“形神共調、針藥并用”的中醫解決方案,為患者提供身心健康診療,以特色中醫服務造福百姓。一劑湯藥,一根銀針、一張敷貼,便是中醫科負責人羅小光為病人解憂除痛的利器。
羅小光。
◆醫患情深
雙向奔赴的溫暖
2020年以來,市二院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開設中醫科,沿步國粹中醫,讓中醫融入精神健康領域。秉承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市二院中醫科立足中醫,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辯證運用中醫藥治療心理以及其他疾病,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安全有效,認真負責,濟世惠民、傳承創新”是羅小光為市二院中醫科寫下的科訓。他這樣寫,也這樣做。從事中醫事業整整16年,羅小光始終精心診療、耐心傾聽,堅守醫者本分,仁愛行醫。進入市二院中醫科后,他帶領團隊不斷探索,鉆研醫技,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的特色診療服務。
從中醫的角度而言,七情六欲使人產生驚恐悲喜憂思,又進一步影響到人體五臟六腑的健康。“我們問診的時間往往更長,解決患者的問題。”羅小光告訴記者,中醫問診時間往往更長,因為中醫師在治病時,會與患者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全面了解患者身心狀況,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康復。
行醫多年,羅小光的岐黃妙術治愈了數以百計的患者,也收獲了眾多擁躉。“我從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調到市二院,門診量未受影響。”羅小光表示,不少患者從惠東、博羅、龍門乃至香港、湖北、貴州等地,慕名而來尋他看診。而患者的滿意和信任就是對他最大的鼓勵,也是他從醫路上最大的成就。
醫路漫漫,唯有雙向奔赴的溫暖可抵歲月漫長。“特別難忘的是,有一次值夜班時,多位龍川病人組團找我看診,問診結束已是晚上12點,其中一位病人竟然打電話給醫務科投訴,說羅醫生太忙、太辛苦了,要醫院減少我的掛號……”說起從醫往事,羅小光心懷感激。他說醫生固然忙、累,卻幸福感、成就感滿滿。因此,他愿意為此揮灑青春、熱血,不辜負病人的信任與支持。
◆中西融合
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
坐落于菱湖之濱的中醫館是市二院中醫科的就診場所,羅小光與團隊醫生便是在此默默奉獻自己的光和熱。走進館內,便聞到了一股從免煎中藥房散發出來的藥香味。中醫科設有心理睡眠專科、骨傷專科、老年病專科等,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發展的科室,既面向心理障礙患者,也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
“我們團隊不僅可開展中藥方劑、針灸、拔罐、艾灸、耳穴壓豆,還可進行整脊、復位、穴位注射、小針刀、火針、放血療法、牽引等治療。”作為市二院中醫科的負責人,羅小光對科室發展變化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離不開優秀中醫藥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他表示,眼下科室團隊包含了高級職稱的中醫師以及多名研究生,是一個高水平的中醫隊伍。同時,中醫科擁有各種先進設備,是一個注重全面發展的科室。
據悉,市二院紅花湖新院區即將建成營業,全院醫療服務能力將進一步提高。“按照規劃,我們中醫科還將建設住院部。”羅小光介紹,屆時市二院中醫科還將依托于新場地、新設備,提升就醫環境,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
在市二院有這樣一個特色科室——中醫科,它融合中醫和現代心理學進行系統診斷,通過“形神共調、針藥并用”的中醫解決方案,為患者提供身心健康診療,以特色中醫服務造福百姓。一劑湯藥,一根銀針、一張敷貼,便是中醫科負責人羅小光為病人解憂除痛的利器。
譚柏堅
潛心鉆研不斷探索 奏響心理治療強音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大幅加快,越來越多的人伴有失眠問題,并帶來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在睡眠心理疾病高發的當下,市二院睡眠心理科醫護人員以精湛醫技,化解患者的心境障礙,以仁愛之心呵護患者的精神家園。他們是患者及家屬心中最信賴的人,始終身體力行地向所有人證明,心理和精神障礙并不可怕。
譚柏堅。
◆堅守初心
仁心仁術獲贊譽
在市二院睡眠心理科,“關愛心理健康,塑造陽光心態”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醫護人員的行動方向。科室醫護人員始終堅守初心,以高度責任心、愛心、細心、耐心溫暖每一位患者。
“豈料陽康久后遺,難眠焦慮苦尋醫,安神療休兼標本,妙手回春賀錦旗。”一位焦慮失眠癥患者康復后,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句并印在錦旗上,送來向科室醫護人員道謝。寥寥數語,傳達了謝意,承載著贊譽。
多年來,市二院睡眠心理科治愈的心理疾病患者不計其數。科室收到的患者感謝錦旗也多不勝數。“看到患者一點點變好,家庭關系更加和諧,能夠正常融入工作、學習,并取得一些成績,再來告訴我們的時候,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市二院睡眠心理科主任譚柏堅感慨,患者往前邁出的每一步,都讓科室的醫護人員欣喜,并轉化為專業路上的前進動力。
對心理疾病的認知越深入,對患者的理解也更為深刻。面對這群特殊的患者,譚柏堅要求團隊人員在給出專業治療的同時,還要給予更多的關愛。而墻上掛著的一面面錦旗也見證著科室醫護人員以愛行醫,妙手回春,幫助心理疾病患者擺脫煎熬的歷程。
◆守正創新
抑郁障礙診療取得新突破
為了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譚柏堅帶領團隊潛心鉆研,在抑郁障礙治療方面取得新突破。科研團隊曾倫、張靜雅第一作者相關論文在國際專業期刊《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上發表。
目前快速緩解抑郁癥最有效手段是改良的無抽搐電休克療法(modified-ECT,MECT),該方法起效快速,效果確切。但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正在求學道路上的青少年以及處于事業發展期的青年人對于MECT治療的副作用,特別是記憶和認知功能方面的影響抱有疑慮。基于現有的文獻情況、臨床現實需求以及精準醫學的發展要求,市二院睡眠心理科在治療上進行創新探索,專門研究新的治療方式用于改善常規MECT治療相關副反應。
“我們科研團隊進行了一項有關混合策略ECT(Hybrid-ECT,以下簡稱‘HECT’)用于抑郁障礙患者的先行性隨機對照試驗,評估和分析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譚柏堅介紹,研究結果顯示,常規MECT組和HECT組患者在抑郁癥狀改善方面效果沒有顯著差異,但與常規MECT組相對比,HECT組報告的副作用較少,且定向力恢復時間更短,執行功能和記憶力相對更好。
譚柏堅也希望,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心理健康,科學應對心理問題。談及科室未來發展,她表示,李凌江、劉鐵榜教授是市二院首席專家,他們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臨床經驗以及獨特見解,兩位教授的到來提高了市二院的科教研及臨床技能水平,也為打造惠州高質量睡眠心理、抑郁焦慮中心保駕護航。“兩位教授將引領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帶領我們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為精神心理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文:惠州日報記者鄔玉婷
通訊員劉菁 鄭愿佩
圖:惠州日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