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中心區慢行系統改善提升規劃方案》公示
隆生大橋非機動車道將實施改造
惠州日報訊 (記者戴建)上坡太陡、下坡太急、騎行不便……經常騎單車經過隆生大橋的市民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今后,這種煩惱會慢慢減少。日前,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惠州市中心區慢行系統改善提升規劃方案(公示稿)》(以下簡稱“《規劃方案》”),廣泛征求公眾意見,計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逐步對市區慢行系統設施進行優化改造。
隆生大橋。資料圖
現狀
有的大橋非機動車道上下不方便
非機動車道主要供電動車和單車使用,一般與機動車道隔離開來,保障駕駛員的安全。據了解,市區的大橋基本配建了非機動車道,但因為設計問題,有的非機動車道因需推行而導致上下橋不方便,使用率偏低。
作為連接市區江北片區和水口片區的重要紐帶,隆生大橋每天的車流量非常大。日前,有網友在本地論壇發帖稱:“本人每天開車經過隆生大橋,發現尤其是早晚高峰,電動車多,會直接占一個機動車道行駛,導致機動車得給他們讓行,還造成擁堵。明明修了專門的非機動車道,為什么沒有一輛電動車行駛?”
對此,網友紛紛跟帖回應:“其實每次走隆生大橋,看著非機動車道都嘆息,那么寬的非機動車道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很多人不了解那條路。那個非機動車道有幾個人有力氣能推上去,推上去下來那么高那么陡……”“我的國標電動車扶不上去那非機動車道。”
記者實地走訪看到,隆生大橋江北段非機動車道位于江北新寮路附近,非機動車道采用梯狀道路設計,中間是人行步梯,兩邊是坡道供非機動車行駛。但是,該坡道比較陡峭,直接騎電動車或單車上去難度很大,也存在安全風險。隆生大橋水口段非機動車道同樣存在下橋梯道偏陡峭的問題,路邊還豎著“請下車推行”的指示牌。下橋以后的地段也比較偏僻,路面凹凸不平,不便于騎行。
隆生大橋。資料圖
方案
對五類慢行交通進行改造提升
“現在市區大橋和主干道基本配建了非機動車道,主要是上下橋連接處不方便,所以要進行優化改造。”市交通規劃與建設事務中心負責人介紹,交通部門根據對市中心區各道路的詳細現場摸排調研,按照“以人為本、安全有序、連續便捷、高效可達、路權明確、因地制宜”的總體原則歸納總結了標準路段、平面交叉口、公交停靠站、過江橋梁和穿山隧道、立交節點等五類慢行交通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造提升方案,并配備相應的慢行保障措施,規范交通出行秩序,保障市民交通出行安全。
針對沒有非機動車道的標準路段,通過縮減車道規模或利用人行道、建筑前區空間,設置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較窄的,通過適當壓縮機動車道寬度,拓寬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較寬但不連續的,通過局部改造保障非機動車的專有路權。
針對平面交叉口,分為有渠化島和無渠化島兩類,一方面,通過壓縮交叉口機動車道寬度,拓寬非機動車道。另一方面,完善非機動車過街路徑,根據實際情況引導非機動車隨機動車或人行信號燈相位過街。
針對公交停靠站,通過局部調整人行道等方式,設置非機動車道從公交站臺外側繞行,保障非機動車道在公交站的連續貫通。
針對過江橋梁(橋頭)、穿山隧道和互通立交等重點節點,通過現狀通道微改造及新建坡道、地下通道等方式,對機非交織嚴重、存在安全隱患的節點進行改善提升,完善慢行交通系統。
記者注意到,《規劃方案》對隆生大橋江北、水口橋頭分別提出了兩種改造方案。其中,江北橋頭改造方案一(推薦)是將現狀梯道改造為兩座慢行坡道(緩坡),方案二是保留現狀梯道,在此基礎上增設折返坡道(緩坡)。水口橋頭改造方案一(推薦)是將現狀梯道改造為兩座慢行坡道(緩坡),方案二是將引橋機動車道規模壓縮為雙向6車道,最外側車道作為非機動車專用道,采用護欄隔離。
該負責人表示,為加強對惠州新建、改造道路慢行系統針對性的指引,實現慢行交通規劃、設計、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結合本次慢行系統改善方案,按程序審定后將出臺惠州市慢行系統規劃設計導則,從道路橫斷面、平面交叉口、互通立交、標志和標線、安全防護設施等五個方面制定慢行系統的標準化規劃設計導則要求,保障新建、改造道路及各類交通設施的慢行交通出行安全有序。同時希望通過嚴格、明確、可實施性強的違法違規處罰規則,規范慢行交通參與者出行行為和習慣,以建管并重、權責明晰的方式健全完善我市慢行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