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這3位老師,“特別”專業!
專注特色專業課程為惠州產業發展輸送人才賦能產業發展
惠州是一座產業多元、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城市。在這里,電子信息、化工、汽車制造、紡織、中醫藥等產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當前,惠州正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在此過程中,來自惠州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課程老師們,用“特別”的方式,為惠州產業發展輸送人才,用“特別”的行動,賦能惠州產業發展。
楊雪梅(惠州學院旭日廣東服裝學院教授)
開行業先河的“勞模教授”
楊雪梅在教授服裝設計知識。
身材高挑,穿一襲墨綠色水波紋旗袍,發髻整潔地綰在腦后,惠州學院旭日廣東服裝學院教授楊雪梅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端莊干練。師生都喜歡叫她“勞模教授”,不僅因為她是名副其實的省勞模,是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她還是服裝教學行業中的“大咖”,全身心投入到服裝專業教學科研上,開創內衣專業“產業鏈”與“知識鏈”對接的教學之先河,使數字技術和美育教育深度融合,運用到服裝專業全鏈條教學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受市場青睞的現代高素質應用型服裝人才。
楊雪梅教授給同學們上課。
填補國內相關專業教學空白
紡織服裝業是我市優勢傳統制造業,2023年1~3月,我市規上紡織服裝服飾企業有13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46億元,增加值5.16億元。為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惠州學院成立了旭日廣東服裝學院。
廣東是我國三大內衣集散地之一,對內衣設計人才的需求很大,2011年,楊雪梅推動學校開設內衣專業方向,成為國內為數不多開設內衣專業方向的本科高校之一。
傳統的服裝專業教學方式是基于單個知識點,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當下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為此,楊雪梅和她的團隊從市場產品流程的角度出發,以省級重點項目“服裝三維數字智能技術開發中心”建設為抓手,于2018年成立服裝數字藝術創意實踐工作坊。這支由“企業導師+雙師導師”構成的省級教學團隊,在專業教學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教學手段上,研究運用VR、AR、3D仿真等數字技術,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與教學環節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實現了教材立體化、知識動態化和教學資源共享,形成以體驗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填補了國內相關專業教學空白。
“我們大三的課程,學習了《內衣設計與產品開發》這本工作坊研發的國內首本虛實結合的教材,通過掃描就可以直觀看到服裝的立體效果,產品設計與工藝步驟視頻詳解,終端陳列形式等內容。”2019級內衣班學生李潔麗說,在這個過程中,她對虛擬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有幸參與了老師的藝術設計項目,將虛擬技術融合到傳統文化的設計中,借助3D建模和實時調整的輔助手段,協助老師完成了以龍門農民畫為特色元素的“鯤鵬志”系列產品設計開發,以視頻的方式展示中華傳統文化。這樣的學習,讓她充滿了興趣和動力。
在校試水“微創業”
在服裝數字藝術創意實踐工作坊里,數字技術為現代教學手段賦能,虛實結合的體驗式學習模式,符合“00后”學子的興趣點,讓學生們沉浸在課堂中快樂地學。而創業公司的教學模式,又促成了學生學思用貫通,激發他們自主地學。
“到大四后,我們一整個班分成兩個創業公司,結合前三年學習的專業知識以及前期小組式學習積累的實踐經驗進行實戰演練,體驗公司運營的整個流程。”2019級內衣班學生鄭秀娜表示,去年學生實施的“棉花娃娃”項目,就收獲滿滿,既賺錢又賺經驗,“我們根據市場需求構思創意,成立公司品牌,應用教學工具以及平臺自行研發的系統完成圖案創意設計、款式設計與開發,借用線下展位宣傳及線上多平臺推廣和銷售產品。”
經過創業公司歷練的學生,有的還沒畢業就實現了創業。2020年,學院支持畢業生洪勤真成立惠州市弘臻智尚科技有限公司,協助工作坊進行數字資源庫建設,到目前為止,培養具備專項能力的校內生167名,有5名畢業生加入創業團隊,實現了學有所成、反哺母校的良性閉環學習體系。
五年來,楊雪梅帶領的服裝數字藝術創意實踐工作坊碩果累累:擁有1項省級科技成果、2項市級科研成果、49項專利、147項省市級獎勵,出版34部教材,其中“虛擬仿真技術在服裝教學系統中的應用”在服裝設計教學應用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惠州學院科研引領教學改革的試驗田。惠州學院的建設成果還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和應用,“服裝面料圖案創意應用虛擬仿真實驗”和“服裝生產車間設計虛擬仿真實驗”入選“云上微實”——高校實驗教學課程共享服務平臺,可供全國各高校學生進行在線實驗。
“楊教授是自帶光芒的人,她專業上追求完美,對學生充滿深情。”從學生到合作伙伴,楊雪梅身上強烈的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感染了洪勤真。
執教27年,楊雪梅初心如磐,“作為一個高校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思考、提升各個方面的能力,樹立好榜樣,用行動感悟他人。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適合我國服裝行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尊重每個學生的特性,用耐心、寬容去鼓勵、激勵學生,協助他們成為有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的專業人才。”
江俊豪(惠州市技師學院汽車工程系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老師)
學生成才“領航員” 技能人才“培養員”
江俊豪在向學生講解技術。
當前,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規范、產品等的不斷創新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領域技能型人才緊缺成為現實。
為適應產業發展,做好技能人才儲備,2021年,惠州市技師學院新增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成為廣東首批開設此專業的技工院校。
“相比傳統汽車課程,這門專業對學生電子控制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知識要求更高,難度更大。”該校汽車工程系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老師江俊豪說。為此,江俊豪積極發揮“領航員”作用,借助“教學工廠”,深入開展產教融合,在一次次項目式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設備檢測、裝配和調試等一項項技能,推動他們向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沖刺。
惠州市技師學院。
“理論+實操”帶領學生鉆研自動駕駛前沿技術
近日下午,記者來到惠州市技師學院汽車工程系“教學工廠”——力行樓,在智能網聯汽車裝配與調試一體化實訓室中,江俊豪正細心、耐心地指導幾名學生進行實操。在他們面前,停著一部及腰高的特殊應用場景智能網聯小車。
“我們現在要按照《自動駕駛室外實訓車產品使用手冊》中規定的步驟進行操作,讓這部小車依照我們設定好的線路動起來。”在江俊豪的講解和引導中,學生們仔細檢查線束連接、做好傳感單元調試、調用控制程序等,很快,小車就動起來了。
江俊豪告訴記者,特殊應用場景智能網聯小車的自動駕駛控制技術,與實現無人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技術屬同一類型,所采用的操控系統也是一樣的。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漸加大。這正是學校開設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的契機和初衷所在。
早在2019年,惠州市技師學院深入廣東省內多家企業和多所院校開展調研工作,廣泛征求教學部門、兄弟院校、行業協會等方面的意見,于2021年開設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正式招生。首批迎來65名學生,截至今年共有180名在校學生。
“我們的專業是5年制,對于低年級學生,我們會進行理論講解和實操演示,高年級學生,則由老師指導,獨立完成實操任務。”江俊豪說,目前第一批入學本專業的學生,通過前三年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已經可以設定智能網聯小車巡航軌跡,操控小車在校園里完成清掃、物流配送等任務。
先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學校到企業車間實現“無縫對接”
“在我們這個專業,以前傳統的純機械拆裝課都被電控、軟件編程等課程取代。對學生來說,挑戰性很大。”江俊豪指出,要學好這門專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識讀編程語言能力,還要掌握汽車電控技術,熟悉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的基本原理。
打好專業基礎后,實訓是重頭戲。
“我們依托‘教學工廠’,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在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下,結合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特點,開展工學一體化課程。”江俊豪說。
據了解,“教學工廠”總占地面積達11000多平方米,設備總投資近1700萬元。建有智能網聯汽車、汽車營銷、汽車維修、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及汽車鈑噴實訓室等共34間。
“在‘教學工廠’里,開展的都是企業真實的維修項目。每項任務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操作標準,完成一個項目就能收獲一項技能。”江俊豪說,在實訓中,教學項目或案例盡可能取材于企業實例,讓學生能夠零距離接觸到工作真實場景,例如給客戶更換機油、進行汽車精洗美容、進行安全質量監控等。
江俊豪通過任務驅動、過程導向等先進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實訓,加深學生對工作的體驗,同時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常用機械結構,掌握汽車維護保養、零配件更換等工作,提升學生在汽車電子電氣、汽車傳感器等方面安裝調試、修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對汽車使用性能進行檢查的能力。如此一來,讓學生從學校到企業車間能實現“無縫對接”。
在開展教學同時,江俊豪還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在學院和系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江俊豪博士汽車技術工作室,以技能競賽為主要實踐項目,培養汽車維修技能人才。
“學生們的就業前景是很明朗的,未來可從事智能網聯汽車裝配調試、輔助開發、檢測維護等工作。”江俊豪表示,將發揮好“領航員”的作用,努力培養服務惠州及周邊地區智能網聯汽車相關行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讓學生在智能網聯領域駕馭美好人生。
楊自軒(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
耕耘食用菌教產研30年 培養大批專業人才
楊自軒在給學生講解食用菌的栽培技術。
在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有這樣一位老師,他30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攻克道道難關,在“食用菌”教學科研中取得不俗的科研成果;“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他教書育人,言傳身教,培養了一批批專業人才;他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指導,為中藥材靈芝把好“脈”,開好“方”,助力農戶種植靈芝豐產豐收,推進鄉村振興。他是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楊自軒。
楊自軒(右二)在給學生上園林課。
把課堂“搬進”大棚
“在上課之前,我提幾個問題,靈芝棚里溫度需要控制在28~32℃之間,如果溫度高了怎么辦?靈芝生長需要一定光照,光照應該怎樣控制?請同學們帶著這幾個問題參觀這個靈芝大棚,參觀之后我再請同學們回答。”9月6日上午,2022級園藝技術專業的學生迎來了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楊自軒把課堂“搬進”學院的食用菌培植中心,讓學生近距離參觀先進的大棚工藝,感受先進技術對靈芝種植的影響,同時細致生動地給學生講解靈芝植栽培管理時間、培育條件、適宜溫度等知識。
類似的教學情景,在楊自軒的課堂經常可見。楊自軒說,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在上課之前,他喜歡先給學生拋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多思考,同時采取理實一體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獨特的教學方式也很快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楊教授講課很生動,平時頗為枯燥的專業課,他都講解得妙趣橫生,通俗易懂,我們很容易理解。”2022級園藝技術專業學生段天放說。
1992年,楊自軒從華南農業大學植物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來到惠州農校(現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先后負責《農業微生物》《植物病理學》《食用菌生產技術》《食用菌栽培》等課程的教學。他個人先后獲“惠州市首席教師”“廣東省技能大賽優秀指導老師”“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名師”等榮譽稱號。
向學生毫無保留傳授生產技術
楊自軒還是一名特別愛思考和鉆研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他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食用菌的經濟價值愈發凸顯,再加上惠州生態環境優越,適合食用菌栽培尤其是靈芝的種植。
2003年,楊自軒開始潛心鉆研,把全部心思用在靈芝培育研究上。在他不懈努力下,惠州農校靈芝栽培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再到向社會推廣,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然而靈芝是食用菌中的“嬌小姐”,對培植條件要求很高。如何降低栽培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益,一直是業界人士期盼的目標。為攻克這個難題,楊自軒開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將靈芝種植技術精簡化,實現量化生產,提高靈芝種植的經濟效益。
在不斷嘗試與實踐后,2013年,楊自軒研究的靈芝有機高效生產技術獲得成功,為惠州靈芝種植產業提供了實用技術支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自軒研究的靈芝種植技術全部采取自動化、生態化有機模式,種植過程完全不用任何農藥化肥、激素防腐劑,只為還原食材健康本味。為將該技術惠及到更多人,他還毫無保留地將生產技術傳授給學生。
這些年來,楊自軒獲得省、市各級科研成果10多項,發表論文20多篇,編寫著作教材3部,并指導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種子質量檢測”三等獎及省技能比賽一等獎。
楊自軒3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鉆研,也讓學院的年輕教師深受鼓舞。生態工程系老師黃素梅說:“楊自軒老師是我們學院食用菌技術的學科帶頭人,他把畢生精力全部奉獻給食用菌培植事業上,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收益,這也深深激勵著我們年輕教師,在崗位上沉下來,刻苦鉆研,在崗位上創造出更大的業績。”
每年指導農戶生產上百次
靈芝是惠州倡導種植的南藥品種之一。為推動南藥產業發展,楊自軒加大對農戶種植靈芝的技術指導,每年指導農戶生產上百次,向農戶提供菌種10多萬包。如今,在惠州、河源、肇慶、梅州等城市,都有他推廣靈芝種植技術的身影。
2021年,楊自軒還被惠州市科學技術局選派到博羅縣柏塘鎮駐村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并擔任組長。他充分發揮高校專業特色,帶領團隊有效指導茶農開展食用菌(靈芝、雞樅菌)仿生栽培,并開展“柏塘靈芝山茶”研發,讓當地特色產業實現多點開花,增加農戶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用我的技術能給農戶增加收入,這就是我科研成果的最大價值。”楊自軒說,這么多年來,自己一直在做著一件事,就是全力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談及未來的工作,他表示,自己不但要為惠州綠色健康產業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同時還將繼續走在科研路上,讓科研成果更多惠及農民,造福社會。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陳春惠 駱國紅 通訊員李超懷
圖片、視頻:惠州日報記者 張藝明 哈鵬 鐘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