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自然教育導師鄒忠典與大自然有個約定
讓孩子享受快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每天早上早起,在村里聽嘰嘰喳喳的鳥叫聲,胖嘟嘟的熊貓老師帶我們上山,一路上看到很多小昆蟲,山上還有紅紅的小果子,非常可愛……”暑假剛過去不久,9歲的西西就開始懷念起在自然教育營地里的生活,在她眼里,每個片段都閃著亮光。而她口中的“熊貓老師”,是營地里的自然教育導師鄒忠典。
自小在鄉里長大的鄒忠典,懷著“希望城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快樂時光”的想法,從2016年開始專注于青少年自然教育領域,精心設計自然教育課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孩子享受快樂,從小樹立保護自然的自覺,這就是自然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我和大自然的約定。”
總結多年經驗設計寓教于樂課程
“夜間探索”發現飄舞的螢火蟲、“自然筆記大賽”記錄植物的美、“蝶影追蹤”捕捉蝴蝶曼妙的舞姿、“觀鳥活動”發掘不同鳥類的生活習性、“自然尋寶”挖掘大自然的“寶藏”生物、“農事體驗”讓孩子領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諦……鄒忠典精心設計的自然教育課程,讓孩子們樂在其中,收獲滿滿。
“我們日常開展的自然教育,看似非常簡單,也好像是在玩,但通過玩的方式,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然的奧秘,同時在玩樂的時候,更好地與他人互動、與自然互動。”從事自然教育行業7年,鄒忠典分析孩子年齡段、需求、季節特點等,根據多年經驗自行整理設計出一套教學課程,通過體驗、游戲、觀察、記錄、解說、自然保護行動等方式寓教于樂。
自然教育導師鄒忠典。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除了割稻、挑水、砍柴,還經常上樹掏鳥窩,下水摸魚,非常快樂,現在的孩子很難體會到這些了。”生于1984年的鄒忠典是江西贛州人,他進入自然教育行業的初心,就是實現他與自然的約定:希望孩子們可以享受到自己兒時的快樂時光,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結,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的自然保護意識。
實際上,鄒忠典早早就有這樣的行動。2008年師范畢業后,他進入貴州當地環保部門,負責環保宣教工作,那時候就經常通過各種形式讓大眾了解自然的美、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還到校園給孩子們講有關環境保護的課程。
2012年,鄒忠典來到惠州,加入社工機構,探索在社區中開展自然教育。他帶領社區居民走進公園、生態農場等,深入了解大自然,通過垃圾分類踐行環保理念。此后,他還通過申請惠州市婦聯的紅紫荊公益創投項目,帶領社區居民開展自然教育,搭建親子自然教育平臺。
辭職走上自然教育之路
“從事社工五年,雖然收獲了很多工作上的榮譽,身上也有了許多光環,但因為工作性事務太多,想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卻很少。”2016年,鄒忠典毅然辭職。那一年,他積極參加國內不同類型的自然教育培訓與學習,如廣州鳥獸蟲木的自然講解員培訓、情意自然教育導師修煉班、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等,虛心向同行業的朋友學習,通過系統學習,他更堅定要走自然教育之路。
鄒忠典和學生開展戶外活動。
2017年,他在一次活動中走進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那時候,鄉村振興戰略開始實施,他從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里看到了機遇,并在村委會的幫助下租下了墨園村的一個老宅院落做機構營地,“投入大量資金,花了近一年時間打造,專門開設了農博館,開展自然教育、農耕研學等。”鄒忠典回憶,一年累計有一萬多人次進村研學。
從事多年社工工作的鄒忠典,有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當時,墨園村還有很多上幼兒園和小學的留守兒童,他和同事們專門為孩子們免費舉辦了防溺水宣傳、公益夏令營等,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
鄒忠典教孩子們認識野生植物。
2020年,鄒忠典開始承接惠州市內自然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公益活動,邀請學生等團體走進山林,開展自然教育,了解生態系統、本地動植物資源,兼顧護林員和森林公安日常工作等。他還把森林的知識帶進學校開展科普活動,教導學生們要熱愛自然,自覺減少對自然的傷害。
自然教育是調動孩子感官的良藥
鄒忠典對此深有感觸。在開展自然教育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很多城市孩子存在自然缺失癥,例如害怕蟲子、容易過敏、做事難以專注等。
“城市將人與自然、伙伴割裂,不少孩子長期以來最好的玩伴是手機。有人丟了鞋,只會大喊:‘我的鞋不見了’;有人不會生火……很多孩子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很大的悲哀。”鄒忠典認為,自然教育是調動他們感官的“良藥”。
為了讓孩子深度體驗動手、想象、推理、思考的樂趣,在開展活動之前,老師會根據風險評估,給孩子講活動規則,教孩子不小心受傷時該如何處理等。
自然缺失癥更有甚者容易抑郁、挫敗等。“我在做社工和自然教育導師時,接觸到很多有不良心理傾向的孩子,自然教育是幫助孩子走出不良情緒的很好的途徑和方法。”鄒忠典說,童年時體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強韌,會讓人的生命力更強,會幫我們度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
如今,在鄒忠典的抽屜里,放著自然教育、營地指導、社工、教師、急救員、導游等各類證書,很快這里又將新添一本心理咨詢師證書。他表示,后續會更多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走出內心的灰暗角落,走進陽光里。
鄒忠典帶學生一起參加勞動。
對于自然教育未來的走向,鄒忠典坦言,投入大、收益低,常常是看天吃飯,還得承擔安全風險。“礙于生存的現實,剛開始自然教育活動都是普惠性的,以后我們的自然教育要從量走向質,做更有深度、體驗感更強的自然教育。”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360行新傳”線索征集
1.下載惠州頭條APP,登錄后點擊下方內容欄“我的”,進入“報料”專欄按提示上傳相關信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