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曾經一身戎裝護家國 如今轉業地方立新功
5名退役軍人獲評惠州市第二屆“最美公務員”
他是時刻準備為救援搶險沖鋒的“應急人”,他是始終擔當盡責、全心守護群眾“舌尖安全”的新時代畜牧工作者,他是把群眾訴求放在心上、解難題的信訪干部……他們是惠州市第二屆“最美公務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退役軍人。
在日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公布的惠州市第二屆“最美公務員”中,5名退役軍人獲評。他們分別是惠陽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四級調研員蔡鍵伍,博羅縣畜牧獸醫事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四級調研員鄒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政法信訪辦副主任、四級調研員蘇樹華,惠州市政協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鄧艷清,惠州市自然資源局政策法規科科長、一級主任科員李玉祥。
蔡鍵伍
鐵骨錚錚為救援搶險沖鋒
從“扛槍衛國”到“救援搶險”,作為一名軍轉干部,惠陽區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蔡鍵伍不忘黨和國家賦予軍人的神圣使命,立足本職崗位,踐行“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訓詞精神,始終把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最現實的“國之大者”。
蔡鍵伍帶領應急隊伍奔赴險情發生地。
應急人“365天在線”
惠陽區應急管理局于2019年3月成立,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蔡鍵伍和同事們堅持先把責任扛起來、先把事情做起來、保證機構轉起來,有序應對全區防災減災各項工作。機構改革初期,蔡鍵伍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化建設,完成應急管理信息化的大跨越。
起初,蔡鍵伍對森林防火、三防工作并不熟悉,于是他一有空就往鎮街、林區、山塘水庫跑,聽取基層意見,跋山涉水察看森林防火設施和水利設施,了解地形地勢和相關設施設備情況。漸漸地,他對森林防火戰略戰術和防汛防風工作有了自己的見解,從容化解了眾多急難險重問題。
今年2月,天氣干旱少雨,惠陽區森林火險持續紅色預警。蔡鍵伍和區綜合應急救援隊伍一道隨時等候命令,第一時間趕赴森林火情現場,投身火災撲救,先后5次帶領救援隊伍參與山火撲滅工作,成功阻斷可能引發森林火災的初期火源。
應急人“365天在線”。蔡鍵伍帶領安全監管人員常年奔赴在防風險、除隱患的最前沿,參與突發事件的現場處置工作40余次,策劃全區搶險、緊急拉動等10余場應急演練,指導企業開展應急演練60余場。
創新發展惠陽安全事業
用腳步丈量安全,用責任書寫平安,安全生產容不得一絲馬虎和懈怠。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惠陽高質量發展,蔡鍵伍組織黨員先鋒隊定期到企業把脈問診、上門服務,助力企業進一步落實好“防”與“救”的關系,提高企業人員的應急能力。2022年,惠陽區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考核獲評全市優秀等次。
軍魂融入血脈,蔡鍵伍全身心投入到惠陽的安全事業中,敢想敢干,不斷創新突破。他和相關負責同志研究制定方案并推動實施,率先在全市組建15名應急管理綜合執法技術檢查員隊伍,經驗做法在省、市推廣。
蔡鍵伍帶領團隊以強烈的擔當意識狠抓防災減災工作,統籌開展惠陽區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結合實際制定惠陽區普查工作方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推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自然災害普查進度持續居全市第一,該經驗做法于2022年在全國推廣。
鄒勇
永葆軍人本色,全力守護“舌尖安全”
“我曾是一名軍人,骨子里始終有一股勁,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于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博羅縣畜牧獸醫事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鄒勇2017年從部隊轉業后,迅速從一名“軍人”轉變為“畜牧人”,并帶領隊伍開展技術指導、產業幫扶、群眾服務等工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守護百姓舌尖安全、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等方面作出貢獻。
鄒勇(左二)到屠宰企業檢查畜產品質量安全。
堅守為民初心 全力守護群眾“菜籃子”
小小“菜籃子”,“裝”著大民生。一直以來,鄒勇帶領隊伍堅守職責使命,全力做好畜禽產品保供應、保安全、保質量、保服務工作,切實守護好群眾的“菜籃子”。
2018年12月23日,博羅縣龍溪街道湖頭村首次發現輸入性非洲豬瘟病例,鄒勇會同中心的同事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流程,連夜組織工作人員趕赴現場開展養殖場封鎖、生豬撲殺、消毒滅原等處置工作,成功阻止了動物疫情蔓延。
“我家的豬突然不進食,快來幫忙看看!”“這幾天雞場又要打疫苗了,能否過來指導?”對于“畜牧人”來說,群眾的需要就是工作沖鋒號。鄒勇帶領隊伍進村入戶熱情服務養殖農戶,為他們排憂解難傳經送寶,當好“畜牧衛士”。
“2022年1月,養殖場因意外損失肉雞4700余只,幸虧先前聽了鄒勇主任的建議,買了養殖業期貨保險,獲賠了10余萬元。”博羅縣石壩烏坭湖思源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連連為鄒勇的熱心服務點贊。
堅持綠色發展 勇推畜牧行業轉型升級
2017年,鄒勇轉業來到畜牧局工作,正值首輪中央環保大督查大整改之際,鄒勇主動請纓奮戰在全縣“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第一線,全縣先后共清理清退“非法或反彈的畜禽養殖場”2228家,較好地促進了全縣水質穩定持續向好發展。
博羅是農業大縣也是畜牧強縣,2022年,畜牧業生產總值達31.0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2%,鄒勇帶領隊伍努力把畜牧產業培育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鄒勇帶領隊伍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緊盯畜牧業經營方式規模化、糞污處理資源化、畜禽養殖生態化目標,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推進博羅畜牧業轉型升級。
轉業六年來,鄒勇把軍人敢打敢拼的精神、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從不認輸的英雄氣節帶到了畜牧獸醫行業,唱響了一曲樂于奉獻、敢為人先的轉業軍人之歌。鄒勇表示,他將持續帶領中心全體干部職工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繼續扛起守護“菜籃子”的擔當,堅守“畜牧人”的使命,全力助推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蘇樹華
做新時代最美信訪干部
“信訪無小事,事事關民生。這項工作一頭是黨和政府的重托,一頭是普通百姓的期盼,我當初選擇了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信訪事業,就要踐行初心,盡自己的努力,幫助群眾解決合理訴求,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蘇樹華說。
2002年,蘇樹華從部隊轉業到大亞灣開發區信訪局(2023年后機構改革后更名為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政法信訪辦,蘇樹華為該辦副主任),二十一年如一日,退役不褪色,全身心投入到信訪事業中,以優質高效的業績踐行了黨的初心使命,架起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蘇樹華在為群眾辦理業務。
架起信訪“連心橋”,當好群眾“解憂人”
作為一名信訪干部,每天面對的是滿肚子委屈的信訪人。蘇樹華堅持用心傾聽群眾心聲,用真情巧解群眾“心結”,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里。
記得有一次,一位年近70的老大爺滿臉愁容地來到信訪局大廳,蘇樹華主動上前與大爺交談。原來,大爺在一工地打工,因為包工頭跑路,他5個月的工資一分錢沒拿到,去勞動部門維權,又因超過法定勞動年齡,勞動部門無法處理,于是心急如焚地來到信訪局。蘇樹華當即協調勞動、住建等部門,幫助大爺拿到了由開發商墊付的工資。拿到工資后,大爺熱淚盈眶,不停地向蘇樹華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蘇樹華身上,有一股軍人特有的“韌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只要為了百姓的利益,再難也要堅持下去。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熱點、難點問題,如農村土地、外嫁女權益糾紛、問題樓盤等事項,蘇樹華組織成立專班,不定期開展專題分析、研判,為領導決策、部門定措提出切實有效工作建議。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至今,蘇樹華推動解決問題樓盤事項3000余件、農村土地事項900余件、外嫁女權益糾紛50余件,有效維護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一朝為軍人,終身有軍魂。經過軍隊“大熔爐”淬煉的蘇樹華,用實際行動,詮釋軍人本色,他先后獲評全省信訪系統優秀督查員、廣東信訪鐵軍標兵稱號,自2013年擔任區信訪工作一把手以來,先后化解重大信訪疑難事項100余起,接待信訪群眾5000余人次。大亞灣連續九年在惠州市各縣(區)年度信訪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多次獲評全省信訪工作通報表揚單位。
鄧艷清
發揚優良作風,勇于擔當作為
市政協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鄧艷清,從小就有一個軍旅夢。對國防建設和軍事科技頗為關心的他,高考時報考進入軍校,學習導彈專業。從那時候起,他就樹立了“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的思想觀念。
鄧艷清(左一)為村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擔任聯新村“第一書記”,助力鄉村振興
1997年,鄧艷清如愿在湖南安化從軍入伍,在軍營后勤、裝備、政工、軍事等不同崗位、不同領域,認真學習,爭榮譽、擔責任、勤奮斗,從實干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2017年12月,鄧艷清從部隊轉業到市政協辦公室工作,隨后,他被派駐惠東縣多祝鎮聯新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此前從未接觸過的農村工作,他始終帶著部隊歷練出來的勇于擔當、吃苦耐勞的品質,主動靠上去,扎實干起來。他深入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調查,摸清發展家底,制定攻堅規劃,狠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兩委干部和村民苦干、實干。
在鄧艷清的帶領下,村里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聯新村通過項目帶動,發展特色農業和光伏產業,聯農帶農,每年為村民增收200萬元;通過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育宣揚先進典型,設立公益事業及防返貧基金,智志雙扶打牢鄉村振興基礎。
立足自身崗位,做好做到位做出彩
在任市政協經濟委辦公室主任期間,機關事務較為繁雜,工作任務重、急,臨時性任務多。鄧艷清說:“每天上班,我會早點到,晚點下班,梳理每天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這是我在部隊的時候養成的習慣。”
“作為一名軍人,執行力很重要,一定要去干、去落實,發現好、解決好問題,才能把一項工作完成好。”為此,鄧艷清在負責機關黨辦工作期間,積極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搞好黨員活動陣地建設,創建政協機關黨建品牌,加強機關黨員隊伍建設;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定期到掛點聯系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協調幫助解決基層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組織政協委員聚焦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報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渠道,為惠州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
李玉祥
退役不褪色,轉崗立新功
他有20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2次、獲建國五十周年北京首都國慶閱兵總指揮部嘉獎1次。2004年,他轉業到地方工作后,退役不褪色,轉崗立新功,成長為自然資源領域行政和法律方面專家。他就是市自然資源局政策法規科科長、一級主任科員李玉祥。
李玉祥(中)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部署會議上作解讀。
駐村期間改良種植模式提高村民收入
2004年,李玉祥從部隊轉業到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工作,第二年,他被組織安排到惠城區橫瀝鎮土橋村擔任駐村支部副書記。
想致富,先修路。土橋村有一條主干道,原來只是一條三米多寬、彎彎曲曲的泥路,非常容易引發事故。剛上任的李玉祥積極籌措資金,將路基拓寬到了6米,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道路修好了,如何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收入,成為駐村幫扶的重中之重。通過調查,李玉祥發現,土橋村村民多以種梅菜為主,產業單一。土橋村梅菜生產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粗散加工,往往經過簡單腌制就直接賣出去,缺乏企業規模化精細生產和深加工,難以形成拳頭品牌和市場競爭力。
為改變村民種植境況,李玉祥邀請專家實地調研,引進甜玉米這種經濟實惠的種植作物,每畝提高村民收入近900元。通過梅菜、甜玉米、水稻換季交叉種植,不但不長蟲還增加了產量。
此外,李玉祥還積極爭取資金,興建科普文化長廊,籌資興建一幢占地6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30多平方米的二層土橋科技文化樓,向村民傳授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梅菜無公害種植腌制技術等。
在李玉祥的努力下,土橋村人居環境、集體經濟收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6至2008年,李玉祥連續三年被評為“惠州市優秀駐村干部”,其中2008年12月被廣東省委評為“優秀駐村干部”。
成為自然資源領域行政和法律方面專家
2019年,李玉祥調入市自然資源局任政策法規科科長至今,負責組織、統籌協調全市自然資源系統法治建設、法制審核、普法等工作。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為推進全市自然資源領域法治建設工作,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李玉祥牽頭負責制定涉及本行業行政復議和訴訟、政府合同合法性審查、規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一系列工作規程,全面統一規范了部門工作標準。
為調解群眾糾紛,化解行政矛盾,李玉祥還主動承擔全局信訪事項、政務公開等涉及群眾重大利益發文的法制審查審核工作,主動靠前解決行政復議案件的難點卡點問題。據統計,2019年以來,李玉祥辦理行政復議案件共100多宗、訴訟案件共200多宗,在解決好群眾糾紛的同時,為政府挽回巨額經濟損失。
經過多年來兢兢業業的付出,李玉祥成為惠州市自然資源領域行政和法律方面專家、惠州市人民檢察院首屆聽證員、廣東省依法治省工作先進個人。“我將繼續努力,在崗位上創造新的業績,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李玉祥說。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本版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馬海菊 陳春惠 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