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我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情況報告
建議不斷優化學校布局 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在日前召開的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聽取和審議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我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介紹,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共92.1萬人,全市有義務教育學校904所,目前全市共有義務教育學位101.4萬個。
基本實現幫扶農村學校全覆蓋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3年工作要點安排,市人大常委會組成執法檢查組,深入各縣(區)18個鎮(街)對我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情況進行檢查。
執法檢查組副組長、市人大常委會教工委主任蘇少瑛介紹,圍繞全市義務教育學位規劃供給、財政保障投入、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城鄉均衡發展、學校教育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民辦義務教育規范等情況,檢查組通過聽取政府匯報,實地察看不同類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專業代表活動,召開代表、校長、教師、學生座談會,走訪家長等形式開展檢查。
“科學制定規劃,有效增加公辦學位供給。”報告介紹,我市科學制定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十四五”規劃建設目標,到2025年全市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6.9萬個(含政府購買學位)。2021年至今,我市已完成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建、改擴建91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10.7萬個;民辦回收轉辦公辦學校5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0.8萬個;推動各縣(區)通過挖潛擴能,盤整出公辦義務教育學位超過3.9萬個。我市共計新增15.4萬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
“合理優化資源,有效均衡城鄉辦學條件,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報告介紹,我市重視按照國家和省的工作部署和文件要求,實施統一的城鄉義務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政策,扎實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工作。目前,全市學校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應用和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基本實現幫扶農村學校全覆蓋,共有155所城市學校與176所農村學校結成幫扶對子,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從總量、總體、整體上看,我市義務教育學位富余,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不夠均衡。”執法檢查組認為,近十年來,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撤鄉并鎮等因素影響,很多農村學生進城讀書,導致在城鎮周邊地區較大規模的學校招生不足,有些學校甚至變成只有十幾個學生的教學點,形成“麻雀學校”,出現一定數量的學位空余。
讓更多學生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
“根據輕重緩急,不斷推進農村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設置專項經費,向農村地區學校和薄弱地區傾斜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因地制宜、整體謀劃推進農村學校教室、宿舍、食堂、操場,特別是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同時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長效保障機制,推動各地改善部分特殊困難地區學校辦學條件。
在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上,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政府要推動落實《惠州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教育行動方案(2023-2027年)》,大力推進縣域學校連片發展,因地制宜建立橫向連通的學區;持續優化鄉村教育資源,科學合理部署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結合當地人口發展規模,按照“就近、就便、就優”的原則,科學統籌謀劃、制定教學資源整合方案,充分發揮鄉鎮中心小學作用,進一步整合小的教學點等,讓更多學生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
“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積極推進市、縣(區)屬教育集團工作,擴大優質資源的覆蓋范圍和城市周邊學校的吸引力,共同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各縣(區)要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作用,切實辦好城市周邊及鄉鎮學校,實現校際均衡;深入實施“縣管校聘”管理改革,進一步優化教師常態化交流輪崗機制,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盤活城郊、農村學校的富余教師資源,促進教師均衡配置,同時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城鎮戶籍的適齡少年兒童享有同等待遇,真正做到優質教育均衡,讓更多的家長把孩子留在當地入學。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謝池聲 陳瑞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