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重拾對鄉土的認識
《古村余韻——文化田埔》描述惠陽平潭新田埔村的歷史和風物
繁華都市、車水馬龍,這些并不是惠州的全部,在這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里,還有眾多古村落,星羅棋布,安靜而美好。位于惠陽平潭的新田埔村,便是其中一個,歷經300多個春秋更替,古樸至美,傳承著鮮為人知的傳說故事,守望著歷久彌新的人文風情。
近日,惠州市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余小倫、蔡磊編寫的《古村余韻——文化田埔》一書,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如本書引子所言,“新田埔,乃鄉土惠州的縮影之一。”此書既是為新田埔村譜寫的村史,也是一部關于新田埔村的文旅指南,以“重拾對鄉土的認識”。
提起古村落,可以從人居環境、鄉土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去觀察。先說最核心的人居環境。鄉土中國,崇尚山水精神。劉禹錫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和“水”,道出了中國人的高雅志趣。山者,地之骨骼,如體格之支撐者;水者,地之血氣,如經脈之流通者。山以氣靈,水以動勝,山的厚重與水的靈動構成絕妙的風景組合。
新田埔村山巒起伏,最高處的山巒,有一個文雅名字——筆架山,竹木參差,藤蔓交替,峰回路轉,曲徑通幽,溪水潺潺。山坳間藏有兩處當地名勝,一為西河古廟,二為東平窯。站在這兩個地方鳥瞰全村,沃野廣闊,田園秀色,盡收眼底,此為山勢。西河潭水由涓涓細流開始,流入新田埔的母親河——西枝江,奔向大海,此為水韻。山水交融的新田埔,生動詮釋了山水形勝與山水精神。
再次說到鄉土文化。遷徙聚居于新田埔的先人們,躬耕田野,安居樂業。依山臨水間,漸生鄉土文化。在山川秀麗的“聚寶盆”中,幾百年來的耕讀傳家,讓淳樸的新田埔人待人以善,樂達濟世。如此鄉土文化,既是優良傳統,又是寶貴財富。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世間不少事物容易衰落甚至消亡,鄉土文化,表面上有韌性,但離開屬于它自己的特定時空后,就變得脆弱。承載著鄉土文化的古村落,還在發展演變的路上。古村落保護,不僅要保護建筑、布局、環境等物質性資源,還要保護村民及附著于村民身上的文化習俗,留住鄉土文化,守望鄉愁。
對鄉土中國的概念,這本《古村余韻——文化田埔》有精彩而翔實的描述,讓我們借著這扇窗戶,窺見鄉土中國的美麗。這本書的編者余小倫及其搭檔蔡磊,醉心于新田埔山水之醇美,沉浸其文化之敦厚,在此重燃東平窯之火,傳承惠州千年陶瓷文化。創作燒窯之余,他們躬耕田間,深居簡出,如陶淵明般優哉游哉。從他們的視角和感悟來講述新田埔這方鮮被外人了解的地方,介紹新田埔的歷史和風物,必定能給讀者帶來一份既清新又厚重的閱讀感。
著名作家馮驥才有論,“古村落的價值不比長城小。”留住古村落,就是留住鄉愁、守住文脈。新田埔村,具體而微,卻珍貴異常。
人只有在路上,才能發現動人的風景和自己的真心;人只有身處廣闊的天地中,才能感到時空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中國大地古村落數量以萬計,據稱僅廣東就有2.6萬個,數量如此龐大,我們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夠一一走完。既然如此,我們就從身邊的新田埔村開始,去了解鄉土中國,相信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與啟示。
(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