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仲裁委聚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奮力打造大灣區仲裁新高地 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仲裁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培育一批國際一流的仲裁機構。
惠州仲裁委舉行“憲法宣傳暨仲裁服務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
近年來,惠州仲裁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助力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建設,以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為平臺,以金磚國家仲裁合作論壇在惠州召開為契機,以打造大灣區仲裁優選地為起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力踐行“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策略,依法、公正、高效解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五年共立案9709件,較上一屆立案數增長294.12%,標的總額77.9億元,標的總額增長114.86%,共審結案件9195件,審結率達94.70%以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高質量仲裁服務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惠州市搶抓“雙區”建設機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使命感開拓進取,實施深度融深融灣行動,惠州的工業投資一路“狂飆”。經濟建設熱潮涌動,仲裁服務護航發展。惠州仲裁委積極踐行主動服務、靠前服務理念,聚焦“2+1”現代產業集群與“3+7”工業園區,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申請人與被申請人視頻信號已接入,本次在線庭審正式開始。”近日,惠州仲裁委受理的一起糾紛案件,借助互聯網仲裁開庭審理,仲裁員、雙方當事人登錄云仲裁庭,全程在線庭審。為擴大仲裁服務的廣度和影響力,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群眾,2021年起惠州仲裁委打造互聯網仲裁系統,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立案與遠程庭審,便捷、高效解決當事人民商事糾紛。
“太感謝你們了,讓我們企業不用東奔西跑,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在線立案、在線調解、在線開庭,一站式解決了紛爭。”來自惠州龍門一企業主連聲道謝。
為更好地服務制造業,惠州仲裁委采取了諸多創新舉措:首創金融糾紛仲裁案件“快立、快審、快裁”綠色通道機制;創建“仲裁+園區”法治服務,在我市工業園區、商協會、中心鎮街、集團公司等區域建立調解仲裁工作聯絡點制度,在仲愷高新區設立分支機構,讓企業和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仲裁法律服務;組織仲裁法律志愿隊員進工業園區、國有企業、商會等開展法律風險防范講座;舉辦涉外涉港澳仲裁法律講座,為惠州市場主體走出去融入國際提供公正高效的仲裁法律服務。
5年來,受理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涉及制造業仲裁案件約2280宗,爭議標的總額超30億元,其中2023年受理約780宗,爭議標的總額超14億元。
多措并舉推動涉外法治建設,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
隨著經濟發展,惠州全球“朋友圈”不斷擴大,企業跨境投資經貿活動日益頻繁,涉外法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仲裁是國際通行的商事糾紛解決方式,是涉外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年來,惠州仲裁委積極推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推動涉外法律服務發展,跑出涉外仲裁發展“加速度”,夯實了涉外仲裁的基礎,吹響了打造大灣區仲裁優選地的進軍號。2023年3月惠州仲裁委聯合惠州學院主辦惠州市涉外仲裁法律專題培訓班。
2023年4月,惠州仲裁委率先舉辦金磚國家仲裁合作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工作會議,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相關機構代表以及廣州仲裁委共同簽署了《金磚國家仲裁合作南沙共識》。2023年8月惠州仲裁委涉外法治及仲調一體多元化解糾紛專題培訓班舉辦。2023年9月,相繼與澳門法學協進會、法律交流協進會等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協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爭議解決法律實務論壇。2023年10月與香港、澳門、臺灣11家仲裁機構共同舉辦第九屆大中華仲裁論壇,研究大灣區規則等,以實現大灣區仲裁機構規則對接、仲裁員及開庭庭室等“四個共享”,完成了首批36名仲裁員互認名單,為仲裁走向國際做好相應對接機制。
“涉外法律人才是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隊伍,也是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培育國際一流的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的基礎保障。”惠州仲裁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惠州不斷完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引進機制,促進涉外法律服務合作交流。
目前,惠州著重引入、聘任熟悉域外法律與內地法律的國際化涉外仲裁員,其中通曉國際仲裁規則、涉外經濟貿易事務的國內仲裁員60人;海外仲裁員大幅增加,其中香港籍42人、澳門籍6人、臺灣籍5人,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新加坡等11個外國籍國家25人。同時引進香港仲裁師協會、“一帶一路”域外法查明(廣州)中心負責人作為仲裁委組成人員,3名仲裁員入選省涉外相關法律人才庫,進一步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研究和實踐。5年受理涉外仲裁案件150件,標的總額5.32億元。
服務行業發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惠州仲裁委近年來主動參與鄉村、街道、社區的基層社會治理,把服務延伸到矛盾易發多發的物業服務、金融消費、房屋買賣等領域。加強與行業部門協作,積極推進“仲裁+”多元解紛工作機制,先后與主管部門聯合開展了“仲裁+知識產權”“仲裁+工程建設領域”“仲裁+不動產登記”“仲裁+國資國企”“仲裁+信用”“仲裁+鄉村振興”等多元解決糾紛機制的建設,提升仲裁影響力,每年處理的建設工程、商品房買賣、貨物買賣合同等糾紛均過百件,且受理案件類型不斷增加,已經涵蓋到股權轉讓、私募投資等40多種,有力維護社會穩定。2023年舉辦或聯合舉辦各類講座普法宣傳32場次,聽眾達880人次。
惠州仲裁委還大力實施“金融+仲裁”舉措,打造金融仲裁案件“即來即辦”的綠色通道,制定并落實執行了《關于高效辦理金融類糾紛案件“三快”實施辦法》,實現了“快立、快審、快裁”機制,效果顯著,駐惠17家商業銀行主動選擇仲裁作為爭議解決機制。2023年,受理各類仲裁案件2483件,標的總額超26億元,其中金融仲裁案件1353件,標的總額9.42億元。
此外,惠州市積極推進“訴仲調”一體化服務,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2022年9月,惠州仲裁委與惠融國際調解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實現“仲裁+調解”銜接。同月,市中級法院與惠融國際調解中心建立民商事訴調對接機制,提供多元糾紛解決渠道。12月,市中級法院與惠州仲裁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訴訟與仲裁銜接工作的若干意見》,打通“訴訟+仲裁”對接機制。“訴仲調”多元化解糾紛通道的建立,對于優化社會治理、減輕法院壓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具有積極意義。這一通道為當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糾紛解決途徑,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同時,仲裁作為國際通行的糾紛解決方式,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據統計,2023年惠融調解中心接受市中級法院、惠城區法院、仲愷法庭、惠州仲裁委等單位的委托和自主受理調解案件4731件,成功調解583件。
接下來,惠州仲裁委將以惠州入圈“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為契機,自覺服務好惠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強化“訴仲調”一體化機制對接,加快仲裁區域化、國際化建設步伐,筑牢大灣區仲裁優選地,奮力打造大灣區仲裁新高地,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厚植吸引投資興業的沃土,為惠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惠州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仲裁智慧與力量。
數說五年惠州仲裁
●開拓創新、成果顯著。五年(2018年11月至2023年8月)立案9709件,標的額77.97億元,較上一屆立案數增長294.12%,標的額增長114.86%,共審結案件9195件,審結率達94.70%以上。
●努力推進涉外法治建設。五年受理涉外(不含外資)仲裁案件150件,助力推動了我市涉外法治建設。
●“仲裁+”普法宣傳平臺建設。五年先后與法院、住建、知識產權、不動產登記、金融機構、國資部門、工商聯、市場監督、鄉村振興、工業園區、高新產業區等部門聯合推廣仲裁制度。2023年,《“仲裁+”多元解紛機制建設》榮獲我市“十大公共法律服務創新項目”。
●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五年受理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涉及制造業仲裁案件約2280宗,爭議標的總額超30億元。
●融入與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建設。2020年11月惠州仲裁委員會互聯網仲裁系統啟動建設;2022年9月牽頭指導成立我市首個國際商事調解組織——惠州市惠融國際商事調解中心;2023年2月編印《鄉村振興法律法規示范合同及典型案例選編》;2023年9月成立惠州仲裁法律志愿服務隊;2024年1月惠州仲裁委員會仲愷分會掛牌運作。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 通訊員葉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