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打米澄了喂!
惠州應節小吃米澄滿口濃香解鄉愁
春節來了,提著米和糖、拿著木柴、牽著弟弟妹妹的手,滿臉欣喜只為現場制作一鍋米澄。這是惠州地區60后、70后、80后童年滿滿的回憶。
米澄是惠州地區春節時的一種應節小吃。米澄不僅能為老一輩人解鄉愁,還被烙上了深深的文旅符號,變成旅游產品,讓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新法寶。在博羅縣,不少地方的村民保留著制作米澄的手藝,湖鎮鎮下村村就是其中一個。
制作訣竅
控制火候攪拌均勻
“嘭!”一聲巨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打米澄啦!”附近的村民立刻圍了上去。在湖鎮鎮下村村,村民鄧培興還保留著打米澄的手藝。每年入冬后,他都堅持為群眾打米澄,既為增加收入,也為給村民和外出鄉賢解鄉愁,更為留住這一傳統手藝。
米澄,下村村的村民稱之為“米糕”,是博羅及周邊地區客家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一種小吃,主要由米和糖制作而成,外加一些花生、芝麻等配料。
鄧培興15歲就開始打米澄,到現在已有40余年。他說,打米澄,要控制爆米花的火候,煮糖要注意攪拌,加花生、芝麻的時間要拿捏準。
第一步,把米裝入特制的鐵罐,架火燜烤。特制鐵罐的手柄處有個氣壓表,到了既定的氣壓數值就可以將其爆開,一般要燜烤30分鐘。“時間到后,用腳一踏,把鐵罐打開,就會發出嘭的巨響,爆米花就會隨著氣壓彈進袋子里。”鄧培興話音剛落,只聽嘭的一聲,爆米花噴涌而出,散發出陣陣香味。
嘭!火候到,爆米花出爐!
第二步,將白糖倒進鍋里,用大火干煮,直到白糖全部熔化,再放入生花生,待花生差不多熟了,再放入生芝麻,滾煮一會,將爆米花倒入鍋內,通過不斷攪拌讓其與糖漿、花生、芝麻充分融合。“生花生倒入白糖漿里干煮,熟后很爽脆,就像炒的一樣。”說起這一步驟的訣竅,鄧培興說,“一定要用生花生,這樣花生就不會因為燒得太熟、太脆而容易碎。芝麻一定要后下,不然會太焦。”
加入爆米花與糖漿、芝麻、花生拌勻。
第三步,爆米花在糖鍋內攪拌均勻后倒入長方形木框,用工具反復碾壓將其壓實,然后切塊,一個模子剛好能切120塊,很勻稱,切好后香噴噴的米澄就制作好了。米澄金黃油亮很是誘人,咬一口頓覺爽口清脆,滿是回憶。
反復碾壓壓實。
冷切后即可食用。
發展前景好
鄉村越來越好,米澄變特產火起來
“以前這個時候,村民都在排隊打米澄,很熱鬧,很有年味。”鄧培興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到春節臨近,打米澄的手藝人就會入村為村民打米澄。
從一個排隊等打米澄的少年,到打米澄的手藝人,打米澄對鄧培興而言就是鄉愁,也是家鄉的烙印。打米澄這門手藝,他是從老一輩那里傳承下來的。下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濺明說,在下村村家家戶戶都會打米澄這門手藝。上世紀90年代,每年臘月二十,村里的男子都會三兩組合騎著自行車,帶著工具到別的村子去打米澄,多掙點錢,讓新的一年過得更加殷實、寬裕。
米澄。
鄧濺明也是打米澄的一把好手。那時,每到春節臨近,他都騎著自行車一路打米澄,一直打到河源,一出去就是10天,到了除夕當天才回家過年。“那時加工費1元一鍋,后面漲到2元,三個人一伙,回來時每個人能分到三四百元,大家都很開心。”鄧濺明說,米澄是美食,對他們而言也是一門謀生的手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打米澄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鄧濺明說,現在過年糖果、餅干很多,米澄也不再是春節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年貨了。不過,仍有一部分手藝人在堅守著,鄧培興就是其中一個。
米澄成下村村特產。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熱鬧起來了,打米澄又漸漸火了起來。鄧培興說,近幾年,外地游客多了,不少人沖著米澄這口家鄉味道找到他。下村村還將米澄(米糕)作為當地的旅游特產進行包裝。“百千萬工程”落地實施,下村村變得更美,周邊地區的鄉村游也旺了起來。比如在新作塘花海,鄧培興現場打米澄,成為一種文化展示,吸引了游人圍觀,并紛紛下單購買。“多的時候,一天有幾千元收入。”鄧培興高興地說,鄉村越來越好,村民致富路子也越來越寬,這是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給村民帶來的最大最實在的紅利。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湖鎮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