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80后“橋東魚哥”葉泳昌返鄉創業開設魚菜館
魚菜飄出地道“惠州味”
“我想把小時候嘗過的惠州河鮮味道,都分享給街坊和游客。”在惠州市區橋東街道朱屋墩巷一家餐飲店,年過不惑的葉泳昌在廚房里搗鼓著各種魚菜、魚湯,香味溢出,顧客盈門。
隨著水東街文旅商圈日漸火爆,近年來到橋東品嘗美食的游客紛至沓來。去年底,在外工作多年的葉泳昌回到惠州,用自家店鋪開設“銘洺鮮”餐飲店,主打地道惠州魚味,研發數十種菜式,受到街坊和游客的歡迎,他還被稱呼為“橋東魚哥”。
葉泳昌在做魚湯炒面。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自小喜歡吃魚鉆研美食
橋東是千年歸善縣城所在地,人文和生活氣息濃郁。走進這家小而精的餐飲店,撲面而來的是清新氣息,玻璃門臨街而開,大門角落擺放著魚簍,伴有綠植,屋頂懸吊魚形燈罩,大堂擺放數張原木餐桌,墻上貼著一張張彩紙,用毛筆正楷謄寫,一張紙就是一道菜式,“鮮魚湯”“鯪魚丸湯”“炭火柴魚花生粥”“鯽魚茵陳湯”“天麻魚頭湯”……
每當有顧客入門,葉泳昌便熱情迎接,為客人下單、端菜,穿梭于餐桌與廚房之間。葉泳昌的店是自家房子,一樓店面,樓上住人。店面雖小,他的夢想卻不小,他想在惠州做一家獨一無二的以魚菜為主的餐飲店,讓世人知道惠州河鮮的美味。
“我從小喜歡吃魚,因為橋東魚多。”葉泳昌說,橋東地處東江、西枝江邊,河鮮無數,每天上午,漁民們都撈出新鮮漁獲到岸上銷售,有鰱魚、黃角魚、鯰魚、鯉魚、鯽魚、河蝦等,購買河鮮的市民絡繹不絕,熱鬧無比。小時候,他家人常煮魚吃,特別是祖母做的鯪魚湯和魚頭粉,香濃順滑,營養美味。在葉泳昌看來,魚,是他成長路上的美味,也是他通過舌尖體驗到的人情味、惠州味。
長大后,葉泳昌喜歡鉆研美食、學習廚藝,對魚愈加上心。他曾到龍門南昆山等地工作,品嘗到了鮮美的野生山坑魚,也遇到了在南昆山長大、后來成為妻子的鄒淑芳;他曾到佛山順德去吃魚,驚訝于當地魚菜的百般花樣;他看著電視、對著菜譜在家煮一鍋魚鮮,讓妻子品嘗。葉泳昌生活已經離不開魚。
夫妻創業開店推廣惠州魚菜
葉泳昌做過幾份工作,過著打工人的生活。年逾四十,他想自己創業,于是將目光落在自己最拿手的魚上面。
最近幾年,他看到,橋東水東街相繼拿到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兩塊“國字號”招牌,人氣越來越旺,吸引不少本地人投身文旅行業,如經營特色美食、文創產品、休閑茶飲等。
在和妻子商量后,葉泳昌決定用自家店鋪開家小餐飲店,一來方便孩子在城里讀書,二來可以在家門口做生意,另外還能將夫妻倆對魚的理解變作美食向顧客推廣。提起店名,葉泳昌笑著說,店名喚作“銘洺鮮”,“銘洺”來自兒女名字,各取一字,“鮮”就是特色。
葉泳昌說,他家的餐飲店有數十種魚菜及魚湯、魚粥,家魚的基本菜式都能做,還有釀鯪魚、欖角蒸鳊魚、魚雜煲等特色菜,特色小吃炸魚皮、魚餅、魚丸、涼拌魚皮、魚湯雞蛋羹等制作精良,其中很多是惠州傳承多年的河鮮美味。
“我在橋東走了一遍,都沒有找到一家主營惠州味道的魚菜館,特別是批量賣魚湯的餐館。”葉泳昌表示,他的湯類別出心裁,用去骨的鯽魚、鯪魚慢火熬煮,香濃美味,還可以搭配魚丸、枸杞等,呈現不同口感。在別的餐館,顧客要喝魚湯,可能要讓店家殺魚煲湯,而在他的店里,魚湯直接可以用碗盛。“你在別處,50元買一條魚煲湯,我這里5元就可以喝上一碗香濃的魚湯。”
葉泳昌的餐飲店主打街坊、游客生意,定位物美價廉、人間煙火味,所有魚類食材都是從水庫、河里撈出,以保證新鮮美味。店里的營業時間涵蓋早中晚三餐,還有不定時的網絡訂單,葉泳昌和妻子一天忙碌不停,像呵護孩子成長一樣呵護著他們剛創辦的小店。
這家小而精的餐飲店,吸引了不少顧客目光,品嘗美味的人日漸多了起來。市民利強說,“一次性品嘗這么多的魚菜,特別是美味的魚湯,這樣的店鋪在惠州確實比較少。”
葉泳昌的小店,漸漸積累了名氣。有時候晚上被朋友包場,變成私房菜館。一群朋友在臨街店面,圍爐吃人間鮮味,談論人生百味,成為靈動街景。
葉泳昌表示,小店剛起步,未來的創業路還很漫長,他還需要不斷拜師學藝、創新菜式,讓更多的地道惠州味,尤其是美味魚湯長留橋東街巷。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