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政府工作報告有關“三農”內容引發惠州農業戰線熱議
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譚琳 陳春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今年全國兩會,“三農”工作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引發惠州廣大農業工作者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
抓好糧食安全 建設和美鄉村 壯大富民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是全省糧食主產區之一,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首先要抓好糧食安全這件頭等大事。市農業農村局始終堅持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系統謀劃落實。接下來,該局將繼續開展糧食穩產保增行動,通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建后管護長效機制、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組織開展單產提升行動、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意愿等,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全力以赴保障糧食生產,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
“作為‘三農’工作者,我們倍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干勁。”上述負責人說,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實施鄉村產業發展提升行動,系統推進產業振興。通過構建優勢特色主導產業、持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強化鄉村產業用地和資金等要素保障,實施海洋牧場建設行動等,全面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接下來,我們將堅決扛起鄉村振興牽頭抓總職責,以新擔當新作為,為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三農’力量。”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推動博羅縣典型縣及5個典型鎮、50個典型村亮點打造,點、線、面設計打造一批可看可學的工作亮點,各縣(區)再選育一批典型鎮村,實現滾動選樹、梯隊培育。同時,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在惠州落實省擬安排的一批以組建鎮村發展公司、推行鄉村職業經理人等為內容的試點示范項目。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內容,該負責人表示,惠州將全面落實林長制,推動“四旁”“五邊”綠化美化大提升,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備足綠化所需樹種和苗數,讓綠色始終成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最靚麗的底色。同時,持續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農村污水治理、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等重點工作,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落實“三線”下地,保持干凈整潔,搞好綠化美化,不斷提升惠州鄉村顏值。
探索村企合作 提高集體收入 實現強村富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集體產權、集體林權、農墾、供銷社等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報告更堅定了我們發展的信心、決心。”惠州市百果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秘書長陳海強告訴記者,百果里公司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目前,惠州市百果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借鑒陜西袁家村、浙江安吉的鄉村文旅發展經驗,通過整村改造的方式,盤活城西村1100平方米閑置農房和720平方米閑置宅基地,建設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包括田園特色民宿、鄉村咖啡館、生態采摘園等項目,打造鄉村旅游新標桿,滿足惠州及周邊城市的市民休閑度假需求。城西村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8萬元、村民小組集體收入31.7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隨處可見的花草景觀和墻繪壁畫,其設計思路大多來自城西村人,村里有很多手藝人從事木匠、建筑等工作,城西村于2019年4月成立了廣東省首個村級行業協會——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增加村民經濟來源。
“報告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信心。”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黨總支部書記劉紅蘭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墨園村打好植綠、人居環境整治、農房風貌管控提升“三大攻堅戰”,推動鄉村日益綠起來、凈起來、美起來。為進一步探索和推進典型村培育項目,去年底,該村成立了惠州市墨園強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對墨園村產業與資源進行統一策劃、開發、運營、管理,進一步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以產業振興賦能鄉村振興。由該公司打造的“墨園印象咖啡營地”“墨園有禮品牌運營中心”“等風來茶野小館”“稻田小火車”等文旅項目,在今年春節期間為村集體帶來超16萬元的收益。
“強村富民是我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最終目的,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美村、趣村、育村、強村系列行動,提升鄉村美感、開展深度研學尋寶計劃、培育招募合伙人、打造強村文旅產業,努力實現強村富民。”劉紅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