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微紀錄片《“農”有財——外國留學生講述龍門農民畫創新發展的故事》上線并在海內外推送
展現龍門農民畫特殊魅力
當外國留學生妮卡“碰”上惠州非遺——龍門農民畫,這項傳統藝術讓她驚喜連連、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實地采風觀摩。
近日,由廣東財經大學出品的微紀錄片《“農”有財——外國留學生講述龍門農民畫創新發展的故事》上線。這條8分半鐘長的短片以外國留學生妮卡的獨特視角,講述龍門農民畫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的故事,在海內外推送后,好評如潮。
《“農”有財——外國留學生講述龍門農民畫創新發展的故事》微紀錄片拍攝現場。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黃克鋒 攝
高校賦能龍門農民畫
2023年8月,廣東啟動實施百校聯百縣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行動,省內百家高校院所與109個涉農縣(市、區)結對共建,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雙向奔赴、合作共贏。其中,廣東財經大學與龍門縣結對共建,為龍門實施“百千萬工程”注入新的動能。
龍門農民畫是一張亮麗的廣東文化名片,以色彩明艷、構圖飽滿、夸張變形的獨特藝術風格,濃墨重彩渲染人們豐富多彩的勞動和生活,成為現代民間繪畫門類中的一個獨有畫種,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民俗價值和市場價值。2015年2月,龍門農民畫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近年來,龍門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傳承和發展龍門農民畫,將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成為體現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龍門農民畫衍生出絲巾、雨傘、衣服等多種文創產品,展現龍門文化產業的無限活力。
新年伊始,針對龍門農民畫非遺保護與傳承需求,廣東財經大學派出師生到龍門拍攝《“農”有財——外國留學生講述龍門農民畫創新發展的故事》微紀錄片。
片中,廣東財經大學留學生妮卡在一次展會上初見龍門農民畫風格的衣服,她戴著剛買的絲巾愛不釋手,迫不及待想去了解這種畫作的前世今生。妮卡隨后到龍門,邂逅龍門農民畫老畫家王漢池,在客家山歌悠揚豐富的曲調中了解到王漢池的創作源泉:一首山歌一幅畫,把客家文化和農民畫結合起來。接著,妮卡拜訪龍門農民畫協會會長、年輕畫家鐘永廉,觀摩畫作的獨特技法,了解紙筆的神奇結合。最后,妮卡通過龍門農民畫微信表情包、農民畫裝點的園林庭院探尋傳統文化的發展之路。
此次龍門行讓妮卡對中國傳統文化、龍門農民畫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說:“龍門農民畫經過50多年的創新發展,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融合,不僅傳承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推動了鄉村經濟的蓬勃發展。”
留學生妮卡到龍門尋畫。
留學生講述嶺南鄉土藝術
執行此次影像創作任務的是廣東財經大學網絡傳播學院赤沙傳媒“留”影南粵團隊,先后榮膺團中央2023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團省委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優秀示范項目團隊和優秀品牌團隊。該團隊曾于去年夏天到博羅觀音閣拍攝《Hi,觀音閣——外國留學生講述廣東省惠州市觀音閣鎮高質量發展故事》系列微紀錄片,在多個平臺播出,廣受好評。
微紀錄片《“農”有財——外國留學生講述龍門農民畫創新發展的故事》的導演為廣東財經大學網絡傳播學院副教授鄒蔚苓,曾在英國BBC和廣州電視臺任記者、編導十年,專題片攝制經驗豐富。她表示,用外國留學生獨特視角講述已是團隊成熟模式與品牌,但在8分半鐘內采用“留學生文化體驗講述+農民畫知識信息線+農民畫產品創作故事線”三線結合來呈現龍門農民畫豐富內容,讓觀眾入腦入心,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
“在內容上,不僅科普龍門農民畫淵源、題材與技法,更不回避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農民畫)面臨的發展困境及如何破局的問題!编u蔚苓表示,她自定義這部片是新聞專題片,在努力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據悉,該微紀錄片先后在團省委、廣東財經大學公眾號刊播,并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省內多家媒體的視頻平臺播出,美國YouTube等海外視頻網站也紛紛轉載,進一步提升了龍門農民畫的知名度、美譽度。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