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座生態麗城與工業新城,但山區和沿海沿江地區發展存在不平衡,當前正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龍門縣永漢鎮和惠東縣白盆珠鎮,都入選了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并在日前公布的2023年度省實施“百千萬工程”考核評價結果中被評為優秀。兩個鎮旅游資源豐富,康養旅游產業發達,對于如何培育好典型鎮,兩個鎮都有各自的破題妙招,在“鎮委書記打擂臺”節目中,兩位“百千萬工程”的“一線施工隊長”一一分享。
本期節目主持人是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張子俊,對話嘉賓是:
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黨委書記 肖開斌
惠州市惠東縣白盆珠鎮黨委書記 劉健鋒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注冊城鄉規劃師 蔣麗
廣東溫泉行業協會副會長、惠州市南昆山云頂溫泉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振波
惠州市春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夏祥禹
“對照考核指標,補短板強弱項”
典型鎮培育重責在肩、大有可為
主持人:不久前,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召開,想問問兩位書記,最大的感受是怎樣?
肖開斌:最深刻的感受是,大會進一步指明典型鎮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將以更加奮進的姿態,投入“百千萬工程”的建設中。
劉健鋒:大會給我們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氣,下來,為了加快迅速落實會議的精神,我們將做好四方面,首先是對標先進,第二是捋清思路,第三是明確任務,最后是加快落實。
主持人:入選了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是否有壓力?
肖開斌:入選典型鎮,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對于典型鎮的創建,我們很有信心把這個任務完成。按照這次省里推進會部署,我們會繼續以小城市的標準打造鎮村現代化建設的樣板。
劉健鋒:作為一個山區鄉鎮,有幸入選典型鎮,我們感覺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確實感覺壓力還是蠻大的,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這也是白盆珠謀求發展、尋求突破的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因此我們在深感重責在肩的同時,更覺大有可為。
永漢鎮。
主持人:兩位書記可以互相提問,交流經驗。
肖開斌:白盆珠鎮如何調動群眾參與“百千萬工程”,形成合力?
劉健鋒:我們推行“2345”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系列活動。“2”就是黨員評星定級和村民積分管理兩個積分制;“3”是每周三動員黨員干部、志愿者開展人居環境大整治;“4”是共建“四小園”;“5”是連續三年開展五星衛生戶評比。
劉健鋒:永漢鎮準備以小城市的標準來規劃打造中心鎮,永漢鎮將如何推動建設?
肖開斌:按照小城市的標準建設中心鎮,需要滿足一定的經濟社會人口規模的要求。永漢從幾方面做出思考。
一是高標準編制永漢綜合發展規劃,強化土地保護利用,盤活土地,根據區位優勢打造主題片區。同時,抓好招商引資,壯大康養文旅新興產業集群。
二是打造鎮村現代化建設的樣板。抓住政策機遇,對轄區多條國道、省道進行擴建,建設智慧停車場,重點打造“永漢生活”的品牌等。
白盆珠鎮。
“考慮產業的適配性和互補性”
打造豹貓小鎮IP,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主持人:今年永漢鎮增龍路段的豹貓“出圈”,豹貓IP是怎么想到的?打造過程中如何引進社會企業投資?
肖開斌:我們以打造兼顧辨識度、時尚感和實用性的特色小鎮為目標,實施增龍路段提升改造。從南昆山現存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汲取形象靈感,打造名為“漢寶”的貓咪IP,并將其融入城市場景,升級為“豹貓小鎮”。
永漢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汲取靈感,打造文旅IP并融入城市場景,升級為“豹貓小鎮”。
在典型鎮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與企業共商共建,主動對接投資企業召開座談會,簡化審批流程,完善基礎設施,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同時,對升級業態的商戶門面,由政府資助外觀建設,并實行相應資金獎補。另外,積極拓展市場,與周邊縣鎮村合作,打造文旅產業鏈。
近年來,永漢鎮引進了威士忌、生態旅游等多個產業項目。引進產業時,我們都是考慮產業的適配性和互補性,同時注重企業的環保措施和排放標準。比如,引進云頂威士忌酒廠項目,將制造業與旅游業融合,目標打造成國家4A級工業旅游景區。
主持人:白盆珠鎮也是惠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你們是怎么來打造?
劉健鋒:我們擬定了以“三水兩茶一窯址三個節點”的思路來打造。白盆珠有三個水資源,一是西枝江,二是白盆珠水庫,三是珍貴的溫泉水。“兩茶”是惠州的地理標志—巖茶,以及有500多年歷史的橫坑茶;“一窯址”,白馬窯是廣東最大的青瓷古窯址。
白盆珠鎮擁有粵港澳大灣區最大水庫,其仿佛一塊巨型綠寶石,鑲嵌在群山之中。南方+記者 梁維春 攝
今年,我們要寫好考古小鎮這篇文章,加快建設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陶瓷標本庫房,規劃建設國家級的白馬窯遺址公園,推動考古小鎮系列文旅項目。
主持人:白盆珠位于山區,經濟總量不大,發展的限制條件較多,如何實現突破發展?
劉健鋒:我們以“山湖毓秀·康養休閑”為總體定位。首先發展特色旅游,引進14家高端的溫泉酒店和民宿,充分利用高品質水資源,引入天然引用水廠,培育“蓮花山泉”品牌;聚焦物流經濟,建設山貨出山冷鏈物流中心,破解山區農副產品銷售難題;開發清潔能源,有序推動光伏、水利、儲能電站等新型能源項目建設。
主持人:現場的企業家有什么訴求?
葉振波:永漢的溫泉資源非常好,游客量很大。如何解決交通堵塞問題?未來能否提供更多的景區?
肖開斌:2022年12月,省委吹響了“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號角。我們利用這個機遇,將永漢鎮所有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打造。永漢會利用專項債,還有利用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這個政策“工具”,將資金來源籌措好,將市政設施做好,并將游客引流到農村里面。
夏祥禹:白盆珠未來在旅游基礎設施、產業規劃落地有些什么推進計劃?
劉健鋒:一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多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等。二是以土地盤活作為支撐點,城鎮開發邊界有彈性發展區391畝,還有農村建設用地存量1329 畝,能夠充分的解決我們項目用地的需求。
“一商鋪一設計,避免千篇一律”
深度推進生態與人居融合發展
主持人:永漢的主街都在進行提升,過程中如何避免千篇一律?
肖開斌:我們以“微改造”為總原則,堅持“一商鋪一設計”,與群眾充分溝通,通過優化空間、精致立面、規劃色彩、提升燈光,來重塑街區視覺界面,改善居住環境與游覽體驗。此外,我們還重視街道的公共空間設計,如口袋公園、墻面涂鴉,燈光投影等。
永漢鎮對鎮內入口通道、綠美生態小公園等節點進行一體化設計與提升,讓圩鎮美起來。
主持人:白盆珠鎮生態很好,還需要提升人居環境,兩者如何統籌推進?
劉健鋒:我們第一是在“點”上抓行動。強化水源保護,與水庫管理局和蓮花山保護區建立聯合巡查機制。第二是在“線”上抓延伸,以西枝江水道、S356省道作為軸線,開展植樹造林、升級綠美公園、建設環江綠道。采取網格采用網格化的這個管理,深度推進生態與人居的融合發展。
主持人:聽完兩位書記的闡述,專家對兩個鎮有什么想提問的?
蔣麗:最近,廣東提出環“兩山”示范區規劃,永漢打算怎么融入其中尋求發展?
肖開斌:永漢是在南昆山的核心區,廣河高速和汕湛高速穿鎮而過,我們的發展重點是承載康養、森林、溫泉這三大產業的進駐。目前通過高規格的設計,并利用鎮村的集成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政策“工具”,將全鎮土地整合完畢,進一步迎接產業導入。
蔣麗:在農業發展方面,白盆珠有沒有進一步的思考?
劉健鋒:惠東6個山區鎮農業總產值大,但缺少物流中心,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我們利用高速公路離白盆珠鎮區僅6分鐘車程的優勢,打造“山貨出山”冷鏈物流中心,啟用后將帶動農民增收。
白盆珠鎮打造形成“兩茶一柑一沉香”特色作物產業,因地制宜謀劃“美麗經濟”。白盆珠鎮供圖
主持人:專家對兩個鎮發展有些什么建議?
蔣麗:永漢鎮可以考慮樹立產業鏈發展的思想,結合廣東省環“兩山”示范區的規劃,以建設世界級康養中心為目標,力爭成為全省甚至全國網紅康養打卡地。
白盆珠鎮應堅持農業和旅游業兩條腿走路,以產業鏈發展為指導思想。農業方面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旅游方面要對全鎮的旅游發展進行全局規劃設計,打造成珠三角地區甚至廣東網紅賽事打卡地。
“把人氣轉化為消費力”
加快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增長點
主持人:永漢坐落于南昆山腳下,南昆山每年有特別多游客,怎么樣才能吸引、留住游客?
肖開斌:人留下來后必然是消費,我們通過每年舉辦溫泉節、汽車拉力賽,以及煙火晚會等,把游客留下來消費。
同時,我們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的整體形象和品質,例如優化交通網絡,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同時,項目落地離不開用地和規劃,我們通過典型鎮建設規劃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鎮村集成規劃等措施,謀劃布局全鎮216平方公里,組團式發展,為承接項目時刻做好準備。
永漢擁有優質的天然溫泉,轄區內已有眾多景區及星級酒店,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主持人:白盆珠鎮現在環馬、露營等新業態,對于這些新業態考量怎么?未來是否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劉健鋒:我們會想方設法、竭盡全力扶持新業態,幫助他們依法依規用地、經營。目前,我們也根據發展態勢,著手做旅游方面新業態的規劃。
主持人:在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方面,兩個鎮有什么經驗?
肖開斌:我們永漢鎮的低冚村走在前列。低冚村是有三個特色,一是“紅加綠”,二是閑置用地的盤活,三是產業用地的利用。我們將舊學校、舊村莊以及閑置空地盤活,引進企業打造高端民宿,村里組團形成一定產業。
劉健鋒:去年白盆珠鎮所有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突破20萬元。一是文旅結合,打造“觀光+采摘+康養”的鄉村旅游。二是村企合作,成立合作社,推動土地流轉。三是盤活資源,打造高顏值的網紅市場。另外還堅持產業帶動、適度激勵。
白盆珠鎮堅持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兩手抓”,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南方+記者 梁維春 攝
主持人:最后,請兩位鎮委書記再次推介下所在鎮。
劉健鋒:灣區桃花園,五彩白盆珠。我們熱情歡迎各位企業家、各位朋友到白盆珠投資發展、休閑旅游。
肖開斌:今天的永漢魅力無窮,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多彩永漢。耳聞目睹不如身臨其境,歡迎更多的朋友來永漢,相信您會和我一樣喜歡上這座別有韻味的小城。
【出品】南方日報 南方+客戶端
【總制片】郎國華
【總策劃】王溪勇 王海軍 林煥輝 陳戈 曹斯
【編導統籌】彭琳 黃進 石磊
【視覺統籌】張由瓊 李細華 張哲
【執行統籌】柯鴻海 羅銳
【主持】南方+記者 張子俊
【采寫/腳本】南方+記者 黃進 張子俊 林文通 烏天宇
【拍攝】南方+記者 石磊 張由瓊
【剪輯】南方+記者 楊奇
【海報】程子宜 丁薇薇 譚唯 潘潔
【運營】丁曉然 尤立川
【智庫支持】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縣鎮村高質量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