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政協專題議政“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答好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萬億工業大市”惠州,傳統產業的基本盤怎么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分析數據顯示,智能家電制造業、建材業、食品工業、家具制造業、制鞋業和紡織服裝業是我市六大優勢傳統產業。2023年,我市六大優勢傳統產業有規上企業1352家,占全市規上企業的30.2%;實現工業總產值2041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7.9%。對工業家底厚重的惠州來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繞不開的發展命題。
如何答好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這道“新課題”“必答題”?人民政協責無旁貸。今年,市政協按照市委部署,市、縣(區)政協聯動,開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調查研究,以家具制造業和食品工業為重點進行協商建言。日前,市政協召開常委會會議,就該專題開展議政協商,政協委員、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尋良策。
突出創新引領,全力培塑傳統產業發展優勢
來自名博(惠州市)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1.3萬套自由組合式沙發是亮相今年巴黎奧運會的“惠州制造”之一,而贏得奧運會組委會采購組認可的,正是其產品的低碳和創新設計。
在名博(惠州市)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沙發、床墊等家居產品琳瑯滿目,這些產品融入智能元素,消費者可根據個人喜好、身體特點等調整角度,提高舒適度,感受新技術給傳統產業帶來的變化。這是惠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對于家居企業而言,應當加強創新設計,增強功能性、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采用環保材料和生產工藝,努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會上,惠陽區政協委員、名博(惠州市)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鐘穎麗結合企業實際,就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提出建議。
近年來,惠州東進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全產業優化升級,通過開發高端化產品、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創新商業模式等,推動企業向“新”攀“高”,不斷培塑發展新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從生產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向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轉變。
市政協常委、惠州東進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何燕航認為,傳統產業之所以“傳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老化,生產效率較低,“通過傳統技術和新興技術的融合創新、改造傳統產業生產流程和工藝技術,有助于傳統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產業優化升級、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博羅縣政協委員、惠州左右家私有限公司項目發展部主任陳文兵建議,在技工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等開設家具專業,鼓勵校企合作,讓家具龍頭企業與學校簽訂定向合作協議,依托定向培養、共建實訓基地等,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
加強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實力
實際上,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之間絕不是“涇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深耕細作傳統產業,為企業搭建良好平臺,在推進產業鏈供需對接、產品品牌塑造和市場開拓等方面讓企業少走彎路,就能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實力。
近年來,由中國供銷集團、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和惠州市聯合實施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進展順利。截至今年7月,該基地累計投資35億元,集聚了糧油應急保供、智慧冷鏈、食材食品加工等6個功能;注冊企業77家,已進駐投產運營33家,涵蓋央廚預制菜、蛋制品、糕點、肉制品、速凍食品、水產制品等行業。
“惠州農業和食品加工業要加速與基地鏈接,充分發揮基地現代農產品加工集群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食品加工產業升級。”市政協委員、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企業指導部副部長張璧表示,惠州市肉禽蛋、水產品、甜玉米等優勢農產品及太空辣椒、紫色馬鈴薯、巖茶等優特農產品,均可對接基地食品加工企業,構建產地直銷體系。
針對惠州特色食品推介推廣,市政協委員、勁家莊(惠州)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洪長春建議,建設一個惠州食品專業展銷廳,多舉辦食品展銷會,集中推介惠州特色食品,加強惠州食品行業商會組織建設,推動食品行業發展規劃、食品生產標準的制定和落實。同時,深入挖掘惠州特色農產品,打造食品行業全產業鏈條,形成高價值、市場廣闊的農特產品產業格局。
“堅持商貿帶動、設計驅動、品牌提升,推動‘惠州制造’走得更遠。”惠陽區政協委員,惠州市家具行業協會會長、華葉家博園董事長黃錦標建議,在全國及全球的行業優質展會上推廣“惠州制造”,通過政府組織、行業參與,以建設惠州城市形象展館的形式,為企業提供展示平臺,讓惠州產品暢銷全球。
強化支撐保障,全面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惠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除了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外,強化支撐保障,促進各類優質要素向傳統產業順暢流動顯得至關重要。
“當前應著力推動家具制造業和食品工業不斷優化升級、做大做強,引導、幫扶建材業、紡織服裝業和制鞋業轉型升級,支持智能家電制造業延鏈、強鏈、數轉智改升級。”會上,市政協課題調研組提出了“分類施策有序推動轉型和優化升級”的思路。
“堅持高端化升級、智能化轉型、綠色化發展,推動家具制造業做大做強;找準切入點,加快做大食品產業規模;選樹行業標桿,打造服裝制鞋區域品牌……”按照上述思路,市政協課題調研組提出了具體建議。
協商現場,針對企業的呼聲和政協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有關職能部門作出積極回應,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油鼓勁。
“沒有一成不變的傳統產業,只有因循守舊的傳統思維,傳統產業更需要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廖巍表示,惠州一直高度重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出臺了全流程的鼓勵政策,如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設備更新和技術更新提供獎勵等。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未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廖巍表示,接下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以數字化智能化為重點,在企業融資、搭建平臺等方面進一步做好服務,全面推動惠州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能否煥發新的生命力,與技術賦能密不可分。市科技局副局長鐘參云表示,將加大對傳統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向傳統領域轉移轉化、傳統產業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在傳統產業中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近年來,惠州圍繞“惠東女鞋”“農業食品”等優勢傳統產業,從強化政策支撐、加強商標和品牌建設、深挖培育地理標志發力,助推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楊期剛表示,接下來將持續釋放知識產權動能,圍繞質量品牌打造、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和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服務等方面,開展灣區標準、灣區認證活動及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推進標準、商標品牌和地方標志建設,助力惠州優勢傳統產業做大做強。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謝寶樹 通訊員肖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