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創新探索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一體化改革
“一把掃帚”掃出高效和滿意
清晨的龍豐早市,攤位上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期間,有的環衛工人負責清掃大街小巷,有的專門負責收運垃圾,時刻保持早市環境整潔有序。
“換作以前都不敢想,哪怕有工人清掃,還是有‘漏網之魚’!奔易≡缡兄苓叺木用駝⒂郎袊@,如今不僅街面干凈清爽,就連路名牌、公交站亭都煥然一新,讓人心情愉悅。
龍豐早市的“大變樣”,得益于惠州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改革。
去年以來,針對環衛作業“多頭管理”積弊、垃圾處理行政區劃壁壘,惠州堅持系統觀念,從“垃圾清掃、資源配置”破題,創新探索“一把掃帚掃到底”、垃圾處理設施共享等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一體化改革,有效整合市直部門和縣(區)職能力量,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全力打造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
從多頭管到統一管
“一把掃帚掃到底”破解“九龍治水”
惠城區是惠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特別是中心區鎮街多、人口密集。然而,中心區范圍內環衛作業工作涉及市、區兩級共7個不同部門的共同管轄。
比如,一條主干道上,市環衛部門管路面路牙、園林部門管綠化帶、公安部門管護欄、交通部門管公交站臺、城管部門管“牛皮癬”、民政部門管路名牌,而中心區的部分主次干道、所有內街小巷的環衛作業,分別由市環衛部門和惠城區負責。
“九龍治水”“多頭管理”容易造成“真空地帶”,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時有發生,導致服務效率低、資源配置不高等問題。
“各部門各管一攤,清掃時間不同,存在‘打亂戰’,總有不干凈的地方。”市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主任王強告訴記者,市、區兩級保潔區域還出現管理交界、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等現象,并且作業標準不統一。
問題所指就是改革所向。今年4月份,“一把掃帚掃到底”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改革啟動,整合市、區兩級環衛作業項目,把分散在7個職能部門和縣(區)的環衛作業工作歸攏到市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同時將惠城中心區主次干道、內街小巷、交通護欄清洗及小廣告清理等納入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項目,實現惠城中心區環衛作業一體統管、同城同標。
清潔車在清洗護欄;葜萑請笥浾邨罱I 攝
“為解決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問題,我們實行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項目市場化服務改革!蓖鯊娊榻B,市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將保潔區域從原來的32個標段壓縮為江北、江南2個標段。同時,通過公開招投標方式,將原來的12家保潔公司精簡為2家,實現“一個標段、一家公司、一套標準、一個作業時間”,環衛保潔質量顯著提高。
據介紹,“一把掃帚掃到底”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改革啟動至今,已節約財政資金9000多萬元,預計3年可節省財政資金2.8億元。
“一把掃帚掃到底”,不僅扮靚了城市門面,同樣也讓老舊小區的居民受益。
環衛工人在老城區打掃衛生。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位于惠城區河南岸中心市場旁的螺子湖中心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外來流動人口多、長時間物業管理缺失等,導致小區衛生環境不佳,小區居民意見頗大。
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改革實行兜底保潔。這不,市場化服務公司迅速接管了螺子湖中心小區等無物業小區的保潔服務。
如今,小區有保潔員了,背街小巷、衛生死角有人管了,連家門口的犄角旮旯都掃到了……一件件小事“掃”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螺子湖中心小區的變化,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們住在樓上,樓下就是門面,小區干凈了,生意比之前好多了!痹谛^經營美甲生意的老板娘說。
伴隨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改革工作推進,惠城中心區環衛作業工作從“多頭粗放”管向“統一精細”管轉變,破解了“多頭管理”、“真空地帶”、推諉扯皮積弊,“一把掃帚”扮靚城市高顏值、刷出城市新能級。
從粗放運到精細算
創新設施共享模式解決垃圾運距過長難題
在惠州,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惠城區江北街道的生活垃圾拉到博羅縣焚燒處理;博羅縣觀音閣鎮的生活垃圾又拉到惠城區焚燒處理;惠城區水口街道的生活垃圾拉到惠陽區焚燒處理……
惠州生態環境園。
為啥自家垃圾不在所在縣(區)焚燒處理?原來,屬地生活垃圾運往當地縣(區)垃圾焚燒廠處理并不劃算。
例如,按照行政區域劃分,惠城區水口街道的生活垃圾,經中轉站需運往惠城區蘆洲鎮的惠州市生態環境園,運輸行駛距離約48公里。同樣,如果該車生活垃圾運往惠陽環境園,行駛距離只有38公里,足足縮短了10公里運程。
“別看這小小的10公里,來回就是20公里,運輸車一天需要往返3次,能節省60公里,每月下來至少省了1200公里!蓖鯊姼嬖V記者,此前受限于行政區域劃分,屬地的垃圾只能由當地的垃圾處理廠處理,不少鎮街存在運距過長、運費過高的問題。
在惠城區、惠陽區和博羅縣,類似水口街道這樣的生活垃圾運輸距離過長的鎮街多達12個。
問題怎么解決?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以市容和環境衛生一體化的思路破題,打破行政壁壘、統籌縣(區)資源,按照“市級統籌、縣區落實,等量置換、就近處理,跨區協同、適度補償”的原則,創新實施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區域統籌設施共享,就近調配焚燒惠城區、惠陽區、博羅縣3個縣(區)的生活垃圾。
惠州生態環境園內,工作人員在中央控制室監控焚燒情況。
改革帶來哪些好處?王強介紹,首先,實現跨區域等量置換、就近處理。比如,惠城區小金口、江北街道每天轉運200噸生活垃圾就近到博羅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單車單程運距平均減少15公里。同時,博羅縣石壩鎮等7個鎮每天等量轉運200噸生活垃圾到市生態環境園處理,單車單程運距平均減少21公里。
另外,統籌配置各生態環境園垃圾處理能力。比如,惠城區三棟鎮、馬安鎮、水口街道,每天300~500噸生活垃圾就近轉運至有富余能力的惠陽環境園焚燒處理。
生活垃圾區域統籌設施共享不僅是一筆經濟賬,更是一筆民生賬。
“我們精打細算對垃圾處理資源合理統籌規劃,縮減垃圾運輸里程和轉運費用!蓖鯊娊o記者算了一筆賬:改革后,解決了部分鎮街生活垃圾運距過長、運費過高等問題,今年實施以來已節省財政資金770余萬元。同時,極大地降低了垃圾運輸距離過長帶來的社會管理風險、交通運輸風險、環境污染風險和噪音擾民風險,不斷增強了市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 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