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千年東坡·萬象鵝城”惠州東坡文化大講堂第六場開講
深入解讀東坡超然思想
惠州日報訊 (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巧朋 李志龍)在蘇軾的眾多詩文中,“月”字頻繁出現,他喜歡借月訴說關于鄉情、愛情、友情、親情的人生感悟,其寫于山東密州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更是被譽為“中秋第一詞”。那么,蘇軾與密州,有什么樣的淵源和故事?
近日,“千年東坡·萬象鵝城”惠州東坡文化大講堂第六場活動在惠州博物館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山東諸城市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兼超然臺蘇軾紀念館館長、濰坊市蘇軾文化研究會會長喬云峰受邀開講,他以《明月千年照密州——密州蘇軾與諸城蘇軾文化概說》為題,為惠州市民和東坡迷帶來一場精彩講座。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二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太守。這是蘇軾第一次主政一方,“滅蝗”“祈雨救旱”“治盜”“救治棄嬰”“為民上書免秋稅”等,治績斐然。治事之余,蘇軾遍訪密州山水,這段時間是其創作上的一個高峰期。
山東省諸城市超然臺蘇軾紀念館館長喬云峰受邀來惠開講。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攝
喬云峰說,蘇軾在密州修建超然臺、創作《超然臺記》,標志著蘇軾超然思想的成熟。蘇軾在超然臺上或與其相關的重要活動都體現著豐富的超然思想。《望江南·超然臺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作等都體現了超然思想。超然臺為蘇軾超然思想的重要載體,它包括超然于黨爭和紛雜的世事,廉潔勤政,報國忠君;超然于物質條件,無往而不樂等內涵。
在喬云峰看來,蘇軾密州文學成就斐然,詞作開始自成一家,詩歌內容豐富,數量多,題材多樣,文章也內容豐富,思想性強,關注現實。以詞為例,《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是一首格高千古、影響后世的悼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開了豪邁詞派之風;《望江南·超然臺作》冠絕文壇、名震古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集中秋文化之大成的千古絕唱,它們被稱為“密州四曲”。
喬云峰表示,密州時期實為蘇軾文學創作之轉型期、成熟期和第一高峰,尤開豪放詞派,影響深遠。宋代山東密州治所在今天的諸城。
此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市博物館、嶺南書院·豐湖書院、市東坡文化協會承辦,這也是市博物館、市東坡文化協會聯合開展的紀念蘇東坡寓惠9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線上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