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3個調研組深入龍門博羅“百千萬工程”一線實地調研
城鄉面貌正深刻改變 村美民富齊頭并進
龍門縣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正深入邁進;博羅縣以實施“鏈長制”為抓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標準建設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串聯羅浮山與南昆山沿線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和民宿產業發展……
在全市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集中開會前夕,市四套班子領導及市縣鎮有關負責同志組成3個調研組,奔赴龍門縣、博羅縣開展調研。無論是推進產業園區提質增效,還是鎮村建設整體提升,抑或是打造富民興村產業,一系列可喜變化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正毫不動搖把“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縣域發展的總抓手,以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為牽引,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全面突破,奮力打造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
城鄉融合發展
提升顏值便利群眾,發展底氣更足
增江河畔,夜色璀璨。傍晚時分,調研組一行抵達龍門縣城,看到當地一些老舊街區沿街商鋪外立面已經完成改造,統一更換后的店鋪招牌,形成相對統一的明清風格,路燈、墻上氛圍燈照亮了整條街道和建筑物。
今年以來,龍門縣緊鑼密鼓開展“古城遺風,活化街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施一系列龍門縣古城街區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改造過程中特別注重突出龍門文化特色,主要進行了基礎設施、建筑主體、人居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等四大類改造,全方位提升街區環境質量。
改造后的古城煥發新活力。一位商戶表示,每天傍晚時分路燈準時亮起,吸引更多游客過來觀光消費,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街”,不僅提升了街道整體美感,還激活了“夜經濟”。
為了讓群眾能享受優質醫療,龍門縣發揮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醫防協同省級試點縣的政策利好,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改革,將“三院”合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建立縣總醫院。
走進龍門縣總醫院,調研組實地參觀遠程會診、影像診斷等項目,并詳細了解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派出管理和專科團隊全面托管龍門縣總醫院的運行情況。大家認為,該院跨區域聯動高水平醫院,補齊醫療基礎設施短板,構建覆蓋縣鎮村三級的縣域醫共體六大共享醫療平臺,可以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更多優質醫療資源。
調研組感受到,“百千萬工程”正在深刻改變城鄉面貌和格局,縣城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在博羅縣期間,調研組乘車沿途察看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施工進展,實地考察顯崗水庫驛站建設情況。
惠州規劃建設中國最美旅游公路,串聯起羅浮山與南昆山。其中,重點打造11個旅游公路項目,公路總里程約218公里,計劃2025年建成。隨著項目的推進,最美旅游公路將發生大變化,環境美與建筑美完美融合,沿線風景顏值提升,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更強底氣。
現場會提出,要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壯大縣域經濟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發展能級
推動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不斷增強縣域綜合實力。調研組走進惠州龍門產業園區,了解園區建設發展情況。
龍門縣一直堅持把惠州龍門產業園區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引擎”“主平臺”“主戰場”,吸引了眾多優質企業入駐,形成了PET新材料、廚具設備、裝配式建筑等產業集聚區,先后獲評省五星級服務園區、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在位于博羅縣泰美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調研組詳細了解基地建設和進駐企業運營情況。基地自2021年5月正式啟動以來,按照建設方案,同步推進建設、招商、運營,著力打造大灣區的“大糧倉、大菜籃、大廚房”。在基地帶動下,形成了“基地+供銷社+村集體+農戶”的聯農帶農發展模式,目前已在基地周邊建成22個供銷農場(漁場)、3個農產品綜合服務站,連接農民專業合作社26家,帶動村集體42個。
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工人們打包新鮮橘子準備發貨。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調研組還前往惠州博羅產業園區,這是惠州市打造的“3+7”工業園區之一。該園區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電子信息等智能裝備產業領域,致力打造大灣區重要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深莞惠智能網聯合作示范平臺、產城融合發展的示范園區。
博羅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博羅縣域副中心規劃,將推進園區擴容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博羅千億園區,為惠州萬億產業助力。
惠州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推進縣域經濟差異化發展,發揮特色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發展能級,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以“3+7”工業園區、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等平臺為重要載體,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持續壯大縣域經濟。
推進強村富民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增強內生動力
“我們做好產業規劃,把不起眼的地方打造成網紅點……”當調研組走進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百果里農業綜合體,當地相關負責人就開始分享打造鄉村旅游熱點的過程。
百果里是充分結合城西村苗圃場、果園、村莊等基礎資源,組織城西工匠協會一眾工匠打造出來的鄉村文旅項目。項目引進后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還一次性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而且村民每年有租金收入,并帶動當地村民就業。
龍門龍城城西村百果里農業綜合體,把不起眼的地方打造成網紅點。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調研組對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頗感興趣。作為全省首個村級農民工匠協會,該協會目前有鄉村工匠200余名,完成農房風貌品質提升約5萬平方米,有效破解鄉村“千村一面”問題。現該協會每位工匠單天工價從原來的約200元增至約400元,實現以“技”增收致富。
有調研組成員提出,要繼續發揮項目帶動作用,特別是要激活農民工匠協會作用,帶動當地工匠、村民創業和就業,把更多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通過項目帶動,發展特色種植和特色餐飲等,引進社會資本做好項目建設,給村民提供創業就業機會,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達120萬元……”在博羅縣福田鎮徐田村,該鎮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徐田村加力推進“百千萬工程”,積極發展農文旅特色產業,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模式。
徐田村位于羅浮山南麓,通過建立“村委主導、企業運營、村民共建”的整村運營機制,種植特色作物沙葛,打造品牌民宿,將古村落景點化開發建成村史館,積極舉辦菜心旅游節等文旅活動。今年國慶假期,徐田村游客超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00萬元。
走進龍江鎮廣尾村橋背村民小組,調研組實地了解龍江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情況。該鎮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探索形成整村搬遷安置、礦地修復、礦地融合等試點經驗模式。調研組了解到,我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宅基地制度、農房抵押融資等各項改革試點取得了扎實成效,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
現場會提出,要把各種要素資源充分整合激活起來,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推進強村富民增收。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