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集中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建設“3+7”產業園區
項目工地機器轟鳴 企業車間高速運轉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大亞灣開發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一期裝置全面調試,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全面動工,石化能源大項目建設正“快馬加鞭”;仲愷高新區,一批批高新電子信息產業項目緊鑼密鼓布局,“仲愷制造”超高清LED顯示屏閃耀巴黎奧運會;中韓(惠州)產業園,一宗宗優質項目加速進駐……在惠州“3+7”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建設工地熱潮涌動,企業車間生產如火如荼,處處洋溢著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動力。
大亞灣開發區連續6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名;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雙雙獲評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五星級示范基地;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首個外資項目德國佩特化工高端涂料項目簽約落戶……
近年來,惠州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把推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以“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為目標,集中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建設“3+7”產業園區。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取得新進展,7個千億級園區方興未艾,園區集聚集群效應凸顯。讓我們從幾個關鍵數據,看惠州“3+7”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背后的“秘密”。
大亞灣開發區連續6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名。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兩個70%
資源要素、產業項目加速向園區集聚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平臺“硬支撐”。
近年來,惠州堅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及其配套建設,70%以上用于“3+7”產業園區。近4年來年均工業用地供應超1萬畝,2024年1~11月全市共供應工業用地7819畝,其中“3+7”產業園區供應6253.4畝,占比80%。
與此同時,全市“3+7”產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70%,充分彰顯園區作為發展的主陣地、主引擎作用,為惠州“2+1”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自2020年以來,全市‘3+7’產業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102億元,2024年1~11月投入268.53億元,全力支持‘3+7’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所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各類資源要素加速向園區集聚,產業項目也加速向園區集聚。大項目紛至沓來,紛紛搶灘“3+7”產業園區,產業發展日新月異。以大亞灣為例,經過20多年發展,大亞灣石化區已實現2200萬噸煉油、380萬噸乙烯、500萬噸PTA的年生產能力,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通過打造“3+7”產業園區,惠州工業經濟穩步向好、韌性十足。
2024年1~11月,全市“3+7”產業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7984.3億元,同比增長7.4%,占全市71%;完成工業投資764.4億元,占全市61%;主平臺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2%,超過省下達目標(6.6%)1.6個百分點;園區產業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繼續大力實施制造業當家戰略,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狠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全力推進工業園區提檔升級;力爭到2027年,全市“3+7”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超1.6萬億元,占全市比重超75%。
四個一
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能級持續躍升
工業園區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也是惠州制造業的未來。
惠州堅持制造業當家,聚焦“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目標,按照“四個一”模式,集中資源、集中精力推動產業向園區集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何為“四個一”模式?“四個一”模式即在“3+7”產業園區內,按照“一園區一特色定位、一管理機構、一國企公司、一融資方案”模式,明確一個特色產業定位、健全一個園區管理機構、成立一家園區國企公司和完善一套園區融資方案,做實項目導入和產業支撐,推動資源要素向園區聚集、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
目前,“四個一”模式改革創新正如火如荼推進,推動園區根據各自產業優勢和功能定位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在“四個一”模式帶動下,“3+7”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如龍門工業園錨定“功能膜”特色產業發展路線,致力打造“華南膜城”,已招引功能膜上下游產業項目34宗,總投資79.88億元。
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35個集群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中廣深佛惠莞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入選,成為2024年廣東省唯一入選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加上2022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至此,惠州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網聯汽車兩大優勢產業鏈雙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在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方面,惠州的惠城區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惠陽區新型有機材料產業集群、惠東縣女鞋產業集群、仲愷高新區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被確定為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獲評數量居全省第四。
與此同時,我市全力推動園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全市9個產業園區列入廣東省循環化改造園區,大亞灣石化區列入國家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33家企業列入國家級綠色工廠,52家企業列入省級綠色工廠,全市綠色制造品牌數持續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