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召開
優質資源更可及 惠民水平再提升
惠州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推進會1月16日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召開,來自市、縣(區)的9家公立醫院代表同臺競技、切磋比武,話亮點、談經驗、樹信心,充分展示我市公立醫院在高質量發展中取得的成績。
“稍微打個盹,不努力,你就會落后。”市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徐蓉提出,在新的一年里,公立醫院一定要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經濟社會發展“健康底色”更厚,群眾“幸福成色”更足。
全市三甲醫院有7家,縣區實現中醫醫院二甲全覆蓋
市第二人民醫院紅花湖院區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中心人民醫院創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金山院區一期)較原計劃提前5個月完成封頂,市中醫醫院東江院區二期項目今年將正式啟用,惠州重離子醫學中心項目開工建設,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兒童健康大樓開工在即……近年來,我市一批優質醫療資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從專科能力看,“十四五”期間,市中心人民醫院骨科獲批我市首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培育項目。我市創建了市中心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等20個省級重點專科,遴選培育150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和一批縣級臨床重點專科;積極推進腫瘤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行動,初步建立了“省-市-縣(區)-鎮(街)”四級腫瘤防治網絡,市域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穩步提升。
從創先爭優看,目前全市三甲醫院有7家,縣(區)實現中醫醫院二甲全覆蓋。我市全面實現三級公立醫院開展日間手術和三級公立綜合醫院提供腫瘤日間化療服務,三甲公立綜合醫院100%提供多學科診療門診和住院服務。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方面,我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成效明顯,惠東、博羅、龍門“一縣一策”推動運行機制改革、創新資源整合模式,有效激發內部活力。2024年1~10月,三個縣總醫院出院患者同比增長30.79%。
我市落實省市三甲醫院、市內三級醫院合作幫扶機制,6家“縣(區)第二人民醫院”重點打造了27個臨床專科、5個名醫工作室,培育建設了6個市級重點專科(基層版)。
我市還深入推進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全市98間基層醫療機構有94間達到服務能力“合格標準”及以上。
26家醫院接入廣東省健康檔案互通系統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我市在醫改考核中持續進步,實現從2021年全省第11、2022年全省第7、2023年全省第2的“三級跳”,受到國家、省衛生健康委充分肯定,2024年入選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城市。
我市醫療惠民水平不斷提升,全市29家二級以上醫院(公立醫院28家、民營醫院1家)接入“惠州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平臺”,上線以來總調閱量18.72萬次、總互認量7.51萬次,累計為患者節省費用520.17萬元。
我市26家醫院接入廣東省健康檔案互通系統,為居民建立“一人一檔”電子健康檔案,推進健康檔案信息安全有序開放。全市互聯網醫院達到10家,2024年互聯網診療量約20萬人次,比上一年增長超過40%,互聯網診療服務認可度逐步提高。
市第三人民醫院獲批粵港澳大灣區“港澳藥械通”第三批指定醫療機構,2024年12月31日完成首例“港澳藥械通”(進口人工耳蝸及聲音處理器)手術。
以高水平運營管理保障醫院高質量發展
會議就如何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進行動員部署。
“盡管全市醫療衛生發展總體向上向好,但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各醫療結構要清醒起來、緊張起來、行動起來。”徐蓉提出,公立醫院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站在健康中國的宏觀視野上,推動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
會議提出,公立醫院要強化公益性保障和運行機制,時刻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對標國家醫改監測指標和高發指數評價體系,加快補齊內部管理短板,加快促進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以高水平運營管理支撐保障醫院高質量發展。要強化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健全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一般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的工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積極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百千萬工程”,有序推進醫療衛生體系系統重塑,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要強化依法治理和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并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
“公立醫院發展是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民生幸福的關鍵大事,每一家醫院都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角,要堅定信心,全力打一場高質量發展的漂亮仗。”徐蓉說。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蘇秉成 廖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