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兩會新聞中心昨日舉行集中采訪活動,10位市政協委員圍繞熱點話題建言獻策
打造惠州特色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2月18日,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當日下午,市兩會新聞中心舉行集中采訪活動,10位市政協委員圍繞低空經濟、招才引賢、“百千萬工程”、海洋經濟、“未來社區”等熱點話題,積極為惠州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低空經濟
建議政企合作建設飛機停放場地及起降點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和新興賽道,低空經濟相關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市政協委員、廣東冠中盈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小斌認為,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空間廣闊、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產業集聚,發展低空經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
鄧小斌。
目前,廣東省規劃布局了惠東、博羅、龍門3個A類通用機場,全市建成13個直升機起降點、61個無人機起降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應用場景方面,惠州不斷拓展無人機在“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建設、環境保護、巡檢巡查、應急救援、醫療救援、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鄧小斌建議提前做好規劃,提供更多應用場景,在羅浮山、南昆山、巽寮灣等旅游區域,或一些地標性建筑的樓頂上,開辟出一些可以停放旅游或救援飛機的場地,以旅游為切入點,帶動低空經濟發展。建議由政府牽頭規劃,鼓勵通用航空企業共同參與建設飛機停放場地、直升機和無人機起降點,由文旅部門做好宣傳推廣,吸引更多人來惠州投資、旅游、居住,推動低空經濟發展。
市政協委員、惠州市無人機應用協會會長鄒達聞建議,惠州應緊跟國家低空經濟發展方向,結合自身優勢,重點在無人機物流、低空旅游、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等領域發力。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吸引企業和人才、加強宣傳推廣等措施,推動低空經濟與智慧城市、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鄒達聞。
鄒達聞認為,我市應積極爭取成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明確重點領域和發展目標。“如果發展無人機物流,可與順豐、京東等物流企業合作,建立無人機配送網絡和物流基地,完善起降點、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用于快遞、醫療物資等配送。”鄒達聞認為,惠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在推動低空旅游方面可開發低空觀光項目,如直升機、熱氣球觀光來吸引游客,在巽寮灣、雙月灣等景區試點低空飛行體驗項目,與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低空旅游+海島游”“低空旅游+文化體驗”等特色線路。
關鍵詞:招才引賢
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前來惠州留在惠州
當前,數字技術創新活躍,數字化轉型正在驅動制造業生產方式、業務模式、企業形態發生深刻變革。
市政協委員、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副總裁楊俊建認為,企業要加大科研投入,積極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楊俊建以伯恩光學為例,“這幾年我們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工程師數量增加了兩到三倍,普通工人沒什么增加,但產能卻提升了。另一方面,企業積極推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使用,如以前檢驗玻璃質量全部要用人的眼睛檢驗,工作效率過低,現在開發了人工智能的視覺識別系統,只需把玻璃拍個照上傳到系統即可高效地完成檢驗工作。”
楊俊建。
數字化轉型也對企業提出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要求。楊俊建認為,企業需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加速數字化轉型,推進智能制造,推動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未來制造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希望惠州持續優化人才政策,更加完善人才安居樂業的各項配套,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前來惠州留在惠州。
“惠州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但專業對口的人才不太好招。”市政協委員、惠州滬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章澄認為,惠州自然生態稟賦優越,生活性價比較高,很多人到惠州會“一見鐘情”。“人才是城市競爭的關鍵核心,希望多引進產業專業人才。”章澄建議惠州在加強招商力度的同時,重視筑巢引鳳、以資(資源)引才工作,建設人才公寓,有效提升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
章澄。
章澄認為,目前惠州“2+1”現代產業集群延鏈補鏈強鏈的下游企業相對較少,給下游企業配套的企業也比較少。“希望惠州多引進一些石化新材料下游企業,以及化工裝備制造企業。”他認為,下游企業入駐惠州產業園區,不僅可以縮短供應鏈,減少碳排放,企業也可以節約成本。
關鍵詞:百千萬工程
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發展高端民宿集群
當前,惠州正以頭號力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如何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進“百千萬工程”成為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
市政協委員、惠城區作家協會主席肖建國關注高端民宿集群發展,他認為隨著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加速推進,以及最美旅游公路的建設,為高端民宿集群發展帶來了機遇。他建議,發展高端民宿應從零散向集中轉變,形成輻射效應并抱團發展;展示內容上要由賓館式向民族風轉變,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吸引流量;服務方式上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轉變民宿只是讓人住一晚的觀念,給游客良好的個性化體驗。
肖建國。
市政協委員、廣東供銷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張璧認為,惠州作為廣東農業大市、糧食主產區,應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和“社村”合作試點契機,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助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張璧。
張璧介紹,廣東供銷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小農戶提供“訂單收購+冷藏保鮮+商品化處理+冷鏈運輸+錯峰銷售”的全程社會化服務,但調研發現,在推動“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待提升、政策支持待加強、產銷對接渠道待暢通等突出問題。張璧建議全面提升規劃引領水平,大力發展“供銷農場”“供銷漁場”“綜合服務站”等聯農帶農新載體,例如規劃高標準農田布局,通過培育、改造和提升等方式建成一批片區化、規模化、標準化、差異化“供銷農場”“供銷漁場”,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訂單農業”打好生產要素基礎,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動鄉鎮農產品綜合服務站建設等。同時聚焦市場牽引作用,構建共享機制助推項目產銷對接,引導組建惠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聯盟,推進訂單農業落地;擦亮惠州名片、搭建銷售平臺,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織展銷活動等方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助力本地農產品更好地“入灣出海”。
市政協委員,惠州郵政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莫月雁認為,企業應助力破解鄉村振興中“銷售難、物流難、融資難”堵點。目前,中國郵政利用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資源優勢破解上述堵點。以普惠金融破解“融資難”,2024年涉農貸款投放超過35億元;以郵政電商破解“銷售難”,構建了“郵政網點+郵樂網平臺+農民豐收節”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產銷對接渠道,推動優質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達消費者的餐桌;以三級物流體系破解“物流難”,目前建設了1115個村級站點,助力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農村物流配送服務的瓶頸。
莫月雁。
在文化傳承方面,莫月雁認為,企業應利用自身資源和載體,助力地方文化發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中國郵政在惠州西湖景區建設了“東坡主題郵局”,將繼續把惠州文化特色與郵政元素相結合,在羅浮山風景區、惠州學院等地,再建設一批精品主題郵局。
關鍵詞:海洋經濟
農文旅商深度融合 做好“海文章”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惠州是廣東省海洋大市,如何做活“海文章”,讓惠州海洋經濟更好發揮“藍色引擎”作用?
市政協委員、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邢明艷認為,惠州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惠州海洋牧場產業已經具備了因地制宜、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
邢明艷。
惠州海洋牧場基地所在地雙月灣,是一個以傳統捕撈業為主的漁家小鎮,也是大灣區的一個旅游小鎮。如何讓雙月灣傳統產業和惠州海洋牧場產業一樣逐步升級,讓海洋牧場產業改變傳統漁業小鎮漁民沒有生產加工資質,沒有標準化產品,沒有品牌造成賣貨難、收入不穩定的局面?邢明艷建議,積極聯合各部門搭建農文旅商共同參與指導和運營的電商直播基地,把惠州的歷史文化、區位優勢、良好的自然條件和海洋文旅資源宣傳出去,吸引更多的人來惠州雙月灣。用沉浸式的場景向游客宣傳綠水青山中的產業產品,讓現代漁業的產品和本地土特產共同上線電商平臺,讓“線下有故事,線上有交易”成為常態,解決淡旺季收入不均衡的問題。發揮農文旅商共同運營的優勢,做好鄉村振興、漁民致富的堅強后盾,推動雙月灣的海洋經濟發展成為海底有農文旅、沙灘有快樂游、海上有海洋運動的立體化海洋經濟典范。
市政協委員,恩歌源集團董事、享海國際酒店董事長李長興作為一名惠州旅游從業人員,一直關心和關注旅游發展。他建議,惠東濱海地區要合理調整濱海文旅產業結構,避免過度依賴客房與餐飲業,注重發展多元化旅游項目。針對惠州各景點間缺乏有效聯動的問題,李長興認為要加強規劃引領,將各景點納入統一的旅游發展規劃,實現景點間的互聯互通。完善交通設施,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優化交通線路布局,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務。
李長興。
“促進惠州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還要推動旅游與文化、農業、體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李長興認為,要深入挖掘惠州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要利用田園風光、農事活動等資源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要利用惠州豐富的自然資源,舉辦馬拉松、山地自行車賽、帆船賽等活動,打造體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
關鍵詞:未來社區
利用社區閑置場地 改造成“托育中心”
市政協委員、廣東惠正資產評估與房地產土地估價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心苗很關注年輕人的生育問題。當下一部分年輕人的生育意愿較低,如何改善育齡家庭的生育環境?
鄭心苗。
鄭心苗建議以“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為抓手,探索“未來社區”建設新模式。通過選擇人口密集、年輕家庭比例較高的社區進行試點,利用社區內公共空間、閑置場地改造為托育中心,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幼兒托管服務。托育中心在運作模式方面可引入公辦幼兒園開設社區分點,鼓勵和支持幼兒園開設托班,加大普惠性學齡前教育覆蓋范圍。發揮政府性投入引領作用,帶動社會資本開辦托育機構,政府還要加強社會托育機構的規范管理,規范服務標準,保障托育服務的普惠性和覆蓋面。社區也可通過業主委員會或鄰里互助模式,招募社區內的退休教師、護理員等作為志愿者,共建共享托育服務。與此同時,優化教育責任分配,減輕家庭負擔,出臺措施規范學校對家長的工作要求,避免將大量輔導、檢查作業、打卡等任務交由家長完成,減輕家長額外承擔的輔導壓力。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馬海菊 譚琳 周智聰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羅劍業 朱金贊 肖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