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熱詞
政府工作報告新詞熱詞描繪新的發展圖景
江湖一體兩灣聯動“拓”格局 綠色算力人工智能“興”產業
“融深融灣”“百千萬工程”“江湖一體”“兩灣聯動”……2025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描繪了新的發展圖景,也提到了不少新詞、熱詞。這些新詞、熱詞,既是透視未來發展路徑的“風向標”,也是指引我們砥礪奮進的“參照系”。它們背后的一項項舉措,也將變成惠州務實創新的政策組合拳,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書寫新答卷。
融深融灣
攜手共建世界級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報告內容:我們將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產業科技“大聯動”、交流交融“心聯通”,攜手共建世界級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解讀:全面融深融灣是惠州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今年,我市將加快構建大灣區綜合樞紐門戶,推進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推動惠坪高速、機場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設,排查和打通與廣深莞交界的“斷頭路”等,并謀劃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將持續深化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拓展“灣區認證”采信推廣場景,加快推進粵港澳跨境泛公共服務一體化。將著力促進科技產業合作,加強廣深港創新資源的轉化利用,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將攜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用好“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臺僑特色服務合作平臺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文融合發展。
江湖一體
將西湖與東江、西枝江聯動考量
●報告內容:“江湖一體”提升城市品質。將西湖與東江、西枝江聯動考量,整體提升“一湖兩江四岸”城市風貌和城市文化,做好城市品牌傳播,加快府城改造,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街區。
●解讀:惠城區作為我市中心區,與市共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底蘊。惠城區將推動歷史文脈和城市建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讓文化成為城市名片。與市一體統籌建設好西湖薈客廳、府城文旅融合提升、水東街文旅業態更新等重點項目,整體提升“一湖兩江四岸”城市風貌和城市文化,講好“一坡一山”“湖上五先生”等名人名家文化故事,活化利用中山公園、惠城非遺館、嘉祐寺、祝枝山館、梅花館、大云寺遺址等文化資源。發揮水東街和祝屋巷消費集聚區品牌效應,支持野島、共鄰社區小紅樓等文創街區,打造年輕業態文旅消費新場景,吸引更多外地人來惠旅游消費。
百千萬工程
努力打造全省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
●報告內容:推動“百千萬工程”三年見成效,奮力打造全省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
●解讀:去年以來,惠州把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作為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和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機遇,努力打造全省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完成最美旅游公路建設、啟動體育小鎮建設等是高水平規劃建設引領區的重點。當前正高標準建設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項目以“8字形”串聯南昆山和羅浮山,包括1條國道、1條省道、7條縣道,鏈接9個鎮、54個行政村、200多個景點,力爭今年上半年全面建成。以蘇東坡16件賞心樂事為主線,沿路規劃16個主題驛站,預計今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運營。將啟動體育小鎮規劃編制,系統謀劃環羅浮山體育產業布局。
兩灣聯動
以大亞灣、雙月灣為重點聯動三縣區
●報告內容:“兩灣聯動”發展海洋經濟。以大亞灣、雙月灣為重點,聯動惠陽區、惠東縣、大亞灣開發區,科學布局交通設施、石化能源、濱海旅游等項目,實施好2025年度惠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解讀:我市圍繞國家“雙重規劃”積極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惠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通過國家競爭性評審成功入選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獲得中央財政支持3億元。該項目聚焦大亞灣—大鵬灣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總體布局包括三大工程,總投資4.06億元,項目實施周期為2025年至2027年,旨在大幅提升考洲洋、范和港、雙月灣和淡澳河口等海域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生態功能,筑牢環大亞灣和紅海灣的連續紅樹林海岸生態屏障。
綠色算力集群
為大灣區創新型產業與應用提供算力支撐
●報告內容:推進省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建設,加快潤澤(惠州)國際信息港等項目建設,構建綠色算力集群,為大灣區創新型產業與應用提供算力支撐,帶動我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解讀:今年,我市重點推動潤澤(惠州)國際信息港項目打造綠色低碳智算標桿,年內完成清潔能源覆蓋率達100%的升級改造,完成新型智算中心封頂并開始機電安裝,推動承接高性能算力服務器部署,構建超大規模算力集群建設。與此同時,我市將探索搭建全市算力調度和供需匹配平臺,提供響應便捷、成本低廉、配置高效的算力服務,充分激活先進算力基礎設施對傳統產業的賦能作用,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發展。
能效領跑者
持續推動60家以上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報告內容:深入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推動5家以上企業列入國家綠色制造品牌名單,完成60家以上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解讀:近年來,我市把綠色制造作為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不斷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惠州累計培育39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9家省級綠色工廠和1家省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制造名單數量持續位居全省前列。市工信部門將對不少于20家重點工業企業開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工作,提高生產運行能效。梯度培育一批各層級綠色制造示范品牌企業,持續推動60家以上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靶向”招商
組織龍頭企業開展上下游產業鏈招商
●報告內容:聚焦“2+1”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延鏈補鏈強鏈,開展“靶向”招商。
●解讀:開展精準“靶向”招商,是做強“2+1”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堅持構建大招商格局,精準招商成效顯現。市、縣“一把手”主動靠前,通盤謀劃,狠抓招商。去年,全市舉辦90多場國內外招商活動,全市性活動共促成項目簽約80宗、簽約金額175.19億元。同時,成立市招商辦公室,組建精干小分隊,常態化赴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境外等重點區域、城市開展“點對點”精準招商。強化產業鏈精準招商。組織TCL、華陽等龍頭企業開展上下游產業鏈招商。加大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鏈招商,今年1月6日,“面向全球 惠聚未來”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會在惠州舉行,共達成合作項目94宗,計劃投資總額929.02億元。
人工智能+
促進人工智能與生產制造深度融合
●報告內容: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積極培育工業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以場景育產業,支持動力電池、汽車電子等產業向低空領域拓展,鼓勵開展無人駕駛等新業態的場景應用。
●解讀: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主體是推進工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促進人工智能與生產制造深度融合。我市將以“機器換人、數據換腦”推動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在研發設計、中試試驗、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場景融合應用,加快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大規模使用人工智能終端產品和一批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謝菁菁 游璇鈺 劉建威 謝寶樹 凌保康 劉煒煒
龔妍 通訊員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