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堅持制造業當家,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2+1”現代化產業體系
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 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
從2023年的1.3萬億元,到2024年的1.5萬億元……惠州工業總產值自2021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后,一路開啟“加速”模式。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惠州孜孜不倦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厚積薄發,是產業結構向“新”而行、發展動能向“高”躍升。
作為全省工業大市,近年來,惠州不斷鍛造先進制造的“鋼筋鐵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構建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制造“硬實力”擦亮惠州萬億工業大市底色。
位于惠州大亞灣的中海殼牌廠區。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支撐在哪里?
重大項目產業集群激活發展“主引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新時代新征程上,惠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做厚做實制造業“家底”,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大亞灣畔,埃克森美孚一期試投產,中海殼牌三期、聚碳酸酯項目全面建設……2024年,大亞灣石化區實現工業產值2670億元,增長14%,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3%。
作為惠州推進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集群主戰場,大亞灣開發區以豐碩成果充分彰顯惠州工業蓬勃向上之勢。
近年來,惠州以“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為路徑,推動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并向高端躍升。在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征途中,惠州聚焦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重點發力,聚力打造“2+1”現代化產業體系和“3+7”產業園區。
數據顯示,2024年惠州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136.4億元,增速居全省第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2.7億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固定資產投資2737.8億元,總量居全省第四……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挑戰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惠州工業經濟取得這樣的成績和增速,來之不易。”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原主任丁力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惠州工業經濟有著強勁的韌性和支撐。
經濟總量穩步上揚,接連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加速邁向“萬億級產業集群”,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國舉足輕重的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先進產能接續釋放,為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提供強勁動力,這是惠州經濟行穩致遠的支撐所在。
大亞灣石化區連續6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30強”榜首,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在“制造業當家”和“大項目加持”基調下,惠州產業集聚賦能經濟向上向好,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不斷刷新“萬億工業大市”的“高光時刻”。
2024年,惠州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近九成。
放眼全國,惠州工業總產值已躋身全國第二梯隊前列,雖與蘇州、深圳等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在產業發展上已形成類似蘇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深圳(電子信息+新能源)的“雙輪驅動”模式,產業集群競爭力不斷增強。
在“2+1”產業中,2024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39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5500億元。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電子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2+1”現代產業集群已成為惠州發展的“壓艙石”和“主引擎”。
動能是什么?
政策平臺持續優化賦能“大環境”
2024年惠州工業總產值在廣東省內穩居第五位,僅次于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惠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背后有何發展邏輯?
除了源自產業結構顯著升級、重大項目強勁支撐,還源于政策與平臺賦能及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
支持惠州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元級產業集群……2024年,省委、省政府專門發文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埃克森美孚正在大亞灣推動一個世界級規模的CCS集群示范項目落地,助力惠州建設全球綠色石化產業高地;恒力石化惠州產業園項目投產后,大亞灣石化區芳烴產業鏈初步形成,能有效實現產業鏈上企業合作共贏協同發展;“3+7”產業園區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形成,2024年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近七成……
一個個大項目推進如火如荼,一個個產業園建設熱火朝天,這與惠州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優質的產業生態系統密不可分。
近年來,惠州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出實招、“放大招”,例如堅持新增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著力解決企業“用工難”“融資難”“創新難”等問題,促進各類企業發展壯大;規范涉企行政執法,靠前服務解決企業困難問題,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惠州積極為大產業、大項目保駕護航,主動對接企業需求,用心用情當好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堅持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吸引越來越多企業“用腳投票”,扎根惠州這片“沃土”。
實時人口近900萬,實有經營主體突破90萬戶,其中企業33.7萬家,產值超10億元的工業企業有151家、超百億元的15家、超千億元的1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650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型研發機構等高水平科技力量匯聚,擁有一大批高素質高層次人才,這是惠州持續蓬勃發展的動力所在。
“早審批、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產,離不開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是政企協作共謀進步的又一個成果,更是恒力在惠州這片熱土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璽感嘆。
企業工業總產值首次達百億元,獎勵300萬元;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市級獎勵30萬元;市級每年安排2000萬元支持工業企業技改……《惠州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日前出臺,“大手筆”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惠州全力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的決心堅定,誠意滿滿。
未來怎么看?
科技創新為工業強市跑出“加速度”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惠州西臨廣州、南接深圳與東莞,區位優勢明顯、發展空間充足、生態環境優良,產業吸引與承載力強,發展后勁十足,有條件、有實力更高標準更高水平建設制造強市。
站在1.5萬億元的新起點,走在建設新型工業強市的道路上,惠州又該如何發揮優勢和潛力,全力跑出惠州工業經濟“加速度”?
向“新”而行,逐“高”而進,這就是答案。
新型工業化的本質屬性是科技創新。創新能力不僅是產業競爭力的來源,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
經濟發展,既要看總量數據,也要看結構數據;既要看基本面,也要看新變化。
2024年,惠州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規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3.9%。先進制造業占比超六成,由此可以看出惠州這一“先進制造業之城”的成色。
2024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的賽迪顧問發布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惠州排名第30位,比上一年上升4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廣深佛惠莞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入選,成為去年廣東省唯一入選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加上2022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至此,惠州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網聯汽車兩大優勢產業鏈雙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近年來,惠州堅持創新引領,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惠州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2024年,惠州新增1家國家級、16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累計分別達3家(次)和23家,新增1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65家。
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性變量。產業體系向“新”圖強,發展才能以質取勝。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大力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是惠州工業總產值沖刺2萬億元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來,惠州潛力巨大。要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度融深融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丁力看來,惠州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之后,要更加重視增強內生動力,加大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朝著2萬億元的目標加速邁進。
策劃 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