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行風熱線面對面》聚焦強化工業經濟“主引擎”作用
惠州謀劃制定新一輪高企培育計劃
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如何?在高企培育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和計劃?當前有哪些惠企政策?2月26日10~12時,市發展和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學技術局有關負責人做客惠州綜合廣播《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圍繞“強化工業經濟‘主引擎’作用,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主題與聽眾進行交流互動,展示工業經濟發展成果,宣傳惠企政策,針對企業和市民關注度高的問題進行釋疑解惑和科普。
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軟包三元電池生產車間。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去年惠州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
2021年,惠州成為繼廣、深、佛、莞后廣東的第五個萬億工業大市;2022年,惠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2024年,惠州全市規上工業企業4762家、高企3650家,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工業對GDP的增長貢獻提高到88.9%……市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科峰介紹,近年來,惠州工業經濟數據亮眼,成為驅動惠州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惠州工業經濟是如何發揮“挑大梁”作用的?
“去年,惠州工業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較往年都有了新的突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琳表示,工業經濟之所以能夠在各種風險挑戰情況下保持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市上下凝聚共識,保持戰略定力,聚焦實體經濟、制造業當家不動搖,聚焦“2+1”現代產業集群不動搖,聚焦“3+7”產業園區不動搖。
工業企業數量上有新成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突破5000家,2家企業產值超500億元、15家企業超百億元、151家企業超10億元,700多家小微企業上規模發展。
在工業規模上有新突破,工業經濟總量站上新臺階。去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2021年到2024年的4年時間里,惠州工業經濟接連跨越1萬億元、1.5萬億元臺階。
在發展質量上有新亮點,主要表現在惠州在全國排名上有進位、結構性硬實力指標有提升。比如,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評比中,惠州排名第30,較2023年上升了4位。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63.9%、41.3%,持續高于全國、全省水平。
在發展潛力上有新進步。近年來,惠州堅持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戰略,落地了一批在全省舉足輕重的重大項目,依托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及關聯項目落地建設。工業投資連續3年保持千億級以上體量,去年完成1359億元,總量居全省第4,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49.6%,為近10年最高點。
惠州高新技術企業達3650家
工業經濟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肥沃土壤,而高新技術企業的茁壯成長則是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參云介紹,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高企作為我市科技創新的“牛鼻子”來抓。在2023年實現存量三年倍增的成績上,2024年依然保持較快增長,達到3650家左右,五年復合增速居珠三角第一,是珠三角3個連續實現正增長的地市之一。
“在頂層設計方面,我們將緊密跟蹤國家政策導向,更新迭代相應政策,謀劃制訂新一輪高企培育發展行動計劃。”鐘參云介紹,市科學技術局優化高企獎補政策,力爭實現精準扶持,重點提升企業申報高企的積極性。
在樹標提質方面,市科學技術局將持續強化高企“六個一”全方位服務體系,提升企業獲得感。對于重點企業在科技項目、人才計劃等資質申報方面給予一對一重點輔導。面向高企開展產業鏈對接、創投項目路演和高企高管培訓班,幫助中小型高企進入龍頭企業供應鏈,引導金融創投基金投資高企,提升企業高層對高企政策的知曉度和認可度。
同時,鐘參云在節目中介紹,目前我市構建了兩大科學裝置+1個省實驗室+7個省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49家省工程中心的創新平臺體系,全方位提升了我市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已經成為我市科技成果的策源地。
多家惠企設立人工智能算法研發機構
隨著今年以來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業大放異彩,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那么惠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呢?
節目中,謝科峰介紹,近年來,惠州著眼未來,加快布局智能算力和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銜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搶占新賽道,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新領域。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積極培育工業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對制造業大市惠州而言,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是大勢所趨,也可以說當下可為、未來可期。
“惠州有良好的電子制造業基礎,已出現石頭科技、德賽西威等人工智能產品的終端制造企業。同時,厚實的制造業家底為人工智能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楊琳介紹,這幾年,惠州龍頭企業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引入智能化裝備提升生產效率,向無人工廠、智慧工廠轉型。TCL、億緯鋰能、利元亨、德賽西威等實力較強的企業都設立了人工智能算法研發機構。
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離不開強大的算力基礎。去年12月,投資超百億元的潤澤(惠州)國際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這是大灣區首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全國領先、超大規模的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單體項目,為大灣區提供算力支撐,帶動我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接下來,惠州將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落地,催生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德賽西威、TCL、利元亨、億緯鋰能等龍頭企業開展人工智能產業應用,鼓勵龍頭企業開發應用于制造業的行業大模型,推動加工制造與大模型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主動對接小米、華為等產業生態企業,爭取更多新一代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產品及服務項目落戶惠州,加快產業發展。
一攬子惠企政策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節目中,有企業代表通過熱線電話咨詢惠企政策、科技項目申報等事項,節目嘉賓一一作出回應。
楊琳介紹,這幾年,惠州出臺一攬子惠企政策措施,進一步穩定企業預期,增強企業發展信心。上個月,《惠州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出臺,從支持工業企業達產增效、技術創新、提質創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優勢傳統制造業企業提質煥新、創建制造業綠色低碳標桿、降低用電成本、開拓市場、引育產業人才和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等十個方面提出十類措施,最高獎勵300萬元。
在科技領域,鐘參云介紹,惠州面向工業類企業開展科技前沿技術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是申報國家、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第二種是申報市級科技項目,對競爭性重大研發項目和重點研發項目,分別給予最低200萬元和50萬元資助,對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的項目,按照技術交易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最高300萬元補助;第三種是人才項目,除了國家人才計劃外,市級人才計劃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分五檔給予100萬元至500萬元資助,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項目給予50萬元的資助。
2025年,中央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進一步擴大支持范圍、優化實施機制、增加資金規模。謝科峰介紹,具體到工業設備更新方面,惠州已出臺《惠州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等政策,同時鼓勵各縣區依據市級政策制定相應配套政策,形成市、縣區政策聯動,進一步放大政策效應。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