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記者深入技工院校、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采訪4位女工匠
匠心筑夢 綻放芳華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惠州日報記者深入技工院校、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采訪4位女工匠。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也是技術能手、車間“鐵娘子”、鄉村工匠。她們自信又獨立,溫柔而堅韌,用智慧和努力不斷突破自我,用汗水和堅持澆灌夢想之花,在工作和生活中闖出了一片天,綻放著屬于自己的芳華。讓我們一起走近她們,聆聽她們的故事,感受她們的力量。
技術能手康婷霞和王曉靜:
專業不分男女,憑實力說話
“50多組選手中,我們是唯一一組兩個女生搭檔的,最終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闭f起去年年底參加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三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一舉獲得該競賽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飛行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向)賽項職工組一等獎的經歷,惠州市技師學院電子工程系的教師康婷霞和王曉靜頗為自豪,“專業不分男女,只要我們專注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康婷霞(右)和王曉靜。
康婷霞是甘肅人,出生于1985年,王曉靜是山東人,出生于1989年。兩人此前并不認識,但工作經歷卻很相似?垫孟己屯鯐造o均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到惠州的不同企業擔任研發工程師,先后于2016年和2023年入職惠州市技師學院。
幾年前,無人機興起的時候,學校安排康婷霞調研開設無人機專業。在此過程中,她得知省里組織的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選拔賽有無人機相關賽項,便抱著“學習交流”的心態報名參加了,“沒想到順利通過省賽,獲得了參加國賽的機會”。經過積極的備賽,她于2022年獲得了第二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飛行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向)賽項職工組三等獎的成績。
這一成績給學校和康婷霞帶來莫大的鼓舞,去年學校安排康婷霞和王曉靜組隊參賽?垫孟冀态F代電子制造技術,王曉靜則教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兩人專業互補、相互配合,再次通過省賽選拔,獲得了參加國賽的資格。“我們白天要上課,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來準備!蓖鯐造o說,她們一邊惡補理論知識,一邊加強實操訓練,“我們把比賽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都演練了一遍,反復拆裝無人機,內六角扳手都擰滑絲了。”
盡管她們的專業背景與無人機專業不完全吻合,但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參賽經驗,最終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安还芘栽谑裁垂ぷ鲘徫,都應該堅持和積累,專注于提升自己,憑實力說話!
2022年人社部在全國技工院校推行“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康婷霞和王曉靜等教師也經常要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此次在全國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既是對她們技能水平的認可,也將進一步激勵學生學好技能,“接下來我們會進行全面總結,將比賽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實現以賽促教。”
車間“鐵娘子”黃麗
以高度責任心當好鋼構件質量控制員
走進位于惠陽區平潭鎮的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鋼構”)二車間,只見在智能設備的輔助下,工人們在各自崗位進行運料、切割、焊接等工序,加緊生產不同類型的建筑零部件。報檢員黃麗穿梭其中,檢查不同訂單的產品,填表、溝通、報檢……一絲不茍地當好生產車間“質量控制員”。
黃麗。
黃麗是一名川妹子,2011年到中建鋼構應聘,成為一名桁車工。她的丈夫比她早幾年入職中建鋼構,從事焊接工作,“想著夫妻倆在一起,工作生活都有個照應!
桁車工主要是依托桁架在空中操作桁車,吊裝、運輸物料,是一個需要高度責任心的崗位。黃麗心思細膩,深知高空的一個微小的不當動作,就會給桁車吊鉤下的工友帶來致命的傷害,于是工作時全神貫注,無數次專注地重復著提醒、起吊、運輸、放下的動作,做到零差錯、零事故。高空作業認真負責的黃麗,被工友稱為車間里的“空姐”。
2018年初,恰逢公司設備技改,桁車改為地操,黃麗轉崗為車間報檢員,先后負責車間三工段、二工段重鋼線的構件報檢工作。
重鋼構件結構復雜、過程控制點多,對黃麗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她懷揣著強烈的責任心,學習識圖、了解規范,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積極主動與車間質檢、三檢人員溝通學習,從生疏到熟練。
說起黃麗的認真負責,工友們紛紛點贊。中建鋼構二車間主任陳海雷表示,黃麗每周匯總工作過程反饋的質量問題,分析原因,對工序各環節進行交底、宣傳并貫徹落實,不斷要求改進,保障了鋼構品質和按時交付。
黃麗所在車間以男性為主,作為為數不多的“鐵娘子”,她被推薦擔任公司女工委車間聯絡員。從車間“鐵娘子”到女職工“貼心人”,黃麗一如既往秉持認真細心的態度,積極了解公司女職工在生活生產上的需求,反饋并推動落實。
鄉村工匠龔燕嫻
經歷一番寒徹骨,得來山茶撲鼻香
連日春雨后,茶樹吐新綠。在廣東省“十大茶鄉”之一的博羅縣柏塘鎮,新陂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合伙人龔燕嫻一早就到茶園里查看春茶生長情況,“你看,新長出的嫩葉多漂亮,像這種兩葉一芯的,就達到春茶的采摘標準了。”
龔燕嫻。
春茶,是茶樹經歷寒冬后在春天煥發的生機。龔燕嫻亦如這春茶般,面對生活磨難和創業困境,保持堅韌和積極的態度,終于迎來新的希望,收獲濃濃茶香。
2014年,24歲的龔燕嫻經人介紹認識了丈夫王伊軍。兩人結婚剛半年,王伊軍就被診斷患上重病。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龔燕嫻感覺天都要塌了,身邊的一些親友也勸她“趁還沒孩子好聚好散”。
“說實話,當時我是很糾結的。”龔燕嫻說,“他生病已經很難受了,如果我再離開,他會更難!弊罱K,龔燕嫻頂住壓力,決定和丈夫一起面對。
考慮到手術之后的王伊軍無法在外工作,夫妻倆選擇回到王伊軍的家鄉博羅縣柏塘鎮新陂村,和男方父母一起打理自家的10多畝茶園。
“剛回來的時候,我什么都不懂!饼徰鄫鼓锛以诓┝_石灣,茶樹都很少見,更別說采茶、炒茶了。于是,她便跟著家公家婆一起到茶園采茶,幫忙燒火炒茶,邊干邊學。
妻子的支持,讓王伊軍暗下決心“絕不能辜負她”。他一邊調理身體,一邊琢磨如何發展山茶事業。2015年,柏塘山茶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這讓夫妻倆對發展山茶事業更有信心了。他們成立了合作社,堅持生態種植,精心制茶,打造“粵春曉”茶葉品牌,決心把新陂山茶的質量提上去,以品質打開銷路。
他們堅持統一售價,通過外出參加展銷會、在朋友圈推銷、開網店引流等方式推銷自家的茶葉。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漸漸打開了銷路,幾年下來,茶葉從原來“賣不出”到“不夠賣”。龔燕嫻也從“種茶小白”到種茶能手,并于2021年獲評首批惠州市“鄉村工匠”中級職稱。
也是在2021年,新陂村獲評省級“一村一品”茶葉專業村,通過政府資金扶持,龔燕嫻和丈夫帶領合作社抓住機遇,購買制茶先進設備,擴大產能,提高茶葉品質。如今,合作社種植面積已超300畝,年銷售額也從2015年的3萬元提升到去年的150萬元。
事業發展順利,原來治病欠下的債務還清了,生活也越來越好。2022年搬進新建的三層樓房,2023年兒子出生,2024年買了新車……談起如今的幸福生活,龔燕嫻說著說著不禁紅了眼眶,過去10年有多難,只有她清楚。
苦盡甘來,龔燕嫻和丈夫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新規劃:拍攝視頻宣傳推廣柏塘山茶、研發深加工產品提高山茶附加值,把合作社做強做大帶動社員增收致富。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香金群 侯縣軍 實習生曾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