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惠州中醫上演“科技大片”!現在去醫院看中醫,不僅能遇到白大褂老中醫,還會見到能“望聞問切”的機器人。原來是惠州市和上海國民集團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數字中醫”。這就好比給傳統中醫裝上了智能大腦,讓千年醫術秒變科技尖兵。
中醫遇上“機器人”,看病流程智能升級
3月11日,記者走進惠州市中醫醫院,候診區多了臺“中醫四診儀”,這是一臺智能數字中醫檢測設備。記者體驗發現,只要你按指引對著它伸舌頭、露手腕,設備4分鐘完成檢測并自動生成專屬于你的中醫體質報告。這個“望聞問切”的反應速度讓人大開眼界。它可以自動捕捉舌象特征、脈象特征,連你熬夜熬出的暗沉臉色都逃不過它的“法眼”。
惠州有自己的中醫AI了。
從生成的報告中,記者看到體質檢測的結果,并針對體質提出了對應的運動、起居調養等養生建議。
“通過深度集成智能數字中醫檢測設備等一系列技術裝備,從‘診前’‘診中’再到‘診后’,實現全面智能化升級,涵蓋體質辨識、辨證論治、輔助診療以及健康管理等多個核心環節。”中醫四診儀項目工作人員介紹,“數字中醫”示范項目成功構建了“數據驅動決策、智能輔助診療、云端健康管理”的中醫藥特色智慧服務閉環,標志著精準化、個性化中醫藥服務新模式的誕生。
DeepSeek技術加持,
中醫AI大模型變身“扁鵲助手”
在中醫診室里還藏著一個“數字中醫大腦”——中醫AI大模型,目前已成功融合DeepSeek前沿技術,仿佛中西醫雙修的數字華佗,堪稱“六邊形戰士”。
記者看到,一位醫生通過醫院系統登錄中醫AI大模型,調取患者的體檢報告后,中醫AI大模型就會標紅患者不合格的指標,解釋指標提示的疾病風險,并做出相應的用藥和養生建議。
“中醫四診儀”為患者采集舌象特征。
據介紹,中醫AI大模型已吃透了超千億詞元醫學數據,涵蓋現代醫學指南、臨床路徑、古典醫籍、中藥方劑庫,相當于同時掌握了3000年中醫經驗和現代循證醫學體系。特別加載數十萬份中醫舌象、脈象多模態數據,能把“舌苔厚膩”“脈象細數”等原本抽象體征描述,轉化為可量化的AI診斷參數。通過預訓練+微調技術,既懂西醫化驗單的“摩爾斯密碼”,又會解讀中醫的“陰陽密碼”。
在DeepSeek的算法優化下,這個“數字中醫大腦”已具備:復雜病例的多模態分析能力、中西醫診療方案融合能力、個性化健康管理推演能力,相當于給每位中醫師配了個24小時在線的“扁鵲助手”,每天輔助醫生為患者定制出更精準的個性化診療方案,造福老百姓。
工作人員給患者套上“中醫四診儀”進行脈象特征采集。
業內人士表示,這套“智能+中醫”的組合拳,以數字技術重塑中醫診療價值鏈的實踐,不僅提升中醫藥服務效率,還將培育出“智能辨證”“云上治未病”等新型服務模式。
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市中醫醫院、市中心人民醫院、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各縣區中醫醫院等全市8家試點醫院已全面開展中醫AI的深度應用。截至目前,智能數字中醫檢測設備已完成檢測數量75000余次,數字醫療輔助系統的使用量23000余次,中醫AI大模型推理調用量174000余次。這波“中醫科技風暴”將持續席卷惠州市,甚至輻射到全省,乃至全國,當《黃帝內經》遇上人工智能碰撞出看病新姿勢,為中醫藥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惠州范本”。
文字 惠報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段欲軍 廖杰文 施偉凡
圖/視頻 惠報全媒體記者周智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