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廣東省委社會工作部發布通報,公布了2024年度廣東省志愿服務“最美最佳”先進典型名單。經各地各單位廣泛發動、擇優推薦、綜合評審、社會公示等環節,推選出2024年度廣東省“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各50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最美志愿服務村(社區)”各30個。
惠州1人2組織1項目1社區上榜,分別是: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耳鼻喉口腔醫學中心主任王豪獲評廣東省“最美志愿者”,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白求恩志愿服務隊和惠州市撿跑協會獲評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守護惠州海岸線——公益凈灘項目獲評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惠州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斜下社區獲評廣東省“最美志愿服務村(社區)”。這些入選的先進典型集中展現了新時代惠州志愿者的精神風貌,彰顯了惠州志愿服務的時代特征和城市溫度。
市委社會工作部去年4月成立以來,持續健全政策體系、強化部門協同、動員社會參與,進一步強化全市志愿服務管理工作的全面覆蓋與深度落實,更好發揮志愿力量在做好新時代社會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目前,全市注冊志愿者達141萬余人,志愿服務組織約7300個,服務總時長超過7300萬小時,涵蓋了關愛幫扶、社區服務、環境保護、衛生醫療、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
廣東省“最美志愿者”:王豪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眼耳鼻喉口腔醫學中心科主任王豪從醫34年,長期熱心公益慈善活動,帶領團隊十年如一日開展健康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王豪現任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眼耳鼻喉口腔醫學中心科主任。他從醫34年,長期熱心公益慈善活動,帶領團隊十年如一日開展健康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王豪于2015年發起“聽到的美好”聽障兒童及耳疾患者醫療救助志愿服務項目,每年開展系列公益慈善活動,包括義診、公益手術、手術示教直播、基層醫生培訓、言語康復指導及學術會議等。公益項目匯集全國著名耳科專家、社會愛心組織和愛心人士等多方力量,2015年以來已募集善款共計超過1500萬元,為870余名耳疾患者(包括540余名聽障兒童)解除耳疾苦痛重建聽力,為聽障兒童開啟有聲世界。已救助聽障兒童范圍覆蓋廣東14個地級市及國內部分省市。
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白求恩志愿服務隊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白求恩志愿服務隊目前擁有1558名志愿者,推出志愿服務項目1680個,累計服務時長約為25萬小時。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白求恩志愿服務隊于2014年2月成立,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與實踐,初步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志愿服務體系,持續推動志愿服務工作與醫院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目前服務隊擁有1558名志愿者,推出志愿服務項目1680個,累計服務時長約為25萬小時。該服務隊常態化開展的服務項目有“聽到的美好”志愿服務項目、“智慧助老 長者助醫”志愿服務項目、粉紅絲帶志愿項目、“慧兒工程”惠州市孤獨癥兒童早期篩查干預志愿項目等。該志愿服務隊還匯聚醫院職工、社區居民、社會志愿者、愛心企業、公益組織、醫務社工等各方資源,服務全面覆蓋老年人與兒童、乳腺疾病、白內障、耳聾、先天性心臟病、孤獨癥兒童等特殊群體。
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惠州市撿跑協會
惠州市撿跑協會從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全市2000多支撿跑隊伍近10萬人。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惠州市撿跑協會是全國首個“運動健身+公益環保”雙軌驅動的公益組織,該協會創新構建“運動+環保+公益”三維運作模式,自主研發“為愛彎腰 益起撿跑”標準化項目體系,標準化、可復制、易推廣,實現“跑步+垃圾撿拾+公益宣傳”三結合,項目可復制率達98%,有效激發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自2021年至今,協會從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全市2000多支撿跑隊伍近10萬人,累計舉辦6000多場次撿跑活動,吸引近50萬人次參與,實現“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改變一座城”的目標。同時,創新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實施“六進”戰略(公園/鄉村/學校/企業/社區/示范點),設立撿跑微空間,周均開展活動40場以上,推動常態長效。
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守護惠州海岸線——公益凈灘項目
守護惠州海岸線——公益凈灘項目通過組織志愿者清理海灘垃圾,提高公眾對海洋污染問題的認識,倡導生態趕海及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惠州,擁有281.4公里蜿蜒的海岸線,為了守護這片藍色家園,該項目應運而生。項目旨在通過組織志愿者清理海灘垃圾,提高公眾對海洋污染問題的認識,倡導生態趕海及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自2018年成立以來,該項目已開展了近300場凈灘志愿服務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超過10000人,聯動全國27個沿海城市,在惠州海岸線布設了6個凈灘點,并與幾十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志愿合作伙伴關系。同時,項目堅持常態化與規模化結合并存開展,通過開展每月一次活動、年度聯動品牌活動,舉辦全國公益凈灘分會場、主會場活動等,擴大項目影響力,讓海洋保護成為一種長期的、持續的行動。此外,項目還得到過國內SEE等3家基金會支持,形成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廣東省“最美志愿服務村(社區)”:惠州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斜下社區
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斜下社區通過“助老+護苗+幫困”的志愿服務模式,努力打造“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困有所扶”的幸福社區生活圈。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近年來,斜下社區聚焦“一老一小一困”堅持黨建引領,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助老+護苗+幫困”的志愿服務模式,努力打造“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困有所扶”的幸福社區生活圈。社區積極探索“社會組織+志愿者+公益資源”多方參與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并分設教育、慈善、養老三個類型的基金。2024年,該基金幫扶了社區11戶困境母親兒童家庭、33戶其他困難群眾,5名困難新業態就業人員,成功實現了122個困境兒童的 “微心愿”。同時,深化“社工+志愿”協同模式,組建了“黨員先鋒”“先鋒管家”“銀齡先鋒”愛心商家等30余支志愿服務隊伍,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0余次、服務群眾2.3萬余人次。目前社區志愿服務隊伍人數1380人,經常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的比例為68%,為社區志愿服務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文:惠報全媒體記者香金群
圖片由市委社會工作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