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2024年度“百千萬工程”考核交出“高分答卷”
城鄉協調“山水作答” 和美鎮村加速蝶變
●策劃 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陳春惠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劉建威
5月29日,2025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通報2024年度省實施“百千萬工程”考核評價結果,惠州獲評“優秀”。
在“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之年,惠州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蘊藏著什么“獨門秘籍”?
兩年多來,惠州堅持把“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縣域發展的總抓手,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奮力打造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
百億級產業聚鏈成群、和美鎮村加速蝶變、暢達路網串聯山水、社會動能澎湃激蕩……如今,惠州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惠州路徑”,繪就一幅城鄉共榮、山海同輝的壯美畫卷。
惠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縣域經濟
筑牢“硬支撐”,培育發展新動能
天色剛亮,博羅縣泰美鎮一個供銷漁場,一條條肥美的鮮魚“躍”上岸,直供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經檢驗和加工后,當天中午就能送達大灣區居民的餐桌上。
這是惠州縣域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自2021年5月正式啟動以來,基地同步推進建設、招商、運營,著力打造大灣區的“大糧倉、大菜籃、大廚房”。當前,基地正加快建設,計劃2027年建成,可實現農產品年流通服務量500萬噸以上、產值300億元以上。
錨定打造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目標,博羅縣推動食品產業全鏈條發展。2024年,全縣食品產業鏈規上工業產值達117.8億元,入選廣東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全力打造大灣區食品產業高地。
產業向高、特色向新、企業向上。惠州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3+7”產業園區等平臺為重要載體,全力筑牢“2+1”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硬支撐”,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過去3年,博羅縣推進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新引進項目537宗、總投資1118.39億元,逐步形成了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去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達1380家,規上工業總產值超1800億元,工業投資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平均增速30.9%。
在相鄰的龍門縣,新型工業化建設如火如荼。今年一季度,龍門工業經濟恢復良好,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6.86億元,同比增長6.8%,比去年同期提高19.7個百分點。當前,龍門正建強惠州龍門產業園區“主陣地”,致力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功能膜新材料、綠色新型建材、新型儲能、醫藥健康和食品等6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依山傍海的惠東縣則展現了沿海山區縣的“雙突破”。2024年,全縣鞋業產值突破400億元,入圍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新能源領域實現新突破——惠州LNG接收站一期投產,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竣工,形成“老樹新枝”與“新樹成林”并進格局;現代漁業蓬勃發展,中國黃唇魚種源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黃魚種業創新基地等多宗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簽約落戶,向海圖強步履鏗鏘。
推動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不斷增強縣域綜合實力。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惠州將強化園區主引擎功能,推動7個千億級園區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設施投資120億元以上,發展壯大特色主導產業,打造現代專業化園區。
新型城鎮化
緊扣民生關切,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
如今,居住在龍門縣城的市民看病不用再去廣州、深圳,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診療服務。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全面托管縣總醫院后,縣域內就診率躍升至92%以上,縣總醫院榮獲國家級“醫共體建設標桿獎”。
在博羅縣,居民同樣深切感受到就醫的便利。縣人民醫院新院、縣中醫醫院新院等全面啟用,省中醫院與縣中醫醫院共建協作醫院并掛牌運營,縣婦幼保健院異地升級改造加快推進,博羅縣獲評2023年度廣東省健康縣。
教育資源優化同樣令人矚目。全國名校中山紀念中學團隊全面托管幫扶龍門縣高級中學,示范帶動全縣辦學質量整體提升;博羅縣優質教育資源布局更加均衡,2023年以來,新增公辦學位近8000個,補充教師近900名,建成5個城鄉教育共同體,本科率達到51.21%。
“以前總擔心孩子教育、老人看病問題,現在縣里條件越來越好,我們返鄉創業更安心了。”在博羅縣石灣鎮開辦農莊的陳先生感慨道。
隨著博羅縣在石灣鎮、園洲鎮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縣域副中心,產業園大道等骨干道路通車、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博羅實驗中學入駐、商業綜合體崛起,小鎮脫胎換骨,給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惠民富民滿足美好生活新期待,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內在要求。
惠州緊扣民生關切,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博羅縣以入選省第二批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為契機,大力推進“老城區新活力·提品質補短板”等項目建設,縣城古城改造初見成效,縣城供水源水輸送工程項目有序推進;惠東縣加快建設醫療衛生項目,有序推進學校改擴建等項目建設,持續構建養老服務網絡,聚焦“一老一小”提供多元化公益服務,為群眾搭建“溫馨家園”;龍門縣城商業建設行動、古城街區改造激活老城活力,溫泉文旅項目穩步推進,“一老一小”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未來社區試點開展建設,公共服務不斷從“有”向“優”跨越……通過做細做實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民生大事,惠州縣城的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顯著增強。
鎮村建設
“抓兩頭促中間”,典型引領激活新動能
博羅縣石灣鎮率先完成“七個一”建設,躋身全國千強鎮;龍門縣龍華、龍江、地派鎮以特色主題進行打造,提標完成美麗圩鎮“十三個一”建設……惠州典型鎮培育實現全覆蓋,美麗圩鎮的“顏值”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價值。
行走在龍門縣永漢鎮街頭,造型時尚的建筑外立面上,憨態可掬的“豹貓”或伸手抓奶茶杯,或在房頂捕捉蝴蝶。這個創新打造“IP+文旅”的“豹貓小鎮”,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47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經營收入超19億元。
“一只豹貓帶火一座小鎮”,成為惠州“抓兩頭促中間”策略的生動詮釋。
惠州在鞏固提升“5+50”個首批典型鎮村的基礎上,加快第二批“19+157”個典型鎮村培育,推動“14+50”個鎮村重點提升,輻射帶動其他鎮村同步發展,鎮村面貌加速蝶變。
在典型村培育上,惠州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高標準建設特色鮮明典型村。
近年來,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依托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采用“紅+綠”模式發展鄉村旅游,成立村集體企業,建設紅色文化驛站、研學科普基地,盤活閑置土地房舍發展民宿等配套產業,強化聯農帶農惠農,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入選全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經營類典型案例。
惠州鄉村的“面子”也在悄然改變。在龍門縣,鄉村工匠們運用鄉土材料、真石漆和本地青瓦改造農房屋頂房檐,推動農房煥新提質、鄉村蝶變,這一打造嶺南特色美麗鄉村的經驗獲全省推廣。通過實施“小披檐”改造方案,惠州探索出美觀實用的建筑光伏一體化農房建設方式,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與此同時,惠州堅持改革集成,實施小鎮合并設立新長寧鎮、扎實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健全完善縣鎮村組“四級統籌”機制、實施“四網融合”三線整治模式等,以“一批創新”激活釋放內生動力活力,實現鎮村面貌質的飛躍。
引領區牽引
特色資源串珠成鏈,“一路一廊”打開新格局
騎行追風,邂逅鄉野田園風光;漫步悠行,細品山水詩意;駐足休憩,感受人文風情……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旅行打開方式。
這條以“8字形”串聯兩大名山的旅游公路,總長218公里,途經9鎮54村,串聯200多個景點,宛如一條文旅“大動脈”,將沿途的特色自然風光、主題驛站、古村落等串珠成鏈。
公路設計充滿詩意:以蘇東坡16件賞心樂事為主線,規劃16個主題驛站,并引入頭部民宿企業提前介入運營。更令人矚目的是,惠州邀請超百名頂尖設計師全過程參與引領區設計,對生態、歷史進行創造性轉化。
這條文旅“大動脈”正為沿途鄉村打開全新發展空間。龍門縣龍華鎮長灘村通過古風貌整治、建筑活化、文化傳承,植入新業態,打造古今融合的農文旅綜合體,預計今年開放試運營,有效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
去年以來,惠州把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作為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和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機遇。
如今,溫泉康養產業已成龍門縣亮麗名片。龍門縣構建“溫泉+”多業態深融矩陣,加速建設投資約20億元的奧飛國漫溫泉親子樂園等重點項目,打造溫泉康養集聚區,推動溫泉民宿產業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今年“五一”期間,全縣游客接待量超33.24萬人次,同比增長20.92%。
龍門縣抓住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契機,規劃6條總長118公里、串聯42個行政村(含8個典型村)的美麗鄉村走廊。惠陽區計劃打造“將軍故里·紅色客鄉”“鳳棲良田·山水美景”兩條美麗鄉村走廊,推動典型村片區培育,建設大灣區休閑度假目的地。
“通過整合引領區優質資源,聚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花園、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目的地、嶺南特色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地,奮力打造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惠州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說。
聯合發力
各界群策群力,“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
作為全民參與工程,“百千萬工程”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惠州積極營造全社會共推共促“百千萬工程”的良好氛圍,引導、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群策群力助推“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
在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打造工匠協會信息共享平臺,讓工匠在家門口承接項目,近日入選省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表現突出集體。
2023年,惠州率先成立全省首個市級鄉村建設工匠協會。據協會會長陳海強介紹,通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從2018年成立之初的21名工匠發展成現在擁有216人的鄉村建設“全工種團隊”。
協會以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為載體創造了“三金模式”——讓工匠賺薪金、村集體收租金、村民在家門口賺現金,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近日,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鄉村建設工匠共富聯盟成立,推動技藝傳承與工匠增收。
引導群眾參與鄉村經營,美麗環境促進富民增收。作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創新“強村公司+合伙人”聯運機制,深度融合古村文化與國潮元素,走出了一條墨園特色的強村富民新路徑。
“環境越來越好,游玩項目越來越豐富,帶動鄉村旅游越來越旺。”村民陳日強說。據悉,古村旅游區通過國家3A級旅游景區評定,實現“村莊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村集體收入從10萬元躍升到超50萬元。
整合各方資源,凝聚發展合力。博羅縣積極主動對接深圳市福田區,扎實推進共建產業園建設,推動兩地產業互嵌發展;省縱向幫扶駐龍門縣工作隊推動天然保健品NP現代科技(龍門)基地項目建設,引進企業開展粵民投農業(龍門)現代設施藍莓種植基地項目;“雙百行動”駐龍門縣服務隊組織近千名師生參與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項目,提供強有力人才、智力支撐……
“要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定向培養、培訓和輸送縣域急需各類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面人才支撐。”惠州學院駐惠城區汝湖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負責人,惠州學院—汝湖鎮鄉村振興博士驛站負責人王國莉建議,深挖“百千萬工程”城鄉融合發展“真需求”“真問題”,校地深度融合搭平臺、建機制,以“出方案”“解難題”為目標,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優勢,通過科教深度融合,廣泛協同校內外資源,精準賦能“百千萬工程”,多方力量共同書寫惠州“百千萬工程”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