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跨區域織就“民生電網” 點亮大灣區“生態花園”
惠州供電局高質量完成龍門-增城、龍門-博羅電纜網架工程助力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
穩定可靠的供電系統不僅是區域內企業生產、產業鏈運轉的“生命線”,更是居民生活品質、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的基石。今年以來,在惠州這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一場由供電部門主導的跨市電力網架升級行動,正悄然改變著數萬居民與企業的生產與生活。
今年5月下旬,廣東電網惠州龍門供電局與廣州增城供電局、惠州博羅供電局攜手完成的龍門-增城電纜網架工程(以下簡稱“龍鳳線工程”)、龍門-博羅電纜網架工程(以下簡稱“東安線工程”)相繼投入運行,標志著惠州首個跨市域電纜網架與區域雙向互聯工程正式落地。兩條“民生電力動脈”的貫通,為粵港澳大灣區、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注入澎湃動能,助力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花園。
“手拉手”供電更可靠,群眾喜提用電“定心丸”
6月中旬,在增城正果與龍門麻榨交界處的山坳里,水產養殖戶陳大姐正在查看池中的魚苗,良好的生長情況讓她喜上眉梢。“以前電壓發生波動,供氧泵偶爾會‘鬧脾氣’,魚苗成活率不到六成。”她回憶道,過去因供電半徑過長,電壓不穩,魚塘增氧設備時不時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現象,養殖戶就會擔心產量受影響。
隨著“龍鳳線工程”的投產運行,廣州增城供電局計劃在陳大姐魚塘周邊新建變壓器,解決電壓問題。“以后供氧泵24小時不間斷,魚苗成活率能提高到九成以上!”陳大姐正著手準備將養殖規模擴大一倍,并嘗試引入高附加值的水產品種。穩定的電力,不僅讓她吃下“定心丸”,更點燃了她增收致富的希望。
惠州龍門供電局工作人員正在實地研究電纜網架完善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廣東電網惠州龍門供電局供圖
在麻榨鎮,年產值達1.4億元的楊桃種植產業因電力升級煥發新生機。種植戶張大叔站在冷藏庫前,滿臉自豪地說:“現在供電穩了,冷庫可以持續正常運轉,也增強了我們擴大產業的信心。”
麻榨鎮是廣東楊桃主產區,但電力供應動力不足曾是產業發展的“瓶頸”。張大叔坦言,過去因冷藏能力不足,楊桃只能集中采摘后通過冷鏈車運往北方,損耗率高且附加值低。如今,“龍鳳線工程”帶來的穩定供電,讓種植戶敢于投資建設更大冷庫,并嘗試開發楊桃果干等深加工產品。張大叔的規劃,折射出電力升級對農業產業鏈的深遠影響。
當地群眾“增資擴產”的用電底氣,源自“龍鳳線工程”與“東安線工程”帶來的供電可靠性躍升——前者作為廣惠首個互建雙電纜網架完善工程,通過“手拉手”環網供電模式,大幅提升廣州增城正果、惠州龍門麻榨兩地供電可靠性;后者的投產則標志著龍門麻榨與博羅橫河兩地電網實現互聯互通,進一步優化區域電力資源配置,提升供電可靠性,為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提供更堅強的電力支撐。
跨區域協同破局,打通“最美電力線路”
5月26日,惠州首個跨市域電纜網架工程——“龍鳳線工程”正式投產。這場廣惠兩地的“雙向奔赴”實現廣州110千伏正果站和惠州110千伏官廳站10千伏電網自愈聯絡,極大提升增城正果、惠州麻榨兩鎮的供電可靠性,打通一條“最美旅游公路”下的“最美電力線路”。
“工程最難的是跨市協調與生態保護。”惠州龍門供電局工程建設部經理袁昊哲回憶,在“龍鳳線工程”建設中,跨市施工曾是一大難題。兩地政策執行存在差異,給施工帶來挑戰。黨員突擊隊通過支部共建,積極與廣州增城供電局溝通協調,集中學習政策制度,全力配合辦證工作,最終制定出惠州首個跨市域電纜網架完善工程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既有效配合“最美旅游公路”建設,又巧避“架空線橫跨度假區”難題,還根治了架空線涉水域隱患,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提升辦證、建設效率的雙贏。
袁昊哲翻開工作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協調會的細節與學習筆記,“如今看到養殖戶因電壓穩定而有信心擴大養殖規模時,感覺心里特別充實。”
在“龍鳳線工程”投產運行第二天,惠州龍門供電局與惠州博羅供電局合作的“東安線工程”也加入到運行行列中。該工程途經博羅橫河、龍門麻榨兩地。惠州龍門供電局副總經理黃鑫介紹,在建設過程中,跨路架線計劃曾因安全和美觀問題被喊停,龍門供電局迅速對接縣相關部門,并通過與惠州博羅供電局溝通協調,重新規劃觀景區的電路走線。最終,在惠州龍門供電局與惠州博羅供電局齊心打造下,“東安線工程”橫跨“最美旅游公路”的線路跨越與落地等方案一氣呵成,并迅速實施。
在增城正果的魚塘邊,在麻榨鎮的楊桃園里,電力升級帶來的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村民生活的改變、產業發展的希望。從跨市協調到鄉村小道勘察,從電纜敷設到智能電網建設,供電部門用“腳底板”丈量民生,用“創新力”破解難題。
一條條“民生電力動脈”,正編織成鄉村振興的“幸福網”,點亮大灣區“生態花園”的綠色未來。惠州供電局表示,接下來,隨著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的穩步推進,該局將持續以“零碳”理念賦能生態資源開發,讓綠色電力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愿景逐步從藍圖走向現實。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莊楚瑜 吳艷萍 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