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期中暑患者增加,醫生提醒注意防暑防病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近日,烈日炙烤大地。我市各醫院陸續收治中暑患者,其中大部分是輕癥患者,也有部分重癥患者。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近期中暑患者接診量明顯增加。“近日急診科幾乎每天都接診中暑患者。”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林月雄提醒,高溫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防病。
高溫還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7月1日,一名80歲務農老人在戶外連續高溫勞作半天后突然暈倒,醒來后他感覺全身酸痛、頭暈不適,尿少且呈濃茶色。
被家人送到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后,醫生檢查發現老人肌酶明顯升高,腎功能受損。經初步治療,老人依然存在無尿等癥狀,醫生緊急將老人送進重癥監護室進行持續腎替代治療。目前老人仍在進一步治療中。
林月雄介紹,中暑主要發生在高溫、高濕、無風或強熱輻射的環境中,尤其是當人體長時間暴露于此類環境且未能及時散熱或補充水分時,體溫調節失衡,導致體溫快速升高,從而引發中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體溫調節能力較弱的人群,在普通高溫環境(如未開空調的家中)也可能中暑。”林月雄說,高溫不僅易引發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及致命性熱射病),還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高溫下人體水分流失加劇,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壓波動增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風險驟增。”此外,空調使用不當導致的“空調病”患者也顯著增加,表現為頭痛、鼻塞、關節痛甚至面癱。
高溫作業每小時補充500毫升以上水分
林月雄提醒,要注意科學防暑。
主動補水補鹽。“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林月雄強調,戶外活動或高溫作業時,每小時需補充500毫升以上水分。他推薦飲用淡鹽水(每升水加1~2克鹽)、運動飲料或自制綠豆湯,避免一次性大量飲用冰水。
物理防曬避高溫。寬邊遮陽帽、透氣淺色長袖衫是戶外工作者的“標配”。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高溫時段盡量減少露天作業,建議需要高溫作業的企業實行輪休制度,每工作1小時休息15分鐘。
飲食睡眠雙保障。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鉀、鈣的果蔬(如香蕉、菠菜),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身體負擔。林月雄特別提醒:“睡眠不足會降低耐熱力,成年人每天需保證7小時睡眠,青少年兒童睡眠時長建議9小時以上。”
特殊人群需重點防護。“嬰幼兒體溫調節能力弱,老人對高溫反應遲鈍,這兩類人群更需警惕。”林月雄建議,慢性病患者高溫天要密切監測血壓血糖。
牢記戶外運動工作“三忌”
對于運動愛好者或戶外工作者,林月雄結合近期接診案例提醒:忌“硬扛”,運動或高溫作業時出現心慌氣短必須立即停止;忌“盲干”,避開高溫時段,循序漸進增加運動或工作強度;忌“缺水”,運動或戶外工作時往往出汗多,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缺水。
炎熱天氣使用空調概率高,林月雄提醒,要注意科學使用空調。注意溫差,空調溫度設置在26~27℃為宜,睡眠時可調高1~2℃;建議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超過7℃。通風防直吹,定時開窗換氣,或者最好把窗戶開條小縫通風;避免冷風直吹頭頸肩膝。清潔要定期,濾網每月清洗1次,減少病原微生物滋生。保暖護重點,老人、女性及兒童在空調房內需覆蓋腰腹關節。
識別中暑早干預
如有中暑或先兆癥狀,如何科學處理和急救?
林月雄說,出現頭痛、惡心、皮膚發紅、體溫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痙攣或無力等中暑癥狀時,立即將患者撤離高溫環境。除去身上過多或汗濕的衣服,在陰涼、安靜、通風處休息,同時多飲溫水或淡鹽水,進行現場降溫處理。
輕癥中暑多數都能緩解,對于體溫升高者,則需在雙側腋窩、腹股溝冰敷,進行物理降溫;出現神志改變、虛脫、高熱、肌肉痙攣者,應考慮為重癥中暑,在現場進行緊急初步處理后,應盡快尋求幫助,撥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迅速轉運至有救治條件的醫院施行緊急搶救。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歐永杰